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al

溪口臺部落
從空中俯瞰溪口臺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的溪口臺,坐落大漢溪出口的河階臺地,在角板山對面,海拔400至500公尺,分上下兩臺階,泰雅族傳統地名為Rahaw或Takan,意指延伸的臺階。據傳溪口臺的地名由來有二,一是地處大漢溪出口的河階臺地,因而得名;二是蔣中正遊覽此地時,從角板山遠眺溪口臺,驚嘆溪口啊溪口,宛如故鄉奉化縣溪口鎮,得名溪口。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曾經在溪口臺對面設置砲台,其後,將泰雅族部落集體遷村於此,現今溪口臺水田都是此時墾拓的。

佐久間總督追懷紀念碑
角板山公園內的復興亭,原為佐久間總督追懷紀念碑的所在位置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的佐久間總督追懷紀念碑,坐落角板山公園內,現今的復興亭即為原本紀念碑的所在位置。由於擔任臺灣總督長達9年的佐久間左馬太,以強硬軍事手段討伐原住民族,加上角板山是日治時期理蕃事業的開始之地,於是設立石碑以歌頌功績,因此,佐久間總督追懷紀念碑落成於1930年,材質為花崗岩,有著圓形底座、渦卷式階梯與石砌矮牆。直到戰後時期,國民政府拆除紀念碑本體,改建為復興亭,現今復興亭旁還留有紀念碑的構件。

角板山貴賓館(薰風閣)
救國團復興青年活動中心的前身即為角板山貴賓館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的救國團復興青年活動中心,坐落角板山公園內,原為日治時期建造的角板山貴賓館和侍衛休息所的薰風閣,主要用來招待1923年訪臺的日本裕仁太子。當時,時任臺灣總督的佐久間左馬太選用插天山的高級檜木,於現今角板山公園南側建造貴賓館,而旁側也建有侍衛休息所,名為薰風閣,但裕仁太子並未到此居宿,轉為招待貴賓之用。但是,1992年貴賓館遭受大火焚毀,隔年原址改建為復興青年活動中心,僅存薰風閣仍維持日式風格。

角板山
從空中俯瞰角板山聚落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的角板山,坐落大漢溪右岸的南向傾斜地,在角板山的南側山腹,隔著大漢溪與拉號部落相望,海拔約480至600 公尺之間,泰雅族傳統地名為Ketesiya,由於這裡缺乏平坦土地,取其土地貧瘠之意,又稱比雅山。過去角板山一帶的泰雅族部落有4個獵團,主要在現今復興區公所以北的山坡地,時至今日,角板山為復興區的行政、教育和經濟中心,大多數的漢人皆居住於此,保留有日治時期的神社、 樟腦所、宿舍群、佐久間紀念碑等歷史遺跡。

達盤
達盤一帶的工地宿舍板房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達盤,海拔約1450公尺,日治中期大甲溪古道完成後,曾經設有タバン駐在所,而時任臺灣總督的長谷川清於1941年趁巡視蕃地之便,順道視察大甲溪電源開發事業時,曾在達盤一帶遠眺達見電力工事堰提預定地。事實上,達盤在日治時期架有タバン吊橋,為大甲溪古道最長的吊橋,兩端連結達盤和達見,到了戰後時期吊橋損毀,改建為複合式橋樑,歷經多次整建重修,現今的達盤橋為2010年通車,兩端也改為通往德基和佳陽。

佳陽部落
佳陽部落街景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佳陽部落,坐落大甲溪右岸的佳陽沖積扇,原為佳陽社的泰雅族人居住於此,但戰後國民政府興建德基水庫,為了因應水庫工程完成後,水面上升將淹沒原本的佳陽社,因此遷建新佳陽,地處德基水庫東北東方5公里處。在籌建東西橫貫公路期間,由行政院、臺灣省政府、臺中縣政府、臺灣電力公司等單位,成立專案小組負責佳陽新村的建村計畫擬定、審議和執行,並於1968年興建完竣,有原住民住宅、單位人員宿舍與公共設施。

佳陽臺
從空中俯瞰佳陽沖積扇和佳陽部落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佳陽臺,坐落大甲溪右岸的河階面上,原為佳陽社的泰雅族人居住於此,但戰後時期,國民政府興建德基水庫,為了因應水庫工程完成後,水面上升將淹沒原本的佳陽社,因此遷建新佳陽,地處德基水庫東北東方5公里處。在籌建東西橫貫公路期間,由行政院、臺灣省政府、臺中縣政府、臺灣電力公司等單位,成立專案小組負責佳陽新村的建村計畫擬定、審議和執行,並於1968年興建完竣,有原住民住宅、單位人員宿舍與公共設施。

新佳陽部落
從高處遠眺新佳陽部落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新佳陽,坐落德基水庫東北東方5公里處,是因應水庫工程完成後,水面上升將淹沒原本的佳陽部落,因此遷建形成的新聚落。戰後時期,國民政府籌建東西橫貫公路,由行政院、臺灣省政府、臺中縣政府、臺灣電力公司等單位,成立專案小組負責佳陽新村的建村計畫擬定、審議和執行,並於1968年興建完竣,有原住民住宅、單位人員宿舍與公共設施。

南勢部落
南勢部落一隅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南勢部落,坐落大甲溪右岸的平坦河階,在出雲山南方山麓。事實上,南勢部落族人原本居住在白毛溪山嶺附近的白毛社,以及阿冷山北方山谷的阿冷社,但在日治初期,隨著大甲溪隘勇線推進抵達白毛山嶺後,白毛社和阿冷社的部落族人遷移至白毛溪下游居住,並於1927年將附近部落族人一同移住到南勢部落現址,合併為ナンセイ社。由於南勢部落的居民主要來自白毛社和阿冷社,以致日治時期的南勢部落又有新白毛之稱。

谷關
谷關派出所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谷關,為日治中期臺灣總督府著手開鑿通往梨山的道路時,於1923年大甲溪古道竣工後,同時設置了明治駐在所,也就是現今的谷關警光山莊。並且,大甲溪古道開鑿後,連結北部的卑亞南古道,形成日治時期通往台中州能高郡的重要蕃地道路。需要一提的是,谷關派出所設立於1967年,雖然一開始沿用日治時期的建物,但與明治駐在所的舊址位置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