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高越嶺古道

橫越南投縣仁愛鄉和花蓮縣秀林鄉的能高越嶺古道,全長約85公里,通過中央山脈進抵銅門,過去一直是賽德克族行獵往來的道路,直至1917年,臺灣總督府為求蕃地長治久安,不惜耗費巨資動員數萬餘名人力,開鑿理蕃道路來改善交通運輸,進而達到控制之實。戰後初期,臺灣電力公司運用木瓜溪水力發電,沿著能高越嶺古道架設輸電鐵塔,作為東電西運的保線道,並於能高鞍部設立一座題有光被八表和利溥民生的石碑,以資紀念。

  • - / -
  • - - -
  • -
  • - -/-
  • -
能高越嶺古道封面照
能高越嶺古道封面照
能高越嶺古道封面照

古道地圖

沿途景點
能高越嶺古道西段
能高越嶺道的一段路,距屯原登山口約10分鐘路程,此處路面寬大平坦,上方為尾上山之稜線。
能高越嶺古道西段資訊

能高越嶺道的一段路,距屯原登山口約10分鐘路程,此處路面寬大平坦,上方為尾上山之稜線。能高越嶺登山路線從南投縣仁愛鄉的屯原登山口開始一路東行,腰繞於尾上山南方的山腰,之後越過中央山脈能高北峰南方的能高鞍部,然後一路下坡,經五甲崩山,下到東部的台電奇萊保線道路,最後抵達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其亞熱帶的高山草原景觀、中央山脈的雄奇山景、巨木蒼勁的原始森林、斷崖峭壁上的飛瀑流泉、崩崖峽谷、山巔深壑、清靈秀氣的奇萊天池等四季分明的高山景致,自日治時期即吸引許多愛好山林的登山者前來一親芳澤。

天池山莊
 空拍天池山莊,中間主建築為住宿區和餐廳,右邊獨立小屋為廁所。下方規劃為露營區。天池山莊位於能高北峰西側山坳避風處,海拔2680公尺,是能高越嶺道的最高點。
天池山莊資訊

天池山莊位於能高北峰西側山坳避風處,海拔2680公尺,是能高越嶺道的最高點。大正7年(1918)9月能高越嶺道完成之時,為了道路維修與郵件遞送的需求而設立能高駐在所,當時是一間檜木造日式建築,稱為「能高檜木御殿」。昭和5年(1930)霧社事件中被燒毀,昭和6年(1931)重建檜木屋舍於原址,形制與尾上駐在所(雲海保線所)相同,民國後被台電沿用為天池保線所,1986年被燒毀,1993年重建,由於登山遊客的日益增加,遠超過山莊的容納量,因此2011年林務局以綠建築設計概念,於原址重建新的天池山莊,此一豪華建築頗有當年能高檜木御殿的氣勢。

上檜林吊橋
上檜林吊橋
上檜林吊橋資訊

能高越嶺道東段的上檜林吊橋,位於能高鞍部和檜林保線所之間,海拔2740公尺。能高越東段因為利用較少,途中經過的兩個重要吊橋,上檜林吊橋和檜奇吊橋,均年久失修成為危橋,目前均已封閉,改由吊橋旁新闢的山徑,以腰繞方式繞過溪谷,免去過吊橋之危險。大正6年(1917)日本政府開闢能高越嶺道路,命名為「初音奇萊橫斷道路」,為能高越嶺的舊道。大正14年(1925),因舊道東段道路海拔太高,冬季經常積雪難行,而重新興築花蓮港廳和南投廳的越嶺道全線,完成後總里程數為76.8公里。戰後國民政府為復原台灣島上電力系統,由台灣電力公司在能高越沿線建立起多座電塔,完成「東西聯絡輸電線」,能高越嶺道便成為台電的保線道路。1998年,明潭至鳳林間的新東西輸電線完成後,舊東西線逐漸被取代,至2016年正式退役。目前能高越西段因天池山莊物資運送之需求而維持良好,可通行機車,而東段因台電人員撤出後,使用率較低,路況不及西段良好。

能高越嶺道東段崩塌地
上檜林吊橋和檜林保線所之間的一處崩塌地,路徑窄小,僅容一人通過,現場已架設繩索確保安全。
能高越嶺道東段崩塌地資訊

大正6年(1917)日本政府開闢能高越嶺道路,命名為「初音奇萊橫斷道路」,為能高越嶺的舊道。大正14年(1925),因舊道東段道路海拔太高,冬季經常積雪難行,而重新興築花蓮港廳和南投廳的越嶺道全線,完成後總里程數為76.8公里。戰後國民政府為復原台灣島上電力系統,由台灣電力公司在能高越沿線建立起多座電塔,完成「東西聯絡輸電線」,能高越嶺道便成為台電的保線道路。1998年,明潭至鳳林間的新東西輸電線完成後,舊東西線逐漸被取代,至2016年正式退役。目前能高越西段因天池山莊物資運送之需求而維持良好,可通行機車,而東段因台電人員撤出後,使用率較低,路況不及西段良好。

