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族

福山登山口
福山登山口指示牌

福山村位於新北市烏來區,是烏來區最內陸的一個村落,也是福巴越 嶺古道北端的起點。福巴越嶺古道是岳界熱門的登山路線,從烏來福山到巴陵拉拉山,步道長度約17公里,攀登時間約1日可完成,路線經過插天山自然保留區和拉拉山自然保護區,生態資源十分豐富。登山口位於大羅蘭2號民宅對面,入口處標示「福巴越嶺國家步道」,循階梯而下,經過福山吊橋,就踏上了古道。

登山口進來的第一條小溪
哈盆越嶺道登山口附近小溪流

哈盆越嶺道西起新北市烏來區福山里,東迄宜蘭縣大同鄉崙埤村。原本的起點在烏來區信賢村附近,沿南勢溪右岸來到福山村之後轉往哈盆方向,之後因為現代公路的開鑿,登山口也移到福山村對岸的卡拉模基產業道路上。

前身為明治38年(1905)所修築的「深坑至宜蘭橫貫隘勇線」,昭和6年(1931)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為集團移住「卡奧灣群」的塔卡散社和高義蘭社原住民,重新修築此道路,戰後這條道路仍繼續被使用,直到現在。

奇諾斯社
奇諾斯社: 照片中草本植物區,面積約 1 個田徑場。

奇諾斯社的遷徙過程口傳與哥各滋社幾乎完全相同,二社關係甚為密切。奇諾斯社的建社是在「頭目」Meraaran時,當時他們與哥各滋社一起居住於布蕭丸溪口右岸的Tbunan台地。日後,Meraaran發現了奇諾斯社一地適合定居,便遷居至此。但是由於奇諾斯位於半山中,西南以陡峭的斷崖面臨和平北溪,部落取水困難,因此於1915年起遷居至南澳南溪畔,旋檀(sendan)駐在所東方約4公里的地方。1920年因流行性感冒與虐疾,死亡者甚多,1923年奇諾斯社改遷至南澳南溪右岸,旋檀駐在所南方約1.3公里處,該社改稱為旋檀社,共有16戶52人。由於該地坡度過於傾斜,不易耕種,1931年再遷至旋檀駐在所東北方1公里的台地上,最後移入現今金洋村內。

哥各滋社
哥各滋社: 照片中下方蕨類植物區,面積約 2 個田徑場

哥各滋社的祖先由大甲溪上游,經 habun  sublus、南湖大山之後,最後定居在和平北溪上游一個稱做 bbu (即平頂之意)的地方,亦曾遷居比亞豪社址,其後順和平北溪而下,居住至布蕭丸溪河口右岸 Tbunan 台地上。由於人口日多,耕地不足,後遷至哥各滋社。哥各滋社人自 1913 年起,便陸續移住至寒溪村四方林與上東澳社(東澳派出所北方,1913 年 12 月 5 日移入),最初稱下哥各滋社,共 11 戶 59 人,1922 年改稱上東澳社。 

庫巴博
影像為庫巴博駐在所,位於庫巴博社內

「Bbu」在泰雅語中為「山嶺上平台視野展望良好的地方」,由此可知此社所在的地形。本社位居和平溪北溪左岸與莫很溪交匯處,海拔高約 1200 公尺,日治警備道於部落下方通過,向東通往流興社,向西則通往金洋社。庫巴博社內設有蕃童教育所及砲臺,目前仍可見學校內之操場、司令台、部落內疊石的排水溝。庫巴博駐在所早期係以泰雅家屋舍權充官署,昭和元年(1926)日人以檜木新建庫巴駐在所,不過目前已完全看不到建築物木構遺跡,僅存基地巨大的疊石。

象鼻駐在所
影像前方的水泥建築物為林務局的護管所

位於千倆山南稜,海拔約750公尺處,護管所後方的平臺,為日治時期象鼻駐在所的地基,象鼻駐在所設立於大正13年(1924),目前仍可於地表採集日治時期的器物碎片,並留有日治時期的槍械彈藥庫。由於臺灣森林存在著森林火災、盜伐、超限利用及各種開發破壞,有賴巡山員巡視林班地守護森林,防範及取締盜伐、濫墾等案件,在1970年代竹東林務局於此制高點興建護管所,做為巡山員巡視林班地的休憩、駐紮基地,以加強護管工作。

勝光派出所
勝光派出所

勝光派出所位於中橫宜蘭支線49.5公里處,前身是日治時期卑亞南古道上的有勝駐在所。日治時期為了方便交通與管理原住民,於大正 7 年(1918)開始修築卑亞南古道,路線從今日宜蘭縣大同鄉濁水翻過卑亞南鞍部至南投縣仁愛鄉霧社,全長約120公里,大正 10 年 (1921)完工。此道路最大的特點是幾乎呈現「南北向」的道路系統,絕大多數的理蕃道路多為東西向,此古道是六條南北向道路之一。卑亞南古道通過泰雅族區域,與東西向的理蕃道路相互形成經緯,交織成網狀交通網,在日治時期的山區交通史上扮演著相當重要角色。戰後這條古道被中部橫貫公路宜蘭支線和力行產業道路所取代。

天輪白冷吊橋
影像為天輪發電廠通往白冷的吊橋。

影像為天輪發電廠通往白冷的吊橋,從昭和年間的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可見本吊橋通往白冷警官駐在所,其前身為「白冷隘勇線」的巡視隘路,開鑿於明治44年(1911)2月23日,從白冷監督所為起點,往大甲溪上溯,抵達シウワンタイム,全長約4里(約16公里) 。大正3年(1914),由於原有舊隘路異常狹隘,臺中廳計畫拓寬東勢角至八仙山的道路,方便日後的伐木事業,最後由臺灣總督府營林局開鑿完成,不過道路仍然止於久良栖(今臺中市和平區松鶴)。
 

福山登山口
福山登山口入口指示牌

哈盆越嶺古道西起新北市烏來區福山里,東至宜蘭縣大同鄉崙埤村。前身為「深坑至宜蘭橫貫隘勇線」,昭和6年(1931)日本政府為集團移住「卡奧灣群」塔卡散社和高義蘭社原住民,將此路重新修築,原本的起點在烏來區信賢村附近,沿南勢溪右岸來到福山村之後轉往哈盆方向,之後因為現代公路的開鑿,登山口也移到福山村對岸的卡拉模基產業道路上。

 

天福大橋
由天冷望向新社區福興里,聚落左側小路為昔日八仙山林場的林用鐵道,可通往八仙山

由天冷望向新社區福興里,聚落左側小路為昔日八仙山林場的林用鐵道,可通往八仙山。八仙山林場為日治時代臺灣三大林場之一,大正4年(1915)11月正式採伐,總督府營林局於大正5年(1916)在佳保台設置八仙山出張所,總理各項業務。其後,歷經各次改隸而在昭和17年(1942)轉讓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成為官商合營事業。戰後,林場繼續伐木事業,材積生產量至1950年代中期即已超過日治時代的總和;於1963年林場停止生產。目前,八仙山隸屬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