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在所

八通關駐在所玄關柱洞
影像為八通關駐在所玄關的柱洞,及當時建築物留下的相關遺構。日治時期八通關駐在所,與淸代八通關營盤址,並非在同一個地基,而是在淸營盤北邊約120公尺處。

布農族將此地稱為BaBahrasno,意為「河流」之意,因為八通關草原南側,有荖濃溪小支流穿過。清代修築「中路」時,將鄒語指涉玉山的Pantonukua用來稱此地,音譯為八通關,日人繼續沿用至今。
八通關由於地勢險要,展望良好,日治時期在此設有警察官吏駐在所、戰壕、瞭望臺及靶場等施設,在駐在所前方有角力場,每年秋天在此舉行越嶺道各駐在所的角力大賽,駐在所大門後方,有兩排高約1.2公尺的夯土牆。在八通關草原,也為日古道與清古道交會的地點。
由於日本的「新高登山道」與八通關越嶺道在此處相會,八通關駐在所成為最好的接待站,因此房舍寬大舒適,分為接待所、辦公室、警官宿舍、警丁宿舍以及挑夫專用房舍,並有設備良好的浴室。根據昭和11年(1936)的資料,駐在所職員計有18人,今日在遺址上可找到的電話線礙子與當時生活留下的相關遺物。

八通關駐在所門柱
影像為調查人員測量八通關駐在所正門的門柱。

布農族將此地稱為BaBahrasno,意為「河流」之意,因為八通關草原南側,有荖濃溪小支流穿過。清代修築「中路」時,將鄒語指涉玉山的Pantonukua用來稱此地,音譯為八通關,日人繼續沿用至今。
八通關由於地勢險要,展望良好,日治時期在此設有警察官吏駐在所、戰壕、瞭望臺及靶場等施設,在駐在所前方有角力場,每年秋天在此舉行越嶺道各駐在所的角力大賽,駐在所大門後方,有兩排高約1.2公尺的夯土牆。在八通關草原,也為日古道與清古道交會的地點。

八通關草原
八通關草原

八通關草原,為日古道與清古道交會的地點。布農族將此地稱為BaBahrasno,意為「河流」之意,因維八通關草原南側,有荖濃溪小支流穿過。清代修築「中路」時,將鄒語指涉玉山的Pantonukua用來稱此地,音譯為八通關,日人繼續沿用至今。
日治時期的八通關駐在所,與清代八通關營盤址,並非在同一個地基,而是在清營盤北邊約120公尺處。
八通關由於地勢險要,展望良好,日治時期在此設有警察官吏駐在所、戰壕、瞭望臺及靶場等施設,在駐在所前方有角力場,每年秋天在此舉行越嶺道各駐在所的角力大賽,駐在所大門後方,有兩排高約1.2公尺的夯土牆。

觀高駐在所
影像為觀高駐在所下方的平臺,地表可發現日治時期酒瓶與茶壺等生活遺留。

觀高布農族稱為Hahaguo,為「低凹處」之意,因其為位於八通關山與觀高山間的平闊鞍部,在地形上處於較低凹處。觀高北接東埔,東北接郡大溪沿岸部落,南接八通關,在日治時代「中之線道路」及「八通關越嶺道」二路線於觀高交會,觀高為其衝要之地,在軍事與交通上均佔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

根據昭和11年(1936)的資料,觀高駐在所職員有13名人員,並有設備完善的屋舍及哨崗。

對關駐在所
對關駐在所

對關駐在所由東埔登山口入山約為10.3公里,海拔約2100公尺之處,為一平坦地,此處視野開闊。對關駐在所一帶,布農族稱為Taikan,意指「道路轉角之處」,日文以漢字譯音。對關駐在所下方陳有蘭溪谷為壯麗的峽谷地形,上游一帶的溪谷則平坦遼闊,對關在地理上為重要的分界點。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此處設有解說牌,介紹日治時期八通關越嶺道沿線設有多個駐在所,對關駐在所為其中之一,現為登山重要中途休息點。

樂樂山屋(ラクラク駐在所)
影像為今日的樂樂山屋。

樂樂山屋,距東埔約5.8公里處,為一簡易木造山屋,海拔約1696公尺,由此處東行至八通關約12.1公里。樂樂山屋建於日治時期ラクラク駐在所的地基,布農族稱駐在所一帶為Oritu,Oritu為布農語「山枇杷」之意,指有山枇杷的地方,在樂樂駐在所附近,原本並無原住民聚落,日人在這裡廣植櫻花,每年四月有賞櫻大會,並開闢一條小徑下抵陳有蘭溪底的樂樂溫泉。布農語RakuRaku為溫泉之意。在地基平臺上可發現日治時期的酒瓶與碗盤碎片。

養老駐在所
養老駐在所基地上所建築之鐵皮屋

日治時期養老駐在所的位置,今日因道路拓寬已改建為工寮,養老部落隸屬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位於秀巒溪左岸、西那吉山北麓,海拔900至1500公尺間的山腹,屬泰雅族基那吉群,養老為泰雅語Yuluw之音譯,是指穀倉下方的檔鼠板。

霞喀羅大山西北稜鞍部
霞喀羅大山西北鞍部,為整段古道的越嶺點,早期日治時期日本人按地形開鑿道路,通道外型似門型

霞喀羅大山西北鞍部,為整段古道的越嶺點。日本人鑿開鞍部以利通行,形成一個門狀的通道,當地泰雅族將之命名為Belefun,即「門」之意。
從鞍部向東前行數分鐘,右側稜線為通往霞喀羅大山的登山口。由此攀登霞喀羅大山,往返約需1.5小時。過了登山口之後約20分鐘的步道,左為霞喀羅大山北稜鞍部,因地理位置具戰略意義,因此在霞喀羅大山北稜鞍部設置駐在所。即大正11年(1922)所設置的松下駐在所,為霞喀羅道路沿線最高的駐在所。

大水窟駐在所
大水窟駐在所的石牆與大水窟山屋的木構建材,遺址有引水鐵管

坐落南大水窟山東側平坦肩稜上的大水窟駐在所,始於1920年設置,海拔高達3150公尺,為日治時期八通關越嶺古道最高的駐在所。由於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為高山積雪期間,大水窟駐在所的值勤生活遭遇種種困難,像是氣溫遽降、飲水結冰時,日常用水需要從山下數公里遠的米亞桑駐在所取用,或是當冰封嚴寒之際,需要全員撤至米亞桑駐在所。戰後1980年代,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曾在大水窟駐在所的石牆一角建造大水窟山屋,但已在1999年毀於颱風。

舊來義駐在所平臺
舊來義石板屋群上方的寬闊平臺,即為駐在所遺址

位於屏東縣來義鄉的舊來義駐在所,坐落舊來義部落石板屋群上方的寬闊平臺,有鐵皮屋、水塔、水槽等建物遺跡,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所設置的。事實上,舊來義部落內有兩個集居型的部落,地處東南側的大部落稱為Chajiakavus,而西北側的小部落稱為Chingasan,是前者分派出來的,到了戰後初期,部落族人被迫集體遷村至現今的來義部落。若要前往舊來義部落,可從來義林道6.5公里處的岔路進入,即可見到入口設置的石碑,部落遺址仍有大規模的石板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