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nun

復興部落
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受創嚴重的復興部落,左下方為荖濃溪支流拉克斯溪,河床上的土石溢流至道路上。

復興部落(Uaasik)位於高雄市桃源區復興里,布農語稱Uaasik,因為此地多野生的山棕,意指生長山棕的地方。本地人較習慣沿用日語所譯的Bibiuw(比比由社或比鼻屋社)。族人原本散居在山林之間,日治時代日人推行理蕃政策,將族人強制搬遷,集中於荖濃溪左岸,即荖濃溪與拉克斯溪匯流處東方約2公里的台地上。到了日治末期,村落發生瘧疾,使得村民紛紛遷移,而人口驟減,直到光復之後,瘧疾疫情減緩,人口才又逐漸回流。 目前主要散居於現復興派出所附近,由於此部落接南橫公路路段少,所以聚落較分散,規模小。
 

壽駐在所的舊部落
影像為壽駐在所舊部落殘留的舊鐵鍋,因長年曝曬於戶外,經風吹日晒,已氧化成碎片。

日治時期官方進入壽一帶的時間為大正15年(1926)1月31日,臺東廳告示第十號發布里壟支廳轄區新增警察官吏駐在所,於內本鹿至高雄州界之間,設置橘、壽、常盤、朝日、出雲等警察官吏駐在所,分別隸屬於里壟支廳第三監視區第三、四分擔區。其中壽駐在所屬於巡查部長的第三分擔區,壽駐在所管轄內本鹿小社カブラタン、マリブラン、ピスパタン。至此,日方已大致沿北絲鬮溪建立起一道警戒線,東西橫貫當時中央山脈的內本鹿區域。
 

萬豐
位於萬豐部落下方的法治一號吊橋遺址

日治「霧社、卡社古道」位於山壁上由武界通往萬豐的古道,其出口分別為仁愛鄉的霧社以及信義鄉地利村的舊部落巴庫拉斯社。
古道沿著濁水溪主流的沿岸修築,目前萬豐村以北、到霧社的古道已經被現今的公路所取代,目前仍然殘留的路段為イナゴ附近以及武界到巴庫拉斯社。

由於歷年來「921地震」、「八八風災」以及數次的大雨後,目前古道柔腸寸斷,僅剩下一些吊橋橋柱遺跡以及片段的古道,目前武界水壩與壩旁岩壁上仍有古道遺跡
 

良久瀑布
影像為位於良久社下方的良久瀑布,霧社、卡社古道於其上方通過

日治時期所修築的「霧社、卡社古道」,事實上是由兩大段古道合成,分別是「萬大、卡社古道」與「萬大、霧社古道」合在一起,「霧社、卡社古道」為第一次被研究的理蕃道路,通過賽德克族與布農族的傳統領域,途中又有重要的曲冰考古遺址,是早期先民活動的足跡,因此沿途的遺址、聚落與古道,在學術研究上,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與指標意義。

拔仔山水源處
布農族人認為湧泉是祖靈所賜予的,因此取用泉水時都會先感謝祖靈,並且在泉水旁祈禱祭拜。

拔仔山水源位於拔仔山和興魯郡山中間,大約海拔1800公尺高的稜線上,直接由地底冒出,是關門古道東段上非常重要的水源之一。從拔仔山下的產業道路出發,大約需要行走一天的時間,才能抵達此一湧泉,途中沒有其他水源,因此這個水源顯得特別珍貴。布農族人認為湧泉是祖靈所賜予的,因此取用泉水時都會先感謝祖靈,並且在泉水旁祈禱祭拜。

