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nun

參拜臺
位在楓駐在所下方的參拜臺

位於臺東縣延平鄉的參拜臺,坐落鹿野溪的河階臺地,在楓駐在所的下方,基座建成時間不詳。事實上,楓駐在所是日治中期臺灣總督府為了要提升監控內本鹿一帶布農族人的效率,增編警手員額,於1924年設置的,並且,在北絲蘭溪左岸先後設置了溫泉、清水、松山、楓、嘉嘉代、桃林等駐在所,而松山駐在所於1930年撤廢,並且,將清水駐在所的管轄範圍調整為溫泉駐在所和楓駐在所的中間區域。

Halipusung社
調查人員於Halipusung社合影留念

位於臺東縣延平鄉的Halipusung社,於日治末期發生內本鹿事件,起因於原本住在Halipusung社的Haisul家族,自1940年移居都巒山西側後,部落族人因水土不服怨聲載道,於隔年舉家遷回原居地,並且,夜襲清水駐在所,菅原巡查及其家眷、三名阿美族警手遭到殺害,隔日清晨接續攻擊楓駐在所和嘉嘉代駐在所。事件之後,臺灣總督府歷經將近一個月的搜查,發現藏匿在卑南主山中臨時小屋的Hasul家族,經過勸誘後向朝日駐在所提出謝罪。

內本鹿越嶺古道東段
部落族人仍常使用的山壁古道

橫跨高雄市六龜區和臺東縣延平鄉的內本鹿越嶺古道,始於1924年闢建,西起六龜、東抵桃源,全長約126公里,過去最早進入內本鹿的路線大多是從西部出發,但臺灣總督府鑒於路途遙遠且出入困難,乃開鑿道路。目前內本鹿古道從六龜到藤枝的路段現已闢為藤枝林道,而東部部分路段有產業道路可抵達,不過整體古道仍斷斷續續,不乏崩塌和斷崖,無法通行。

大水窟駐在所
大水窟駐在所的石牆與大水窟山屋的木構建材,遺址有引水鐵管

坐落南大水窟山東側平坦肩稜上的大水窟駐在所,始於1920年設置,海拔高達3150公尺,為日治時期八通關越嶺古道最高的駐在所。由於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為高山積雪期間,大水窟駐在所的值勤生活遭遇種種困難,像是氣溫遽降、飲水結冰時,日常用水需要從山下數公里遠的米亞桑駐在所取用,或是當冰封嚴寒之際,需要全員撤至米亞桑駐在所。戰後1980年代,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曾在大水窟駐在所的石牆一角建造大水窟山屋,但已在1999年毀於颱風。

卓社舊部落(干卓萬社)
河階臺地即為卓社群的舊部落干卓萬社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干卓萬社,坐落武界上游濁水溪右岸的河階臺地,地處現今法治一號吊橋旁,海拔約780尺,為過去布農族卓社群的舊部落,日治時期萬大卡社古道從旁經過,而臺灣總督府於1913年在部落上方設置干卓萬駐在所。

法治一號吊橋
位於萬豐部落下方的法治一號吊橋遺址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法治一號吊橋,坐落中央山脈諸峰環繞的中間盆地,地處萬豐部落下方,現在僅存水泥建築遺址。事實上,這裡原本是布農族干卓萬社的祖居地,清領時期有ルルン社、バクラス社和トツコン社居住其間。

巴庫拉斯社
巴庫拉斯社現存的石板屋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巴庫拉斯社,海拔約550公尺,主要由布農族卡社群的文文社和加里模安社遷入所形成。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此設有駐在所和教育所,但在集團移住政策的施行下,部落族人於1936年陸續遷往地利、雙龍和潭南。時至今日,從地利村沿著台16線省道繼續通行至河流坪前的高位平臺,左側有一叉路往上即可抵達巴庫拉斯社,過去駐在所的舊址現已成為巴庫拉斯度假休閒農莊,而經營業者也將遺址內的兩間石板屋修復完成。

姐妹原事件
姐妹原一景,古道由此穿過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姐妹原,曾於1903年發生姊妹原事件,主要是1902年人止關事件後,臺灣總督府對於原住民族實施經濟封鎖,徹底斷絕賽德克族德克搭雅群前往埔里交易,也藉此利用平埔族人和布農族人誘使賽德克族人前往兩族交界的姊妹原進行交易,當干卓萬社的布農族人以酒食宴請賽德克族人,勸說卸下武裝,疑似一聲令下發動攻擊,以致賽德克族人遇害。這次事件影響深遠,先是影響賽德克族德克搭雅群對於日本的歸順,後至影響霧社事件。

卓社紀念碑
卓社紀念碑即為良久社蕃童教育所的遺址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卓社紀念碑,原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設置的良久社蕃童教育所,後來布農族人在2003年於蕃童教育所旗桿座的位置,設立了一座石碑記念,上面提有「卓社群尋根祖居地立碑紀念,信義鄉鄉長田炳源題,西元二○○三年二月十一日」的字樣。事實上,霧社卡社古道是由萬大霧社古道和萬大卡社古道連結而成,行經賽德克族與布農族的傳統領域,也是第一條被研究的理蕃道路,因為途中有著曲冰考古遺址,具有相當重要的學術價值。

良久社附近古道
位在良久社附近的古道現況

縱貫南投縣仁愛鄉和信義鄉的霧社卡社古道,全長約60公里,北起霧社、南至巴庫拉斯舊部落,主要是由萬大霧社古道和萬大卡社古道連結而成,行經賽德克族與布農族的傳統領域。事實上,霧社卡社古道是第一條被研究的理蕃道路,因為途中有著重要的曲冰考古遺址,得以瞭解史前人群的活動足跡,具有相當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指標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