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社

舊來義駐在所前蓄水池
舊來義社駐在所平台前方類似蓄水池之結構物,材質為水泥

舊來義位於內社溪(ライ溪)上游左岸山腰,海拔約360~600公尺間,形成二個集居部落,在東南方的大部落稱為チャジャカブス(chajiakavus ,加拉阿夫斯),在西北的小部落稱為チンガサン(chingasan,譯為真雅社),為前者分派而成,當時設有社駐在所管轄,昭和8年(1933)全社有195戶977人。來義社據《高砂族調查書》之記載,約六百七十年前原居住於ジヤジュルタン(jiachiurudan),即丹林社西北方的林邊溪左岸時,林邊溪水氾濫,此舊社浸水,當時有無數的蝦群(喻指荷蘭人或漢人)來襲,之後經社眾協議移住於ュボジ(koboji),約三百一十年前因人口增加、土地顯得狹隘,加上飲水不足,而有6戶28人分離移住於チンガサン,又在一百九十五年前有タラオサンパジヤイ(taraosanpajiai)率十餘人分離移住至大後社(トアアウ)。舊來義社於1953年遷出至現在的來義。

舊來義駐在所旁水槽
舊來義社駐在所平台後方的水槽,材質為水泥

舊來義位於內社溪(ライ溪)上游左岸山腰,海拔約360~600公尺間,形成二個集居部落,在東南方的大部落稱為チャジャカブス(chajiakavus ,加拉阿夫斯),在西北的小部落稱為チンガサン(chingasan,譯為真雅社),為前者分派而成,當時設有社駐在所管轄。

來義西部落
空拍來義西部落,來義村辦公處和派出所均位於此區

來義村位於屏東縣來義鄉林邊溪左岸緩傾斜坡地上,1953年由舊來義遷出而成。來義社或稱內社,日治時代的舊部落原位於內社溪上游左岸山腰,海拔約360~600公尺間,形成兩個集居部落,在東南方的大部落稱為チャジャカブス(chajiakavus,加拉阿夫斯) ,西北方的小部落稱為チンガサン(chingasan,譯為真雅社),為前者分派而成,當時設有駐在所管轄。1950年,國民政府要求舊來義部落往山下遷移,當時舊來義部落頭目Ruvaniyav(高武安)與耆老商量,將舊來義部落山下Ruvaniyav家的土地劃出,平均分配給族人。直到1957年才完成整個部落的遷移。後因腹地有限,部落往東擴充,以來義國民小學內社分校為界,再分為Tjanadjaqas(東部落)、Vuta(西部落)兩個聚落。2011年,莫拉克及凡那比風災過後,原部落部分居民陸續獲政府安置,遷居至屏東縣新埤鄉南岸農場的「新來義部落」永久屋基地,形成原部落與新部落並存的現況。

來義東部落
空拍來義東部落,左方道路通往來義林道,後方隔著稜線的聚落為西部落

來義村位於屏東縣來義鄉林邊溪左岸緩傾斜坡地上,1953年由舊來義遷出而成。來義社或稱內社,日治時代的舊部落原位於內社溪上游左岸山腰,海拔約360~600公尺間,形成兩個集居部落,在東南方的大部落稱為チャジャカブス(chajiakavus,加拉阿夫斯) ,西北方的小部落稱為チンガサン(chingasan,譯為真雅社),為前者分派而成,當時設有駐在所管轄。1950年,國民政府要求舊來義部落往山下遷移,當時舊來義部落頭目Ruvaniyav(高武安)與耆老商量,將舊來義部落山下Ruvaniyav家的土地劃出,平均分配給族人。直到1957年才完成整個部落的遷移。後因腹地有限,部落往東擴充,以來義國民小學內社分校為界,再分為Tjanadjaqas(東部落)、Vuta(西部落)兩個聚落。2011年,莫拉克及凡那比風災過後,原部落部分居民陸續獲政府安置,遷居至屏東縣新埤鄉南岸農場的「新來義部落」永久屋基地,形成原部落與新部落並存的現況。