能高越東段舊電線杆
五甲崩山高遶路起點處的一根舊電線杆。
能高越東段舊電線杆資訊

能高越嶺登山路線從南投縣仁愛鄉的屯原登山口開始一路東行,腰繞於尾上山南方的山腰,經過雲海保線所和天池山莊,之後越過中央山脈能高北峰南方的能高鞍部,然後一路下坡,經過檜林保線所、五甲崩山,下到東部的台電奇萊保線道路,最後抵達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五甲崩山位於能高北峰東稜稜尾,由於丸田溪與柴田溪在此匯流,侵蝕力量很大,大約於1970年代後期,開始劇烈崩坍。由於崩坍範圍已由山頂到溪底,原本橫越五甲崩山山腰的能高越嶺道完全無跡可循,其崩塌坍狀況比天長斷崖更嚴重。因為五甲崩山的大坍方,必須利用乙線保線路,辛苦地登上五甲崩山山頂,然後以之字形陡下至台電奇萊保線道路盡頭的東段登山口。

 

奇萊保線路
奇萊保線所附近的一段保線道路。
奇萊保線路資訊

奇萊保線所附近的一段保線道路。日治時期的能高越嶺道,在戰後成了台電的奇萊保線路。為了將東部剩餘的水力發電,送到極需用電的西部,藉以發展臺灣經濟,於1950年開始興建舊東西聯絡輸電線。台電為維護線路,改建日治時期的駐在所為保線所,共設有九處,分別是霧社、廬山、雲海、天池、檜林、奇萊、磐石、龍澗及銅門,提供輸電線路維護人員居住,以及儲備緊急搶修器材。能高越嶺道也多了一項功能,成為台電巡視鐵塔的主要道路。1970 年末,台電為開發木瓜溪水力而規畫「奇萊引水工程」,在木瓜溪 中上游興建地下引水隧道、水壩,為了工程便利與改善保線路,從銅門到奇萊間開闢了可通車的保線路, 並在天長斷崖修築天長隧道。車道完成後,能高越嶺步道就只剩從屯原到五甲崩山的 27 公里。

奇萊山莊
奇萊山莊
奇萊山莊資訊

台電所建的奇萊山莊,位於台電奇萊路14.6K處,又稱為維護中心,為鋼筋水泥灶三層建物,每層樓板面積約50坪,一樓為儲藏室及餐廳,二、三樓各有8個房間,總共可容納60人住宿,目前不開放使用。奇萊山莊建於1984年,台電為維護舊東西輸電線,將能高越嶺道修復為保線路,並且將日治時期駐在所改建為保線所,但奇萊山莊並非奇萊駐在所改建的。奇萊駐在所位於奇萊山莊東方約1公里處,靠近天長溪邊,奇萊駐在所曾改建為奇萊保線所,1980年因木瓜溪水力發電工程興建而開闢車道,舊奇萊保線所遂遭廢棄。

奇萊廟
舊奇萊保線所旁的「奇萊廟」。
奇萊廟資訊

舊奇萊保線所旁的「奇萊廟」。1952年,台電建萬善堂於舊奇萊保線所旁,最初稱「奇萊廟」,以祭祀1950年起拓建「東西輸電線」因公殉職的人員。1953年秋分開堂祭祀。1980年因木瓜溪水力發電工程興建而開闢車道,能高越嶺道及原奇萊保線所廢棄,由工程人員樂捐,遷廟重建於奇萊山莊旁現址。過去每年的9月23日秋分,萬善堂都會舉辦祭祀活動,與這條路線有淵源的保線員和主管都會親自到場參與,近年來因東段地質不穩,經常崩塌,往萬善堂的車道已無法通行,因此改由花東供電區營運處在辦公室舉辦秋分遙祭。

屯原登山口
林務局設立的能高越嶺國家步道石碑
屯原登山口資訊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能高越嶺古道,過去一直是賽德克族行獵往來的道路,在1914年發生的太魯閣戰爭中,此一道路也成為臺灣總督府派兵攻擊太魯閣族的主要路線,之後為求長治久安,便沿著這條戰線開闢初音奇萊橫斷道路,即能高越嶺古道的舊路,但日治中期,因舊路東段海拔過高,冬季積雪難行,重新修築道路全線。戰後初期,國民政府沿著能高越嶺古道架設鐵塔,作為東電西送的保線道。時至今日,能高越嶺古道屯原登山口已是熱門登山路線。

雲海保線所
從空中俯瞰雲海保線所
雲海保線所資訊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雲海保線所,坐落能高越嶺古道的4.5公里處,建物前身為臺灣總督府於1931年建造的尾上駐在所,後來發生霧社事件遭到焚毀,因而在海拔2386公尺的尾上山南稜重建駐在所。就地形空間來看,雲海保線所地勢寬平、展望良好,夏秋兩季常有雲海,因此得名。戰後時期,駐在所建築雖然經過臺電多次整修,但僅有內部重新裝潢,外觀仍大致維持日治時期的樣態,而雲海保線所前方空地,目前是登山客經常休息或紮營之處。

