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diq

能高越東段舊電線杆
五甲崩山高遶路起點處的一根舊電線杆。

能高越嶺登山路線從南投縣仁愛鄉的屯原登山口開始一路東行,腰繞於尾上山南方的山腰,經過雲海保線所和天池山莊,之後越過中央山脈能高北峰南方的能高鞍部,然後一路下坡,經過檜林保線所、五甲崩山,下到東部的台電奇萊保線道路,最後抵達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五甲崩山位於能高北峰東稜稜尾,由於丸田溪與柴田溪在此匯流,侵蝕力量很大,大約於1970年代後期,開始劇烈崩坍。由於崩坍範圍已由山頂到溪底,原本橫越五甲崩山山腰的能高越嶺道完全無跡可循,其崩塌坍狀況比天長斷崖更嚴重。因為五甲崩山的大坍方,必須利用乙線保線路,辛苦地登上五甲崩山山頂,然後以之字形陡下至台電奇萊保線道路盡頭的東段登山口。

 

能高越嶺道東段崩塌地
上檜林吊橋和檜林保線所之間的一處崩塌地,路徑窄小,僅容一人通過,現場已架設繩索確保安全。

大正6年(1917)日本政府開闢能高越嶺道路,命名為「初音奇萊橫斷道路」,為能高越嶺的舊道。大正14年(1925),因舊道東段道路海拔太高,冬季經常積雪難行,而重新興築花蓮港廳和南投廳的越嶺道全線,完成後總里程數為76.8公里。戰後國民政府為復原台灣島上電力系統,由台灣電力公司在能高越沿線建立起多座電塔,完成「東西聯絡輸電線」,能高越嶺道便成為台電的保線道路。1998年,明潭至鳳林間的新東西輸電線完成後,舊東西線逐漸被取代,至2016年正式退役。目前能高越西段因天池山莊物資運送之需求而維持良好,可通行機車,而東段因台電人員撤出後,使用率較低,路況不及西段良好。

上檜林吊橋
上檜林吊橋

能高越嶺道東段的上檜林吊橋,位於能高鞍部和檜林保線所之間,海拔2740公尺。能高越東段因為利用較少,途中經過的兩個重要吊橋,上檜林吊橋和檜奇吊橋,均年久失修成為危橋,目前均已封閉,改由吊橋旁新闢的山徑,以腰繞方式繞過溪谷,免去過吊橋之危險。大正6年(1917)日本政府開闢能高越嶺道路,命名為「初音奇萊橫斷道路」,為能高越嶺的舊道。大正14年(1925),因舊道東段道路海拔太高,冬季經常積雪難行,而重新興築花蓮港廳和南投廳的越嶺道全線,完成後總里程數為76.8公里。戰後國民政府為復原台灣島上電力系統,由台灣電力公司在能高越沿線建立起多座電塔,完成「東西聯絡輸電線」,能高越嶺道便成為台電的保線道路。1998年,明潭至鳳林間的新東西輸電線完成後,舊東西線逐漸被取代,至2016年正式退役。目前能高越西段因天池山莊物資運送之需求而維持良好,可通行機車,而東段因台電人員撤出後,使用率較低,路況不及西段良好。

天池山莊
 空拍天池山莊,中間主建築為住宿區和餐廳,右邊獨立小屋為廁所。下方規劃為露營區。天池山莊位於能高北峰西側山坳避風處,海拔2680公尺,是能高越嶺道的最高點。

天池山莊位於能高北峰西側山坳避風處,海拔2680公尺,是能高越嶺道的最高點。大正7年(1918)9月能高越嶺道完成之時,為了道路維修與郵件遞送的需求而設立能高駐在所,當時是一間檜木造日式建築,稱為「能高檜木御殿」。昭和5年(1930)霧社事件中被燒毀,昭和6年(1931)重建檜木屋舍於原址,形制與尾上駐在所(雲海保線所)相同,民國後被台電沿用為天池保線所,1986年被燒毀,1993年重建,由於登山遊客的日益增加,遠超過山莊的容納量,因此2011年林務局以綠建築設計概念,於原址重建新的天池山莊,此一豪華建築頗有當年能高檜木御殿的氣勢。

