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蕃道路

金刀比羅神社
金刀比羅神社的社號碑

位於宜蘭縣蘇澳鎮的金刀比羅神社,為日治時期抵臺的宮大工(神社的木匠)所建,於1927年鎮座,主祀祭神是佛教12神將的金毘羅大將,被尊為海上交通的守護神,以致金刀比羅神社大多設立於港埠附近。時至今日,金刀比羅神社的主體建物已不復存在,神社地基和參拜道仍可見石凳、石桌、石燈、石柱等遺跡,整體空間格局仍大致完整,但第一層平臺以下的石梯在修築蘇花公路時被拆除,而宜蘭縣政府於2010年將其公告為縣定古蹟。

南澳祠
南澳祠遺址

位於宜蘭縣南澳鄉的南澳祠,即為現今的南澳神社,創建於1936年。事實上,南澳的泰雅族傳統地名為基男,意指非常美麗的環境,在歷史文獻上始見南澳地名,是從1810年開始的,因地處蘇澳之南便稱為大南澳,直到日治時期才改稱南澳,並於1932年闢建南澳社後,這個地名就廣為眾人接受。

大南澳
過去的南澳鄉戶政事務所門柱,現已成為餐廳招牌基座

位於宜蘭縣南澳鄉的大南澳,坐落大南澳北溪左岸的臺地,在原頭山的南方山麓,三面環山、東臨海洋,泰雅族的傳統地名為基男,意指非常美麗的環境。事實上,歷史文獻始見南澳地名,是從1810年開始的,因地處蘇澳之南便稱為大南澳,直到日治時期才改稱南澳,並於1932年闢建南澳社後,這個地名就廣為眾人接受。時至今日,南澳村以一街之隔與隸屬蘇澳鎮的朝陽、南強二里為鄰。

大南澳越嶺段
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的入口指示

位於宜蘭縣南澳鄉的大南澳越嶺段,坐落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於1916年整建的蘇澳至花蓮港之間的道路,當時從蘇澳白米橋一路開築到花蓮港街筑紫橋。由於東部開發的需求,加上距離臺灣總督府所在位置最近,決定將12尺寬的步行古道再次改修為可供汽車通行的道路,路線通過不少原住民族部落,而時任臺灣總督的石塚英藏將其命名為臨海古道,以大濁水溪為界。時至今日,蘇花臨海古道經過多次拓寬和調整路線,改以隧道替代崖壁古道,以防落石。

羅大春開路紀念碑
羅大春開路紀念碑安座於震安宮旁的碑亭內

位於宜蘭縣蘇澳鎮的羅大春開路紀念碑,坐落朝陽路震南宮旁的碑亭內,當地人尊稱為石牌仔公,每年農曆7月29日時最為熱鬧。事實上,羅大春開路紀念碑原本設立在距離現址約300公尺的東南方古道旁,面向花蓮,但隨著南澳地區的移民拓墾,現今的朝陽路成為往來南澳的重要通道,舊有的古道便日漸廢弛,轉為引水渠道,而開路紀念碑也倒臥在溝渠旁,棄置荒廢。此外,古道旁的荒塚遺骨是在開墾時被發現,當地人將其與紀念碑合祀,供人緬懷。

グークツ駐在所
グークツ駐在所仍保有完整的木構建築,現為民宅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的グークツ駐在所,坐落和中部落南側300公尺處,現已成為民宅,但仍保有日治時期完整的木構建築。過去太魯閣族人向北擴展,於山坡上建立部落,東濱太平洋、西靠中央山脈,由於地形空間狀似圓形鍋墊,傳統地名稱為Gukut,是太魯閣族北移時最早建立的部落,但到了日治時期,散居在山坡上的數個部落被集中移入至現今的位址,還是總稱為Gukut社。戰後時期,廢除Gukut,改稱和平,由於位在和平村三個社區中間,則稱為和中部落。

清水斷崖
從臨海崩石坡遠眺清水斷崖和清水隧道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的清水斷崖,坐落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於1916年整建的蘇澳至花蓮港之間的道路,當時從蘇澳白米橋一路開築到花蓮港街筑紫橋。由於東部開發的需求,加上距離臺灣總督府所在位置最近,決定將12尺寬的步行古道再次改修為可供汽車通行的道路,路線通過不少原住民族部落,而時任臺灣總督的石塚英藏將其命名為臨海古道,以大濁水溪為界。時至今日,蘇花臨海古道經過多次拓寬和調整路線,改以隧道替代崖壁古道,以防落石。

蘇花古道(石硿子段)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以疊石工法重修石硿子段的蘇花古道

縱貫宜蘭縣蘇澳鎮和花蓮縣花蓮市的蘇花古道,始於1874年開鑿,北起蘇澳、南抵花蓮港,全長約115公里,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於1916年開始整建蘇澳至花蓮港之間的道路,從蘇澳白米橋一路開築到花蓮港街筑紫橋,其後更將12尺寬的步行古道改修為汽車通行的道路,通過不少原住民族部落。時至今日,清領時期開闢的蘇花古道,宜蘭段路線大致正確,而日治時期整建的蘇花臨海古道則經過多次拓寬和調整路線,改以隧道替代崖壁古道,以防落石。

花蓮縣警察局新城分局
原為研海支廳廳舍的新城分局

位於花蓮縣新城鄉的新城分局,原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設置的研海支廳廳舍,現今仍然保留當時廳舍外圍的護欄和圍牆。事實上,1914年太魯閣戰爭發生後,時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名號深植花蓮,為了記念功業,臺灣總督府於1920年將新城支廳和內タロコ支廳合併為研海支廳,研海即為佐久間的别號,其後,1937年實施街庄制,改支廳為郡、改區為街庄,研海庄便隸屬於花蓮郡,管轄現今的新城鄉和秀林鄉。戰後,國民政府將研海恢復為舊名新城。

曙鞍部
曙鞍部即為北坑山和鹿場大山稜線的最低鞍

位於北坑山和鹿場大山稜線最低鞍的曙鞍部,海拔約2000公尺,為不及30坪的小平地,卻是日治時期上島溫泉、鹿場大山、鹿場、曙、北坑等地之間的交通樞紐,過去曾經設置休憩小屋供人休憩。時至今日,曙鞍部芒草叢生,難以眺望景緻,也未發現日治時期遺留的物品,而通往洗水駐在所方向的古道路段,已少人利用,路況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