大水窟山屋
大水窟山屋

圖中遠方稜線為大水窟,位於中央山脈主脊大水窟山之南、尖山之南,尖山、北面山之北。附近為短箭竹草原,展望佳。有一天然水池,清代此處曾有清兵駐紮,營盤名為水堀(架札),目前地表可拾獲當時人群生活所遺留的陶器碎片,日治時代為臺中州與花蓮港廳的界線,此處設有州廳界檢查哨,檢查哨尚存疊石地基。日治時期大水窟駐在所水源引自大水窟池北側水池區,目前仍有半圓鐵皮水管殘跡。
清代八通關古道與日治八通關越嶺道交會於大水窟,圖中調查人員所站立之處為日治時期越嶺道,其中向右斜下通往溪谷的道路為清代古道,可通往八母坑。日治時期的八通關越嶺道則為當時理蕃道路中,最重要的一條東西聯絡要道,戰後亦成為登山客攀登玉山、秀姑巒大山、馬博拉斯山、大水窟山、八通關山的重要路徑。

大水窟附近
大水窟附近

圖中遠方稜線為大水窟,位於中央山脈主脊大水窟山之南、尖山之南,尖山、北面山之北。附近為短箭竹草原,展望佳。有一天然水池,清代此處曾有清兵駐紮,營盤名為水堀(架札),目前地表可拾獲當時人群生活所遺留的陶器碎片,日治時代為臺中州與花蓮港廳的界線,此處設有州廳界檢查哨,檢查哨尚存疊石地基。日治時期大水窟駐在所水源引自大水窟池北側水池區,目前仍有半圓鐵皮水管殘跡。
清代八通關古道與日治八通關越嶺道交會於大水窟,圖中調查人員所站立之處為日治時期越嶺道,其中向右斜下通往溪谷的道路為清代古道,可通往八母坑。日治時期的八通關越嶺道則為當時理蕃道路中,最重要的一條東西聯絡要道,戰後亦成為登山客攀登玉山、秀姑巒大山、馬博拉斯山、大水窟山、八通關山的重要路徑。

南駐在所
南駐在所遺留的疊石圍牆。

南駐在所位於躑躅山駐在所及州廳界之間,海拔約3225公尺,當時越嶺道由駐在所外圍牆繞過,並非如同今日登山道路直接穿越駐在所。影像為南駐在所遺留的完整疊石牆及夯土牆,南駐在所之得名,尚不清楚,外圍遺有完整疊石及夯土圍牆,駐在所的範圍近似梯形,長約40公尺,寬約35公尺,斜邊疊石圍牆約為44公尺,在南駐在所地表可採集當時遺留的瓷器碎片及酒瓶等容器。

中央金礦山屋
中央金礦山屋

中央金礦山屋位於南投縣信義鄉,海拔2823公尺處,距秀姑坪約4公里處,所屬單位是玉山國家公園,山屋為鋼骨結構,內分上下二層,具有20個床位,屋頂鋪設太陽能板,可提供夜間照明、旁設簡易廁所、床墊、野餐桌椅等,水源為山屋前往杜鵑營地叉路指標旁的清徹溪水。中央金礦山屋建於日治時期秀姑巒駐在所的地基上,秀姑巒駐在所之得名來自秀姑巒山,日治時期本地以採金著名(中央金礦原稱為秀姑巒金礦),由中央金礦向東緩緩腰繞上升,約2.5公里可抵白洋金礦山屋,向南沿越嶺道腰繞可抵躑躅山駐在所(今日杜鵑營地)。

大水窟
影像為大水窟池東北方的高處俯瞰大水窟山屋與日越嶺道。

大水窟從清代以來此地一直是交通要衝,光緒元年(1875)完工的清朝八通關古道,於大水窟池東側設置營盤,在地表所殘留陶瓷殘片,經考古學者研究是出自於清咸豐同治年間的福建德化窯產物。大正10年(1921)完工的八通關越道路,日本人在大水窟池西南側路旁,海拔約3240公尺之處,設置州廳界,在其上方興建涼亭供行旅歇腳。
1970年代林務局曾在大水窟池南方建造鐵皮鐵骨登山小屋一座,但毀於強風與積雪。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在原址建造一座具太陽能供電、雨水集水槽、簡易廁所,可供24人住宿的山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