Tayal

大安部落
影像為空拍大安溪左岸的大安部落

影像為空拍大安溪左岸的大安部落,大安部落屬於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位於大安溪左岸,馬鞍山北向山麓,海拔約500公尺的台地。大安部落的居民由泰雅族中的北勢群及加拉排群所組成,前者是得木巫乃社(テモクボナイ)於明治43年(1910)與北勢群各部落反抗日人後避難而遷至麻必浩溪北岸,殘餘的人受官方政府誘導集中移住此地。後者則是北坑溪流域的加拉排群族人於霧社事件後,越過大安溪遷來,其後日警將泰亞哈、里汗兩社移居大安。

大安溪梅象橋
影像前方橋樑為連結梅園村及象鼻村的梅象橋

影像前方橋樑為連結梅園村及象鼻村的梅象橋,其海拔約700公尺,為台中市、苗栗縣交界,梅象橋左方通往梅園部落,右方可通往大安部落,大安溪流域自梅象橋上游逐漸形成峽谷,上游約18.5公里處有雪見溫泉,雪見溫泉位於海拔約1020公尺處,單程約需9小時。雪見溫泉因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熱加熱成為熱水,熱水、蒸氣處於高壓狀態,透過地層裂隙通至地表,形成雪見溫泉。

梅園部落
梅園部落

梅園部落位於為梅園村,大安溪右岸,盡尾山西南方山麓,為海拔約500公尺的台地。部落名為Maylubung,取自為部落飲用水取水的水潭,因此地有一潭水,地方小且地勢低而名之。戰後,因本地種植大量梅子樹,國民政府取名梅園,即為現今的地名。1963年8月間,葛樂禮颱風來襲,大水沖走部落大部分農田,因此部分族人移往台中縣和平鄉定居,但仍有許多族人再度歸來定居。

觀霧山莊
影像為伐林時代的林務局觀霧宿舍,原為日治時期モギリ(茂義利)駐在所的舊址,現為一排米黃色的建築,分別為林務局工作站、觀霧山莊,提供遊客住宿及餐飲服務。

モギリ(茂義利)駐在所位於苗栗縣泰安鄉梅園村8鄰,Mogili泰雅語為高起的小丘。該地位於本鄉與新竹縣五峰鄉交界處,必須從五峰鄉122縣道支線出入,因該地為分水嶺,地勢較高而得名。大正12年(1923)設立モギリ駐在所,戰後林務局在此從事伐木造林事業,因地處海拔達2200公尺的鹿場大山稜線,冬季東北季風來時,常導致濃厚霧氣,故將其稱為觀霧。原屬國有林地,林務局設有工作站、招待所、運材管理站,後設有觀霧國家森林遊樂區;由於該地位於雪霸國家公園境內,亦設有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天狗部落
影像為俯拍天狗部落

天狗部落位於苗栗縣泰安鄉梅園村3至6鄰,該部落位於大安東北方,大安溪右岸河階地上,泰雅語稱為Saulau (Vai-annuh、Mai-annuh、天狗、社舞繞、歪阿怒),意為可供染色的土壤之意,sa為泰雅語染色之意,ulau為土地之意,當地有土色、土黃色及紅色的土讓,因土壤可供作染布顏料來源而得名,成為染布原料的採集地;又該部落亦稱Vai-annuh,為本地泰雅語平坦之意,漢譯作歪阿怒。當地長老教會將其漢譯為社舞繞。部落族人原居現部落東側的盡尾山一帶,日治時期大正年間,因實施集團移住計畫,被遷往現地居住,大正13年(1924)設置天狗駐在所,設置於部落東方稜線,因所處山稜線,彷彿一隻狗蹲伏,以其地勢高,稱為天狗。在1930年代中期至1937年間,部份ヤバカン社(野馬敢)社人被日人移住至天狗聚落。