能高越嶺古道西段
能高越嶺道的一段路,距屯原登山口約10分鐘路程,此處路面寬大平坦,上方為尾上山之稜線。

能高越嶺道的一段路,距屯原登山口約10分鐘路程,此處路面寬大平坦,上方為尾上山之稜線。能高越嶺登山路線從南投縣仁愛鄉的屯原登山口開始一路東行,腰繞於尾上山南方的山腰,之後越過中央山脈能高北峰南方的能高鞍部,然後一路下坡,經五甲崩山,下到東部的台電奇萊保線道路,最後抵達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其亞熱帶的高山草原景觀、中央山脈的雄奇山景、巨木蒼勁的原始森林、斷崖峭壁上的飛瀑流泉、崩崖峽谷、山巔深壑、清靈秀氣的奇萊天池等四季分明的高山景致,自日治時期即吸引許多愛好山林的登山者前來一親芳澤。

立鷹駐在所
位於立鷹山頂的立鷹駐在所,現為氣象局立鷹中繼站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立鷹駐在所,坐落立鷹山山頂,清境農場博望新村的上方,海拔2219公尺,視野良好,可眺望雪山山脈、合歡群峰、奇萊諸峰和守城大山等。事實上,此處原為賽德克族霧社群塔達卡社的遺址,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設有砲台鎮壓下方霧社群部落,時至今日,闢有森林步道和產業道路可供抵達山頂。

人止關
位於霧埔公路大觀橋和仁愛橋之間的人止關

位於台14線霧埔公路大觀橋和仁愛橋之間的人止關,即為眉溪上游的峽谷地形,岩石聳立,峭壁千仞。清領時期,為了防止漢人移民與賽德克族發生衝突,在眉溪部落附近設置人止關,禁止漢人入內。但到了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接連對於霧社一帶的賽德克族展開大規模的討伐,雙方死傷慘重,史稱人止關之役,其後陸續實施以蕃治蕃策略和隘勇線推進行動,終於攻破防線,於1908年在霧社先後設置警察官吏駐在所,傾其全力將霧社打造為模範蕃社。

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
位於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台九丙線旁的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

位於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台九丙線旁的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是臺灣總督府為了能高橫斷道路開鑿作業隊所設立的,用以記念能高越嶺古道東段完工,能高越嶺古道從初音到霧社全長90公里,東段約44公里,由於地形險峻,工程艱鉅,死傷頗多,於1918年道路完工時設置。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體,分別包括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和殉職者之碑,前者碑文詳細記載開路人工與費用,後者背面刻有開路殉職人員的姓名。

瀧澗發電廠
瀧澗發電廠現已成為遊客休息區

位於木瓜溪與龍鳳溪交會處的瀧澗發電廠,於1955年興建,水位落差高達855公尺,由於過往可見鳳溪(巴托魯溪)大瀑布,因此命名為瀧見,日語中的漢字瀧為瀑布之意,瀧見即觀瀑,後因1959年臺電龍溪壩興建完工,阻斷了溪流,致使瀑布景觀消失。現今的瀧澗發電廠右下方平台,原是瀧見駐在所的位址。

磐石保線所
磐石保線所是木瓜溪發電計畫施工時的工作站與宿舍

位於臺電奇萊路1公里處的磐石保線所,相距瀧澗發電廠約13公里,建造於1978年,是臺電木瓜溪發電計畫施工時最主要的工作站與宿舍,而原本的舊磐石保線所,也就是日治時期的坂邊駐在所,在車道開闢後廢棄。磐石保線所的建物分三層,第一層是辦公區,第二層是廚房、衛浴、臥室與營區,第三層是大面積的平台,視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