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lement

歷坵部落
從空中俯瞰歷坵部落

位於臺東縣金峰鄉的歷坵部落,是由魯拉克斯社、出水坡社、佳家多灣社合併而成,主要因為日治末期臺灣總督府強制集體遷入魯拉克斯社,但仍稱魯拉克斯社,到了戰後,國民政府採其近似音,簡化改稱歷坵,為金峰鄉最大的部落。

諸野葛社家屋
諸野葛社的石板屋

位於臺東縣金峰鄉的諸野葛社,坐落大里力山東稜稜尾的緩坡,海拔約525公尺。清領末期,諸野葛社因農耕土地之故,部分族人遷移至那保溪右岸南側之地,闢建新部落近黃社,後來又有族人離社移居,先後形成刀未老社和那保那保社,但到了日治初期,諸野葛社的部落族人遷居至近黃社一帶,而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將近黃村各個部落集體遷村到太麻里鄉北里村境內的山地保留地,重建部落,改名為新興村。

達盤
達盤一帶的工地宿舍板房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達盤,海拔約1450公尺,日治中期大甲溪古道完成後,曾經設有タバン駐在所,而時任臺灣總督的長谷川清於1941年趁巡視蕃地之便,順道視察大甲溪電源開發事業時,曾在達盤一帶遠眺達見電力工事堰提預定地。事實上,達盤在日治時期架有タバン吊橋,為大甲溪古道最長的吊橋,兩端連結達盤和達見,到了戰後時期吊橋損毀,改建為複合式橋樑,歷經多次整建重修,現今的達盤橋為2010年通車,兩端也改為通往德基和佳陽。

佳陽部落
佳陽部落街景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佳陽部落,坐落大甲溪右岸的佳陽沖積扇,原為佳陽社的泰雅族人居住於此,但戰後國民政府興建德基水庫,為了因應水庫工程完成後,水面上升將淹沒原本的佳陽社,因此遷建新佳陽,地處德基水庫東北東方5公里處。在籌建東西橫貫公路期間,由行政院、臺灣省政府、臺中縣政府、臺灣電力公司等單位,成立專案小組負責佳陽新村的建村計畫擬定、審議和執行,並於1968年興建完竣,有原住民住宅、單位人員宿舍與公共設施。

佳陽臺
從空中俯瞰佳陽沖積扇和佳陽部落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佳陽臺,坐落大甲溪右岸的河階面上,原為佳陽社的泰雅族人居住於此,但戰後時期,國民政府興建德基水庫,為了因應水庫工程完成後,水面上升將淹沒原本的佳陽社,因此遷建新佳陽,地處德基水庫東北東方5公里處。在籌建東西橫貫公路期間,由行政院、臺灣省政府、臺中縣政府、臺灣電力公司等單位,成立專案小組負責佳陽新村的建村計畫擬定、審議和執行,並於1968年興建完竣,有原住民住宅、單位人員宿舍與公共設施。

新佳陽部落
從高處遠眺新佳陽部落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新佳陽,坐落德基水庫東北東方5公里處,是因應水庫工程完成後,水面上升將淹沒原本的佳陽部落,因此遷建形成的新聚落。戰後時期,國民政府籌建東西橫貫公路,由行政院、臺灣省政府、臺中縣政府、臺灣電力公司等單位,成立專案小組負責佳陽新村的建村計畫擬定、審議和執行,並於1968年興建完竣,有原住民住宅、單位人員宿舍與公共設施。

南勢部落
南勢部落一隅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南勢部落,坐落大甲溪右岸的平坦河階,在出雲山南方山麓。事實上,南勢部落族人原本居住在白毛溪山嶺附近的白毛社,以及阿冷山北方山谷的阿冷社,但在日治初期,隨著大甲溪隘勇線推進抵達白毛山嶺後,白毛社和阿冷社的部落族人遷移至白毛溪下游居住,並於1927年將附近部落族人一同移住到南勢部落現址,合併為ナンセイ社。由於南勢部落的居民主要來自白毛社和阿冷社,以致日治時期的南勢部落又有新白毛之稱。

谷關
谷關派出所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谷關,為日治中期臺灣總督府著手開鑿通往梨山的道路時,於1923年大甲溪古道竣工後,同時設置了明治駐在所,也就是現今的谷關警光山莊。並且,大甲溪古道開鑿後,連結北部的卑亞南古道,形成日治時期通往台中州能高郡的重要蕃地道路。需要一提的是,谷關派出所設立於1967年,雖然一開始沿用日治時期的建物,但與明治駐在所的舊址位置不同。

白鹿
從高處俯瞰白鹿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白鹿,坐落大甲溪右岸,在白冷西南方約2公里處,為日治時期修築的八仙山林業鐵道所設置的車站,亦是途經麻竹坑站後,進入當時蕃地的第一站,日文名稱為ハクシカ。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於1915年從八仙山腹運出第一批木材後,就開啟這個區域的伐木事業,八仙山林場是日治時期臺灣三大林場之一,運作初期伐木工人全部雇自日本,但從1930年開始,由於相關法規的改易,林場才逐漸接受臺灣人,因而吸引許多勞動者湧入。

松鶴部落
從高處遠眺松鶴部落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松鶴部落,坐落大甲溪左岸的扇階上,由松鶴一溪和松鶴二溪沖積後,經過地盤隆升而形成,原為阿冷社分布地,但日治初期德芙蘭社和西拉庫社的部落族人遷移至此定居,舊稱久良栖。事實上,松鶴部落的林場巷為日治時期臺灣三大林場之一的八仙山林場的鐵道,運作初期伐木工人全部雇自日本,但從1930年開始,由於相關法規的改易,林場才逐漸吸納臺灣人。時至今日,松鶴部落林場巷仍保有許多日式房舍,即為林場員工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