梨山賓館
梨山賓館

梨山賓館位於梨山地區的中心位置,建造於1965年,是當地最早興建的旅館,也是早年蔣介石總統巡視臺灣時居住與接待國外賓客的主要行館之一,其古色古香的外觀已成為中橫的地標,大紅色的外觀建築特色與台北圓山、高雄圓山皆出自同一位建築師之手,被稱為台灣三大宮殿旅館。1971年開始對外營業,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經營,後來歷經九二一地震及敏督利颱風摧殘,2000年起停止營運,也因為十餘年未加以整修維護,已失去當年的金碧輝煌。2004年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接管梨山賓館後,委由梨山賓館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管理,將其重新整建, 並於2012年12月重新對外營運。

松茂
空拍松茂部落,影像左下方分布於公路兩側的聚落為松茂部落,順著公路往前延伸至遠處的聚落為梨山,右側蜿蜒的溪谷為大甲溪。

松茂部落位於梨山東北方3公里處,即台中市和平區梨山里中興路四段沿線部份。地處大甲溪及其支流合歡溪所夾之肩狀平坦稜上,海拔高度約2300公尺。日治時期該地設有太保久警官駐在所,故名「太保久」;又太保久日語拼音為「タボク」,居民因而常以「Tabok」稱呼部落。戰後,居民遷移至公路側的現址。 松茂地名源起不詳,可能與松茂梨的品種有關。

雪山
從雪山北峰向南眺望雪山稜線,遠方最高山頭就是雪山。

雪山位於台中市和平區和苗栗縣泰安鄉交界處,海拔3886公尺,是台灣第二高峰。大正4年(1915)7月,蕃務本署測量隊財津久平一行,由卑亞南社(今南山村)越過卑亞南鞍部(今思源埡口)到達志佳陽社(今環山部落),循志佳陽大山稜線完成雪山主峰的首登與測量,從此這條路線便成為攀登次高山(日治時代雪山名稱)最便捷的路徑。昭和 4 年(1929),台中州知事於次高山東南山腹興建「次高山莊」,成為當時雪山地區唯一的新式山莊,可容納百人住宿。1970年雪山東線開闢之後,因為較平緩好走,便取代志佳陽線成為攀登雪山的主要路線。

中橫公路宜蘭支線工程紀念碑
中橫公路宜蘭支線工程紀念碑

在思源啞口涼亭內,有一塊「中橫公路宜蘭支線工程紀念碑」,記述道路興建工程始末。石碑的背面,有1961年8月當時台灣省政府主席周至柔將軍所題的「飲水思源」四個字,這就是「思源埡口」地名的由來。中橫公路宜蘭支線興工於1955年1月,1959年3月竣工,全長111公里。此道路的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卑亞南古道,日人為了方便交通與管理原住民,於大正 7 年(1918)開始修築卑亞南古道,路線從今日宜蘭縣大同鄉樂水村,經留茂安、四季、南山、台中市和平區思源啞口、環山、梨山、南投縣仁愛鄉馬力觀、馬列霸、紅香、瑞岩至霧社,全長約120公里,大正 10 年 (1921)完工。

卑亞南古道
南山村往突稜駐在所之間的一處古道,路面仍維持平整,右側駁坎十分完整。

日治時期為了方便交通與管理原住民,於大正 7 年(1918)3月開始修築卑亞南古道,路線從今日宜蘭縣大同鄉樂水村經留茂安、四季、南山翻過卑亞南鞍部,再經過台中市和平區環山、梨山、南投縣仁愛鄉翠巒、望洋、紅香、瑞岩至霧社,全長約120公里,大正 10 年 (1921)3月完工。此路線原為泰雅族南北溝通的孔徑,開鑿後也成為「集團移住」泰雅族的重要道路。目前這條古道已被中部橫貫公路宜蘭支線和力行產業道路所取代,僅留下兩段未與公路重疊的古道遺跡 ,一為約克糾溪至思源啞口路段,另一段為梨山鞍部至福壽山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