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石閣成廣澳道

南烏石鼻
南烏石鼻部落空拍一景

台11線貫穿了東海岸的聚落,最近處的小聚落為南烏石鼻,中間是北烏石鼻,最遠處為寧埔、光榮等地。南烏石鼻位於烏石鼻北側的小灣澳,背山面海,與北烏石鼻對稱而名「南烏石鼻」,屬寧埔村14鄰,是一個由閩南、客家及外省人組成的聚落, 僅約 10 戶左右,有屏東的鍾姓、謝姓、彰化的黃姓、宜蘭的潘姓噶瑪蘭族,約於「八七 水災」後遷居於此。居民以捕魚維生,漁獲多為鯛魚類、龍蝦等,主要供應當地的海鮮餐廳,若捕獲大型魚獲則送往成功漁港拍賣。

 

北烏石鼻
從空拍機望向北烏石鼻部落空拍一景

台11線省道穿過北烏石鼻聚落,這是一個阿美族的部落,位於寧埔和南烏石鼻之間。北烏石鼻位於寧埔溪口南側,為阿美族「烏石鼻社」,阿美語稱ciradayai,阿美語radai是指月橘(俗稱七里香),昔日當地阿美族男女老幼均有用radai的樹燒成炭來染黑牙齒的風氣,由於該社附近長有許多這種樹,故以此為社名。漢人取名為「烏石鼻社」,是因為部落東南方有突出於海中的黑色岩石岬角,其外觀仿若人的鼻子向外突出,故名「烏石鼻」。烏石鼻社之先祖於清末自花蓮港廳加納納社移來,初時與「胆曼社」同住於今南烏石鼻西側胆曼橋上方的山麓地區,日治時期才遷至現址。

成廣澳文化地景公園
成廣澳文化地景前的廣恆發商號遺址

位於臺東縣成功鎮的成廣澳文化地景公園,原為廣恆發商號的遺址,透過現今殘存的磚拱騎樓式亭仔腳,不難發現其門柱、雕飾和式樣都是當時東部地區相當罕見的,據傳二戰期間廣恆發商號因目標顯著,曾被美軍視為轟炸目標。事實上,廣恆發商號大約創建於1916年,為屏東內埔移居而來的客家人溫泰坤白手起家,當時是東部海岸地區最大的雜貨商鋪,主要藉由成廣澳港口運輸進口貨物,可說是早期的大盤商,日治中期溫泰坤的資產已是新港庄首富。

成廣澳天后宮
成廣澳天后宮是東部歷史最悠久的天后宮

位於臺東縣成功鎮的成廣澳天后宮,坐落漢人入墾東部海岸最早登陸的小港一帶,建於1874年,是東部歷史最悠久的天后宮。根據文獻記載,成廣澳天后宮原是手工雕琢的木造結構建築,廟方供奉的媽祖神像是由分派至後山擔任通事的劉進來,自鹿港天后宮分火而來的,為東部發展歷史上相當重要的古蹟。據傳媽祖神像曾經受到原住民族和日本人的排斥,一度流落到基隆海邊的石洞內,到了戰後時期,才又請回小港供奉。

東臺灣設教百週年紀念碑
位於成功鎮石雨傘遊憩區內的東臺灣設教百週年紀念碑

位於臺東縣成功鎮的東臺灣設教百週年紀念碑,坐落石雨傘遊憩區內,紀念碑主要講述長老教會傳入臺灣東部的歷程。清領末期,來自屏東阿里港的信徒張源春遷至石雨傘居住,並以祈禱水治好石雨傘頭目的氣喘病,因緣成立蟳廣澳教會,後稱石雨傘教會,開啟了長老教會在東部傳教的歷史。日治末期,臺灣總督府大力推行皇民化運動,教會禮拜只能轉為秘密聚會,後來石雨傘教會信徒由新港教會成立而接續,並於1997年建立紀念碑以茲紀念。

霍亂事件追悼紀念碑
位於重安公墓區內的霍亂事件追悼紀念碑入口

位於臺東縣成功鎮的霍亂事件追悼紀念碑,坐落重安部落的公墓區內,這起霍亂事件發生於1946年,一名入贅宜灣部落的族人在食用採集的海藻後生病,被送回重安部落,不久疾病快速蔓延,經檢驗後得知是霍亂傳染病。當時,正值戰後初期,醫藥短缺,病患在部落內被隔離,只能接受簡單治療,而死者都送往海邊焚化,並未設立墓碑,也未登記姓名。數十年後,罹難者家屬決心查明真相,鎮公所主動協助調查,終於在2006年建立紀念碑,詳述事件始末。

寧埔村
從空中俯瞰寧埔村

位於臺東縣長濱鄉的寧埔村,坐落寧埔溪口南岸,是移居花蓮的噶瑪蘭族加禮宛人闢建的,由於山上豎立的史前巨石有二突起,宛若女性胸部,故名石乳,後譯成石寧埔,但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更名為寧埔。日治初期,寧埔村有加禮宛人7戶33人,其後陸續遷入福佬、客家移民,由於當時附近丘陵遍植香蕉,香蕉乾工廠就設置於寧埔村南路口。戰後時期,居民改種香茅,曾興盛一時。

白桑安部落
從空中俯瞰白桑安部落

位於臺東縣長濱鄉的白桑安部落,坐落僅那鹿角溪和彭仔存溪之間,據傳是1884年從花蓮縣豐濱鄉大港口部落移居至此的阿美族人建立的,由於當時部落耕地狹小,也長期遭受北側山區原住民族的壓迫,加上與清兵交戰敗北,便一路向南遷移。但另有一說是,白桑安部落為1888年由烏石鼻分社而來,部落原址在現址西側山坡上的平台,傳統地名稱作Cafongai 或 Chiganadai,為大石頭之意,因為此處矗立兩塊史前巨石得名,到了日治時期為求管理方便,就將部落遷移至此。

寧城宮
從空中俯瞰寧城宮

位於臺東縣長濱鄉寧埔村的寧城宮,全名為三山國王渡台開基祖廟,是東部海岸地區最早開基的三山國王廟,以大王爺中山國王為鎮殿主神。事實上,寧城宮建廟年代久遠,推測是清領時期光緒年間隨著移墾先民或屯墾駐軍而來,到了日治時期,曾經下令將咾咕石堆砌而成的寧城宮廢棄,當地居民只能將王爺奉請至山中大樹下隱密祭祀。戰後初期,地方居民先是搭建茅草廟宇,接著發起建廟之議,即是現今的寧城宮,每年三山國王聖誕均舉行祭典。

南竹湖部落
從空中俯瞰南竹湖部落

位於臺東縣長濱鄉的南竹湖部落,舊稱Bakaraatsu,取自一種常棲於附近水田裡的螃蟹為名,原本居住在現今竹湖村西側山坡上方的鹿寮溝一帶,但清領末期因與當地平埔族人發生土地糾紛,遂被詛咒若久居於此將惹來災禍,當地竹湖社和掃別社的阿美族人深懼鬼靈擾民之說,紛紛往南、向北遷徙,往南者即是南竹湖部落,向北者則抵達大德溪左岸的較高臺地,另建永福部落。戰後時期,南竹湖部落分家,上方為南竹湖,下方另名下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