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iwan

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
位在屏東縣車城鄉的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碑

位於屏東縣車城鄉的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坐落統埔路的巷弄內,主要記念1871年因遭遇暴風漂流至八瑤灣,而遭到高士佛社排灣族人殺害的54名琉球漁民,原本這座墓碑位在石門內雙溪口,但以殺害琉球人為由,出兵攻打臺灣的日本將領西鄉從道,透過庄民林阿九、楊友旺和張眉婆的協助,遷建於現址,並立碑紀念,其後委託林阿九每年召集庄民分春、秋兩次祭拜。時至今日,墓碑正面的大日本三字曾遭塗抹,背面碑文則風化模糊,不易辨識。

伊屯部落
伊屯部落街景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的伊屯部落,坐落楓港溪及其支流草埔後溪南岸的南迴公路旁,距離丹路部落東側約3公里,是由原本居住在枋山溪上游的部落經多次遷徙後,最終移居至此所形成的。日治中期,已有牡丹路社的部落族人移住而慢慢形成部落,其後還有チョロサリス社、リチョコチョコ社和バジョコ社的部落族人隨之移住,但イトンザン的原意不詳,戰後音譯為伊屯。

楓林部落
遠眺楓林部落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的楓林部落,坐落楓港溪南岸支流河畔的緩傾斜地上,距離楓港約2.5公里,由原本居住在內麻裡巴社和阿遮美薛社於1941年遷移至此所形成的集居型部落,房舍巷道排列整齊,屬於內文群的排灣族。日治末期以前,此地並無任何部落分布,集團移住完成後,臺灣總督府在這裡設置駐在所,並命名為楓社,到了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將鄉公所從獅子村遷移至此,獨立設村時改名為楓林,地名由來應該與楓港相同,是因冬季落山風強勁而得。

楓港
從台26線省道遠眺楓港聚落

位於屏東縣枋山鄉的楓港,坐落楓港溪南岸靠近海濱之處,由於冬季時落山風強勁且地處楓港溪口,故而得名,可寫作風港,與舊庄對稱為下楓港。事實上,楓港為原、漢交界之處,過去是排灣族射不力社的傳統領域,清領時期闢建楓港卑南古道時就以此地作為起點,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此設置派出所,以利監控山區與平地的交易,也能管理楓港地區的治安。時至今日,楓港派出所附設鐵馬驛站,提供單車和遊客使用。

草埔部落
草埔部落街景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的草埔部落,坐落楓港溪上游,是由原本居住在草埔後社和驅獵遊社於日治末期遷移至此所形成的,由於平坦可居的住地空間有限,房舍分散各處,分為上草埔和下草埔部落,而現今的草埔國民小學是1940年由草埔後社搬遷至現址。

壽峠
位在屏東縣獅子鄉的壽卡派出所和鐵馬驛站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和臺東縣達仁鄉交界的壽峠,坐落中央山脈尾端的小山口,海拔約500公尺,不僅地處楓港卑南古道,也是現今南迴公路穿越經過之地。事實上,楓港卑南古道是清領時期開山撫番政策下開鑿的道路,前身為當地排灣族的部落道路,主要由楓港朝東北方向沿溪開鑿,路線並未與南迴公路重疊,而是沿著部落道路北轉繞進耆路知可山後,再沿著稜線接到壽峠,最後出魯木鹿溪再沿海岸道路抵達大武。

金崙部落
從高處遠眺金崙部落

位於臺東縣太麻里鄉的金崙部落,坐落金崙溪河口北岸的沖積平原,排灣族傳統地名為Kanaron,由於這裡盛產雞母珠植物,便以此為名,又可稱虷仔崙、加仔難。早在荷蘭時代,金崙部落就已存在,曾經參加1655 年在卑南舉行的東部地方會議,因為地處金崙溪河口,位置重要,清領時期曾經派遣海防屯兵駐守,到了日治時期,也在此設立駐在所、教育所和交易所等。

歷坵部落
從空中俯瞰歷坵部落

位於臺東縣金峰鄉的歷坵部落,是由魯拉克斯社、出水坡社、佳家多灣社合併而成,主要因為日治末期臺灣總督府強制集體遷入魯拉克斯社,但仍稱魯拉克斯社,到了戰後,國民政府採其近似音,簡化改稱歷坵,為金峰鄉最大的部落。

諸野葛社家屋
諸野葛社的石板屋

位於臺東縣金峰鄉的諸野葛社,坐落大里力山東稜稜尾的緩坡,海拔約525公尺。清領末期,諸野葛社因農耕土地之故,部分族人遷移至那保溪右岸南側之地,闢建新部落近黃社,後來又有族人離社移居,先後形成刀未老社和那保那保社,但到了日治初期,諸野葛社的部落族人遷居至近黃社一帶,而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將近黃村各個部落集體遷村到太麻里鄉北里村境內的山地保留地,重建部落,改名為新興村。

義林部落
從空中俯瞰義林部落

位於屏東縣來義鄉的義林部落,坐落大後溪和內社溪匯流之處的山麓緩坡地,為戰後初期原本要集體遷村至新部落的來義社排灣族人,因空間不足,部分族人轉為移居他處而形成的部落,排灣族傳統地名為Chianashia。時至今日,由於2009年莫拉克風災和2010年凡那比颱風在來義鄉造成嚴重災情,義林部落的部分族人已遷往屏東縣新埤鄉的新來義部落居住,但是,因新來義部落並非由單一部落遷移而來,而是不同部落重新組成,新來義部落仍屬來義鄉而非新埤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