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千倆山南稜,海拔約750公尺處,護管所後方的平臺,為日治時期象鼻駐在所的地基,象鼻駐在所設立於大正13年(1924),目前仍可於地表採集日治時期的器物碎片,並留有日治時期的槍械彈藥庫。由於臺灣森林存在著森林火災、盜伐、超限利用及各種開發破壞,有賴巡山員巡視林班地守護森林,防範及取締盜伐、濫墾等案件,在1970年代竹東林務局於此制高點興建護管所,做為巡山員巡視林班地的休憩、駐紮基地,以加強護管工作。
理蕃設施
舊下馬派出所位於舊下馬部落,是日治時期葉巴哥駐在所,疊石地基和階梯仍保存完整,平台上尚有一棟水泥建築物。下馬部落位於台東縣海端鄉霧鹿村,緊鄰南橫公路上方,海拔約700公尺的斜坡上。部落原本在現址東南方約1公里的山坡上,是日治中期之後在日本政府強制移住之下形成的。布農語稱此地為Vauvu,為脊椎之意,因遠看山勢形似脊椎而得名。原本居住於Vauvu附近的布農族只有四戶。日人將Vauvu命名為Ivaqo,在當地設駐在所以便統治,並開始要求散居在鄰近山區的布農族人遷移到Ivaqo定居,在日治後期,下馬成為約有10戶的小聚落。1975年因風災地基塌陷,政府將居民從舊部落遷至今部落。
已裁撤的復興派出所,日治時期為關山越嶺道的比鼻屋駐在所,其後方為樟山國小復興分班。比鼻屋駐在所原設於荖濃溪西岸,後因防備上理由,遷至東岸復興派出所位址。
復興部落(Uaasik)位於高雄市桃源區復興里,布農語稱Uaasik,因為此地多野生的山棕,意指生長山棕的地方。本地人較習慣沿用日語所譯的Bibiuw(比比由社或比鼻屋社)。族人原本散居在山林之間,日治時代日人推行理蕃政策,將族人強制搬遷,集中於荖濃溪左岸,即荖濃溪與拉克斯溪匯流處東方約2公里的台地上。到了日治末期,村落發生瘧疾,使得村民紛紛遷移,而人口驟減,直到光復之後,瘧疾疫情減緩,人口才又逐漸回流。 目前主要散居於現復興派出所附近,由於此部落接南橫公路路段少,所以聚落較分散,規模小。

圖中遠方稜線為大水窟,位於中央山脈主脊大水窟山之南、尖山之南,尖山、北面山之北。附近為短箭竹草原,展望佳。有一天然水池,清代此處曾有清兵駐紮,營盤名為水堀(架札),目前地表可拾獲當時人群生活所遺留的陶器碎片,日治時代為臺中州與花蓮港廳的界線,此處設有州廳界檢查哨,檢查哨尚存疊石地基。日治時期大水窟駐在所水源引自大水窟池北側水池區,目前仍有半圓鐵皮水管殘跡。
清代八通關古道與日治八通關越嶺道交會於大水窟,圖中調查人員所站立之處為日治時期越嶺道,其中向右斜下通往溪谷的道路為清代古道,可通往八母坑。日治時期的八通關越嶺道則為當時理蕃道路中,最重要的一條東西聯絡要道,戰後亦成為登山客攀登玉山、秀姑巒大山、馬博拉斯山、大水窟山、八通關山的重要路徑。

布農族將此地稱為BaBahrasno,意為「河流」之意,因為八通關草原南側,有荖濃溪小支流穿過。清代修築「中路」時,將鄒語指涉玉山的Pantonukua用來稱此地,音譯為八通關,日人繼續沿用至今。
八通關由於地勢險要,展望良好,日治時期在此設有警察官吏駐在所、戰壕、瞭望臺及靶場等施設,在駐在所前方有角力場,每年秋天在此舉行越嶺道各駐在所的角力大賽,駐在所大門後方,有兩排高約1.2公尺的夯土牆。在八通關草原,也為日古道與清古道交會的地點。
由於日本的「新高登山道」與八通關越嶺道在此處相會,八通關駐在所成為最好的接待站,因此房舍寬大舒適,分為接待所、辦公室、警官宿舍、警丁宿舍以及挑夫專用房舍,並有設備良好的浴室。根據昭和11年(1936)的資料,駐在所職員計有18人,今日在遺址上可找到的電話線礙子與當時生活留下的相關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