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

中之關駐在所
中之關駐在所的解說石亭,內有解說牌

位於高雄市桃源區的中之關駐在所,是關山越嶺古道上極為重要的一站,此地可以俯瞰玉穗社,監視盤踞在中之關對面、荖濃溪上游的布農族大頭目拉荷阿雷,而持續抗日20年的拉荷阿雷曾經兩度前往中之關駐在所,最後在此同意和平相處。事實上,中之關駐在所的編制龐大,派有警備線上最高階級的警部長期駐守於此,時至今日,玉山國家公園將天池和中之關之間的古道路段整理成登山步道,並且,還在中之關駐在所遺址設有遊客休息站和解說牌。

玉穗山和玉穗社
從中之關古道遠眺玉穗山

位於高雄市桃源區的玉穗山和玉穗社,左後方是玉山群峰,玉穗山海拔約3045公尺,山腳下的大河床為荖濃溪溪谷,溪谷右側河階就是玉穗社的舊址,為布農族抗日英雄拉荷阿雷的最後基地。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了要監控原住民族,決定拓修新武呂溪和荖濃溪沿岸部落之間的連結路徑,在1931年完成關山越嶺古道,而中之關至天池之間尚有約3.5公里長的古道路段保存較為完整,稱為中之關古道。

天池
天池是一個天然湖泊,為南部橫貫公路上的著名景點

位於高雄市桃源區的天池,海拔約2280公尺,為斷層、崩塌、土石堆積加上雨水、雪水的累積而形成的高山天然湖泊,不只提供旅人長途跋涉的水源補給,也是野生動物重要的維生資源。若是從南部橫貫公路135公里處的長青祠後方石階往上爬約10分鐘,即可抵達天池,或是從中之關停車場出發,循著中之關古道步行也可抵達。近年,因宗教人士在此焚燒紙錢、舉辦放生儀式,留下不屬於這裡的生物和廢棄物,大大影響水質和生態。

栗園派出所
現已廢棄的栗園派出所,前身為戒茂斯駐在所

位於臺東縣海端鄉的栗園派出所,原為日治時期關山越嶺古道上的戒茂斯駐在所,派出所的平臺十分寬廣,進出前院的臺階和兩側駁坎至今仍保留完整,而後方小山坡的茅草堆中,仍有神社的基石,這裡還保留一小段古道遺址,路況寬平,但進入農園後,古道因開墾而毀壞。栗園派出所所在地的布農族傳統地名為Haimosu,是一種樹名,當地因長滿此樹而得名,到了戰後時期,國民政府改稱作栗園。

天龍吊橋
位在天龍飯店後方的天龍吊橋南端

位於臺東縣海端鄉的天龍吊橋,坐落天龍飯店後方,為日治中期修築關山越嶺古道霧鹿經利稻至哈利段,在霧鹿和利稻之間的溪谷架設吊橋,因兩岸山勢險峻,吊橋懸於空中如長龍,故名為天龍吊橋。然而,戰後初期天龍吊橋年久失修無法通行,必須等到南部橫貫公路開闢之時,為了運送人員和物資而重新整修,原本過橋後直接通往利稻的古道路段,已被重新整建為天龍古道,可連接天龍飯店和對岸上方的南部橫貫公路,是霧鹿通往利稻的捷徑。

霧鹿砲臺
位在霧鹿國小後方山丘的霧鹿砲臺

位於臺東縣海端鄉的霧鹿砲臺,坐落霧鹿國小後方山丘,保存有兩座1903年俄國製造的古砲,是在日俄戰爭發生後被爭奪為戰利品,輾轉運送臺灣,用來鎮壓原住民族。日治中期,臺灣總督府開鑿關山越嶺古道的新武至霧鹿段時,為了恫嚇布農族人,在此架設砲臺,而1932年大關山事件發生後,利用對不合作部落投彈的策略,有效鎮壓原本激烈對立的情勢。戰後時期,時任海端鄉長的胡金娘將棄置在臺東縣警察局倉庫裡的古砲索回,重新安置於國小後方。

霧鹿部落
從南部橫貫公路遠眺霧鹿部落

位於臺東縣海端鄉的霧鹿部落,為18世紀和19世紀之交自南投移往東部的重要據點,也是進一步向高雄遷徙的移出地,被認為是海端地區布農族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傳統地名為Bulbul,據傳是因當地有一種名為vulvul的草而得名,又一說是山腳湧出泉水,遠遠就可聽到泉水冒出的pulpul聲音,後轉音為霧鹿。日治中期,臺灣總督府將霧鹿臺地附近的布農族人強制集中於此地,形成現今的霧鹿部落,海端村和崁頂村有不少族人是在日治後期或戰後時期自霧鹿移入的。

逢坂抗日紀念碑
位於逢坂駐在所舊址附近的抗日紀念碑

位於臺東縣海端鄉的逢坂抗日紀念碑,坐落南部橫貫公路上新武和初來之間,在逢坂駐在所舊址附近。事實上,日治中期發生的逢坂事件,起因於Bulakusan社和Tokoban社的布農族人在1933年襲擊逢坂駐在所,殺死該所巡查部長及其眷屬,其後,臺灣總督府向Burakusan社開砲,組成搜索隊從花蓮、臺東和高雄三面包夾進攻,最後逮捕兇嫌。但為了顧全大局,臺灣總督府採取平和的懲戒方式,舉行謝罪式接受歸順。戰後時期,海端鄉公所建造簡易紀念碑來記念這個抗日事件。

馬舒霍爾駐在所
馬舒霍爾駐在所的蓄水池,裡面塞滿玻璃瓶

位於高雄市桃源區的馬舒霍爾駐在所,坐落梅山部落東側山腰上,從梅山青年活動中心旁的產業道路進入後,前行約1公里即可抵達。事實上,梅山部落的舊址在現今部落的上方,布農族傳統地名為Masuhuaz,是黃藤之意,主要因為這裡盛產黃藤,到了戰後時期,國民政府於1961年強制部落族人集體遷村,也因盛產梅樹而改稱梅山。時至今日,馬舒霍爾駐在所已被荒煙蔓草掩蓋,原本的建物也已不存在,僅存房屋地基、石砌牆面、蓄水池、進出口臺階等。

拔仔山石階群
拔仔山往那實達社方向路段的石階群

橫跨南投縣集集鎮和花蓮縣瑞穗鄉的關門越嶺古道,始於1886年闢建,隔年完竣,西起集集、東到富源,全長約105公里,為清領時期最後開鑿的開山撫番道路,但官方使用頻率不高。到了日治時期,關門越嶺古道被臺灣總督府用於強制布農族卡社群和丹社群集體遷村的移住道路。現今,關門越嶺古道東段有一處沼澤地,位在拔仔山稜線下方,由於此處氣候潮濕多雨,許多路段都相當泥濘,雖然地勢寬闊平坦,滿佈短草,但底下全是爛泥,行走容易下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