喜樂發發吾社區
空拍喜樂發發吾社區

喜樂發發吾社區屬於屏東縣來義鄉丹林村第五鄰和第六鄰,第五鄰為抓發立佛部落,第六鄰為喜樂發發吾部落。本社區居民於1956年左右,在政府鼓勵之下,由舊來義社陸續遷來。1973-1979年間,部分居民陸續從來義村和義林村搬遷至此。 1959年,喜樂發發吾社與丹林社、義林社、大後社、抓發立佛社等4社,合併為丹林村。1962年,義林社與大後社合併為義林村。自此,丹林村只包含丹林社、喜樂發發吾社、抓發立佛社3部落。後來為推動社區建設,丹林村劃分為丹林社區與喜樂發發吾社區(包括抓發立佛部落)兩個社區。

舊來義部落
舊來義部落坐落的山坡,中間平坦草地為駐在所位置

位於屏東縣來義鄉的舊來義部落,坐落內社溪上游左岸山腰,海拔約360至600公尺,內有兩個集居型的部落,地處東南側的大部落稱為Chajiakavus,而西北側的小部落稱為Chingasan,是前者分派出來的。事實上,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來義社設有駐在所管轄部落,直到戰後初期,部落族人被迫集體遷村至現今的來義部落。若要前往舊來義部落,可從來義林道6.5公里處的岔路進入,即可見到入口設置的歡迎光臨加拉阿夫斯舊部落的石碑,部落遺址仍有大規模的石板屋群。

舊來義荒廢石板屋
舊來義荒廢已久的石板屋群

位於屏東縣來義鄉的舊來義部落,坐落內社溪上游左岸山腰,海拔約360至600公尺,內有兩個集居型的部落,地處東南側的大部落稱為Chajiakavus,而西北側的小部落稱為Chingasan,是前者分派出來的。事實上,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來義社設有駐在所管轄部落,直到戰後初期,部落族人被迫集體遷村至現今的來義部落。若要前往舊來義部落,可從來義林道6.5公里處的岔路進入,即可見到入口設置的歡迎光臨加拉阿夫斯舊部落的石碑,部落遺址仍有大規模的石板屋群。

舊來義駐在所平臺
舊來義石板屋群上方的寬闊平臺,即為駐在所遺址

位於屏東縣來義鄉的舊來義駐在所,坐落舊來義部落石板屋群上方的寬闊平臺,有鐵皮屋、水塔、水槽等建物遺跡,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所設置的。事實上,舊來義部落內有兩個集居型的部落,地處東南側的大部落稱為Chajiakavus,而西北側的小部落稱為Chingasan,是前者分派出來的,到了戰後初期,部落族人被迫集體遷村至現今的來義部落。若要前往舊來義部落,可從來義林道6.5公里處的岔路進入,即可見到入口設置的石碑,部落遺址仍有大規模的石板屋群。

舊來義部落入口
舊來義部落入口設置的石碑

位於屏東縣來義鄉的舊來義部落,坐落內社溪上游左岸山腰,海拔約360至600公尺,內有兩個集居型的部落,地處東南側的大部落稱為Chajiakavus,而西北側的小部落稱為Chingasan,是前者分派出來的。事實上,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來義社設有駐在所管轄部落,直到戰後初期,部落族人被迫集體遷村至現今的來義部落。若要前往舊來義部落,可從來義林道6.5公里處的岔路進入,即可見到入口設置的歡迎光臨加拉阿夫斯舊部落的石碑,部落遺址仍有大規模的石板屋群。

義林部落
從空中俯瞰義林部落

位於屏東縣來義鄉的義林部落,坐落大後溪和內社溪匯流之處的山麓緩坡地,為戰後初期原本要集體遷村至新部落的來義社排灣族人,因空間不足,部分族人轉為移居他處而形成的部落,排灣族傳統地名為Chianashia。時至今日,由於2009年莫拉克風災和2010年凡那比颱風在來義鄉造成嚴重災情,義林部落的部分族人已遷往屏東縣新埤鄉的新來義部落居住,但是,因新來義部落並非由單一部落遷移而來,而是不同部落重新組成,新來義部落仍屬來義鄉而非新埤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