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山脈

德武河階
從遠處眺望德武河階

位於花蓮縣瑞穗鄉的德武河階,坐落秀姑巒溪和富源溪匯流之處的東側,是秀姑巒溪切穿海岸山脈的起點,傳統地名為Lulnu,意指構樹,相傳過去這裡生長許多野生構樹,也是阿美族人旱作和放牧的區域。事實上,從瑞港公路可以清楚看到德武河階從南向北層層下降,顯示河流在下切過程中不斷向北遷移,造成兩岸不對稱的成育曲流。此外,在德武河階的山坡間有一個史前文化遺址,曾發現靜浦文化類型的素面陶器殘片,推測是阿美族早期居住之地。

猴子山
從瑞港公路眺望猴子山

位於花蓮縣瑞穗鄉的猴子山,為秀姑巒溪沿岸的一個河階,坐落德武河階的東側,傳統地名為Kawasan,意指有神鬼出沒的地方,因而又稱鬼山,相傳過去許多獼猴會到此覓食。事實上,秀姑巒溪是臺灣東部最大的河川,全長約104公里,在切穿海岸山脈的過程中,也切割出許多陡峭的峽谷,造成相當發達的曲流和河階地形,如德武河階、猴子山、奇美河階等,是觀察地質或地形的絕佳教室。

秀姑巒溪
從奇美部落往西眺望秀姑巒溪,右下為奇美河階

秀姑巒溪發源於中央山脈,沿著花東縱谷向北奔流,並於花蓮縣瑞穗鄉東折,橫切海岸山脈,最後在大港口部落注入太平洋,全長約104公里,是臺灣東部最大的河川,也是臺灣唯一切穿海岸山脈的河川。事實上,秀姑巒溪在切穿海岸山脈的過程中,也切割出許多陡峭的峽谷,造成相當發達的曲流和河階地形,如德武河階、猴子山、奇美河階等,是觀察地質或地形的絕佳教室。

奇美河階
奇美河階西側的地層結構,奇美部落即位於此河階面上

位於花蓮縣瑞穗鄉的奇美河階,坐落秀姑巒溪和奇美溪的匯流之處,這一帶的單面山、環流丘與河階地形相當發達,奇美部落即地處此一河階臺地上。事實上,奇美溪原本只是一條入海的濁流,但在海岸山脈的抬升過程中,不斷向源侵蝕,銜接上原本要向北注入花蓮溪的河道,使其改道並轉而匯入,形成現在的秀姑巒溪。此外,奇美斷層是海岸山脈最重要的活動斷層,全長超過30公里,從瑞港公路上可以觀察到奇美河階西側的地層結構。

製糖所
安通越嶺古道東段製糖所位置,現已無任何痕跡

橫貫花蓮縣和臺東縣的玉長公路,始於1875年開鑿,主要沿著安通溪谷深入海岸山脈,藉由隧道穿越山脈後下降至長濱鄉。事實上,玉長公路的修築是以安通越嶺古道為基礎,當時駐軍於玉里的總兵吳光亮率領官兵開鑿璞石閣成廣澳道,成為海岸山脈另一側花東縱谷中段的外港。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略加修治,將路線改自安通到竹湖。戰後時期,國民政府興建玉里到長濱的公路,路線選擇同樣是安通越嶺古道,從安通出發,並於2007年完工通車。

古道
安通越嶺古道東段的石階

橫貫花蓮縣和臺東縣的玉長公路,始於1875年開鑿,主要沿著安通溪谷深入海岸山脈,藉由隧道穿越山脈後下降至長濱鄉。事實上,玉長公路的修築是以安通越嶺古道為基礎,當時駐軍於玉里的總兵吳光亮率領官兵開鑿璞石閣成廣澳道,成為海岸山脈另一側花東縱谷中段的外港。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略加修治,將路線改自安通到竹湖。戰後時期,國民政府興建玉里到長濱的公路,路線選擇同樣是安通越嶺古道,從安通出發,並於2007年完工通車。

烏帽子山稜線
從玉長公路上遠眺安通越山和烏帽子山之間的稜線

橫貫花蓮縣和臺東縣的玉長公路,始於1875年開鑿,主要沿著安通溪谷深入海岸山脈,藉由隧道穿越山脈後下降至長濱鄉。事實上,玉長公路的修築是以安通越嶺古道為基礎,當時駐軍於玉里的總兵吳光亮率領官兵開鑿璞石閣成廣澳道,成為海岸山脈另一側花東縱谷中段的外港。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略加修治,將路線改自安通到竹湖。戰後時期,國民政府興建玉里到長濱的公路,路線選擇同樣是安通越嶺古道,從安通出發,並於2007年完工通車。

玉長公路入口
從空中俯瞰玉長公路從安通進入海岸山脈的入口

橫貫花蓮縣和臺東縣的玉長公路,始於1875年開鑿,主要沿著安通溪谷深入海岸山脈,藉由隧道穿越山脈後,再順著僅那鹿角溪與寧埔溪之間的支稜,下降至長濱鄉的寧埔村。事實上,玉長公路的修築是以安通越嶺古道為基礎,當時駐軍於玉里的總兵吳光亮率領官兵開鑿璞石閣成廣澳道,成為海岸山脈另一側花東縱谷中段的外港。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略加修治,因安通舊稱紅蓙,更名為紅蓙越道,並且,將路線改自安通到竹湖,又稱安通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