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納納部落位於舞鶴台地東北的一個山坳裡,名稱源於阿美族語Kalala,為「籃子」之意,因此處地形似一籃子,遂以為社名。此部落名稱最早見於光緒4年(1878)的《台灣輿圖》中,當時社址位於現址東北方的Lumoc山頂,後因山頂乾旱才遷到現址的山坳處居住。清末時的紀錄僅留社名,實際上已無人居住,但是在明治30年(1897)台東撫墾署的報告中,加納納社仍有7戶33人的紀錄。可見加納納社的阿美族人在近百年間曾經數次遷入、遷出,因為舞鶴台地自18世紀以來都是布農族活動頻繁的區域,迫使阿美族無法在此長久定居。昭和11年(1936)有日資會社在部落東南側山丘上試種茶葉,並自新竹北埔引進10戶客籍茶農。加納納部落現有居民約50餘戶。
秀姑巒溪
魯摸仔是瑞穗鄉舞鶴台地上四個阿美族部落之一(其他三個部落為掃叭頂、馬立雲和加納納),日人曾在舞鶴台地種植咖啡和試種茶樹,戰後國民政府開始在舞鶴地區推廣種茶,因此逐漸形成了今日舞鶴台地的茶村風貌。魯摸仔位於舞鶴台地東北側一處山丘背風處,加納納(Kalala)部落東北方山頂上,此地三面環山,僅西面有一缺口,形如一個風口,阿美語稱作Lumoc。Lumoc曾是一個古老的阿美族部落,最早是由原居南方的Fasay(富里大庄,又稱Vasai)、Talakop、Inato、Siracay四個阿美族氏族遷來所組成,後因受布農族侵擾而遷離,現在居民多來自奇美,最多曾有20幾戶人,現僅餘幾戶。
菸樓的形式可分為大阪式與廣島式兩種。大阪式菸樓的排煙口凸出屋頂,既高且大,排煙效果較好,烘燻時間短,但烘燻菸葉品質較差 ,而且因為受風面較大,因此遇到颱風時容易被吹壞。廣島式菸樓則剛好相反,排煙口設於屋頂斜面上,排煙量較小,故烘燻時間較長,所以菸草品質較佳,雖然比較不怕颱風,卻容易發生火災。瑞祥村在日治時期就有日籍菸農到此地種植菸草,初時大多招募當地的阿美族人為菸工,戰後此地被劃為菸葉生產的專業區,在1960~1970年代,菸葉的種植一度成為居民最主要的產業,菸樓曾多達數十棟。如今村內僅存14棟日本大阪式菸樓保存下來,是瑞穗鄉內菸樓保存最多的地區。
奚卜蘭島位於秀姑巒溪出海口,阿美族語稱cipo或ci’poran,意為河中島。嘉慶8年(1803)日本漁民文助等人漂流至此,即稱此島為ciporan,後又改稱為「囉格島」,意為傴僂、駝背。清光緒4年(1878) 的《全台前後山輿圖》稱獅球山,後又稱獅球嶼,日人則稱辨天島。港口阿美族傳說,是其祖先登陸台灣初居之地,也是港口阿美族人舉行海祭的重要儀式地點。島上有一史前文化,地表間仍遺有一些石器與阿美族式陶器殘片。島上最高海拔約 40 公尺,島嶼面積約 10 公頃,其主要組成岩體為火山集塊岩或火山碎屑,因組成材質堅硬,形成突出地形。島嶼南北兩側在河流、海浪及潮汐共同作用下,在河口處堆積許多礫石, 形成自然堤岸,形狀會隨著著季節而變化。奚卜蘭島現被列為自然保護區,未經申請不得登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