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ou1111

智智亞部落
從龍美聚落俯瞰智智亞部落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的智智亞部落,坐落阿里山公路和山美產業道路交接處的下方,為過去鄒族達邦大社的一小社,傳統地名是Tsatsaya,但當時漢人稱其為瀨頭社,因為部落位於當今番路鄉的瀨頭(龍美)附近,而目前所稱的智智亞乃是音譯地名。日治初期,智智亞部落共有6戶52人,到了戰後初期則是9戶48人,由於位在阿里山林業鐵路附近,對外接觸較早。

公田聚落
從空中俯瞰公田聚落

位於嘉義縣番路鄉的公田村,由北而東分別與竹崎鄉、阿里山鄉為界,於清領時期道光年間開墾,是阿里山番社給墾打貓崁頭厝人劉玉,而劉姓族人因共同耕作同一塊土地,將此處取名為公田,日後公田逐漸變成地區性的泛稱。日治時期,這裡屬公田大字,設有派出所,到了戰後時期行政區域重新劃分,因主要聚落仍為公田,乃沿用舊有的行政區域名稱公田村。

觸口村
從高處眺望番路鄉觸口村

位於嘉義縣番路鄉的觸口村,為進入阿里山區的最後一個平地聚落,坐落八掌溪自山脈奔流平地的谷口曲流位置,於上下游建有天長和地久兩座橋墩,同時此處為觸口斷層所在,兩側山壁高聳夾峙八掌溪形成落差極大的崖壁,宛若兩牛相觸般地險峻,故而得名。清領末期,這裡已發展成觸口街,是山產交易中心,到了日治初期,則有臺車道經由頂中下街(頂六)通往嘉義南門,當時觸口村共有36戶134人,末期僅為18戶的雜姓小型集村。

外來吉部落
從高處眺望外來吉部落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來吉村的外來吉部落,坐落塔山溪匯入主流的河階臺地,在內來吉部落北邊約1公里處,傳統地名是Bon,可稱為外泵。清領時期,外來吉部落是流流紫社的一個新社,由於位在舊社社址北方,故名外來吉,到了日治初期,因為這個地區具有較為廣闊的平地,適合興建公共設施,當時臺灣總督府於1910年先後設置ララチ駐在所和ララチ蕃童教育所在外來吉部落。

內來吉部落
從高處眺望內來吉部落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來吉村的內來吉部落,坐落阿里山溪山麓谷口右岸的沖積地,傳統地名稱為Bnguu或Pnguu,即低漥盆地之意,音譯地名是內泵,俗稱舊來吉部落。清領時期,內來吉部落族人先是從特富野移住樂野約20年,再越過十字路分水嶺,先後暫居Chumana、Meongo和Fnafnau等傳統領域,最後才於日治時期定居目前所在位址,在臺灣總督府的相關資料中註記其為朥朥柴社或流流紫社,並於日治中期修補開鑿十字路至來吉部落之間的遷移道路。

樂野部落
從遠處眺望樂野部落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的樂野部落,坐落阿里山公路石棹路段附近約2公里處,為特富野社派生而出的小社,由於過去遭受惡疾肆虐和走山天災,部落族人遷居此地,傳統地名稱Lalauya,樂野即是音譯地名。日治初期,樂野部落共有5戶70人,到了戰後初期增至26戶111人,並且,隨著阿里山公路的開通,透過縣道和鄉道銜接,在對外交通上相較其他鄒族部落方便。尤其自2003年開始,阿里山鄉公所、戶政事務所和派出所皆遷至附近,已成為全鄉的行政中心。

十字路(來吉步道)
十字路通往來吉步道的入口指標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十字村和達邦村的十字路(來吉步道),海拔約1530公尺,過去是鄒族特富野部落與來吉部落之間南北交通上的隘口位置,在日治初期被標示為十字峠,取山陵線上的十字路口之意,日後漸得十字路之名。當時,臺灣總督府在修築阿里山林業鐵路時,這裡也是鐵道工人的居住地,鐵路完工後設置十字路站,後因樟腦產業的發展,聚居腦丁形成漢人聚落。時至今日,十字路站聚落相距阿里山公路僅約50公尺,是鐵道與公路最接近之處。

達邦駐在所警察宿舍
達邦駐在所的警察宿舍,現為達邦旅遊服務中心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派出所後方的達邦駐在所警察宿舍,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了就近監管當地鄒族部落族人,分派警備人員設置達邦駐在所。由於理蕃政策的變化,達邦駐在所先後具有不同的名稱和功能,直至蕃務官吏駐在所法制化後,才於1913年定名為達邦警察官吏駐在所。當時,達邦駐在所警察宿舍不只提供警察居住,同時也招待前來視察的官員,到了戰後,國民政府改為鄉長眷屬宿舍,目前宿舍建物已重新整修,成為達邦旅遊服務中心。

達邦派出所
位於達邦部落的達邦派出所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的達邦派出所,坐落特富野溪和長谷溪匯入主流的河階上,海拔約970公尺,這裡是鄒族達邦大社的所在地,傳統地名為Dabanu,取自建立部落的頭目姓氏。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開始在達邦部落設置駐在所,但因理蕃政策的變化,駐在所先後具有不同的名稱和功能,直至蕃務官吏駐在所法制化後,於1913年定名為達邦警察官吏駐在所,時至今日,達邦派出所除了保有當時的警察宿舍,也留有獨立的槍械彈藥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