松原駐在所
松原駐在所蓄水池下方的三層疊石
松原駐在所資訊

位於雲海保線所和天池山莊之間的松原駐在所,坐落能高越嶺古道的7.8公里處,海拔約2600公尺,建造於1931年,為霧社事件發生後,加強山地控制與監視族人而設,由於駐在所附近遍布松林,因此命名松原。時至今日,松原駐在所的遺址佔地寬廣,有砌石平台、圍牆、階梯、蓄水池,也留有生活遺物,駐在所門口建有階梯和坡道往下連接古道,階梯尚稱完整,只是被雜草灌木掩蓋。

眺望天池山莊
從能高越嶺古道12.2公里處遠眺天池山莊
眺望天池山莊資訊

能高越嶺古道一直是賽德克族行獵往來的道路,在1914年發生的太魯閣戰爭中,此一道路也成為臺灣總督府派兵攻擊太魯閣族的主要路線,之後為求長治久安,便沿著這條戰線開闢初音奇萊橫斷道路,即能高越嶺古道的舊路,但日治中期,因舊路東段海拔過高,冬季積雪難行,重新修築道路全線,也設置多處駐在所兼宿泊所,包括屯原駐在所、富士見駐在所、尾上駐在所、能高駐在所、東能高駐在所、坂邊駐在所,除了配置警力,亦提供登山宿泊設施。

能高瀑布
在能高吊橋上遠眺能高瀑布
能高瀑布資訊

位於塔羅灣溪上游的能高瀑布,海拔約2800公尺,是臺灣著名的高海拔瀑布之一,高度落差達200公尺,因瀑布水流分三段自天際傾瀉而下,又稱三疊瀑布。除此之外,也由於水瀑自中段開始分為兩道水流,猶如夫妻並肩而立,日治時期稱其為夫妻瀧。若是想要更親近能高瀑布,可以從坐落松原駐在所和天池山莊之間的能高吊橋旁小徑下至溪谷,置身瀑布下方的深潭,更顯山壁巍峨高聳,水瀑氣勢磅礡。

天池
從天池北側山坡遠眺天池,因枯水期而乾涸
天池資訊

位於天池山莊後方稜線上的天池,坐落奇萊裡山和南華山之間的最低鞍,海拔約3080公尺,從山莊上方的叉路往上攀登,經過鐵杉箭竹叢林的陡坡後,走出森林就能望見箭竹草原上的天池,路程約30分鐘。事實上,天池的水源完全來自天降甘霖,經過草原密叢過濾匯聚而成,雨季水位全滿之際,池周可達百公尺,乾季時則有可能完全枯竭,露出池底沙土。除此之外,1918年修築的能高越嶺古道的舊路路線,便是從天池山莊抵天池、再到奇萊裡山山腰道路。

眺望深堀山
從能高鞍部遠眺天池山莊上方的深堀山
眺望深堀山資訊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深堀山,是臺灣總督府為了記念陸軍大尉深堀安一郎因公殉職的事蹟,特別將天池西側海拔3311公尺的山頭,以其姓氏命名。1897年,臺灣總督府派出深堀安一郎等人組成的探險隊,由埔里出發、經過霧社,前往能高山區,主要調查山區的地形、森林和原住民族部落分布,研擬開鑿橫貫公路,但探險隊於中央山脈主脊遭逢大雪,全隊失聯,埔里撫墾署派遣調查隊前往搜救,但只尋獲遺物,這是日治時期第一起探險隊全員被殲滅的事件。

眺望守城大山
從天池山莊到能高鞍部的路上,遠眺守城大山
眺望守城大山資訊

位於南投縣埔里鎮和仁愛鄉交界處的守城大山,海拔約2420公尺,盤據在霧社地區上方,山頂有顆一等三角點,因位於埔里盆地東北方,守護著大埔城(現今埔里),故稱守城大山,但在彰化縣誌中曾稱此山狀若華蓋,即名華蓋山,是邑治第一山。

光被八表紀念碑
從空中俯瞰光被八表紀念碑
光被八表紀念碑資訊

位於能高鞍部上的光被八表紀念碑,坐落能高北峰和卡賀爾山之間,海拔約2800公尺,建造於1953年8月,主要表彰建設東西輸電線的功勞,紀念碑上題有光被八表和利溥民生,並有銘文記述當年工程的艱辛。但是,能高鞍部上原本還有三座設立於日治時期的紀念碑,分別表彰1918年因公殉職的賽德克族郵件遞送員Awui Watan、1921年因護送郵件歸途遭風雪凍死的巡查中野順作,以及1930年因修電話線桿墜崖的巡查丸田榮太郎,可惜紀念碑均被破壞,目前只剩基座。

檜林保線所
從空中俯瞰檜林保線所
檜林保線所資訊

能高越嶺古道於日治中期經全線修築後,到了戰後時期,國民政府便沿著道路架設鐵塔,作為東電西送的保線道,以利經濟發展。為了維護輸電線路,臺電沿途設置9處保線所,提供輸電線路維護人員居住,也儲備緊急搶修器材,能高越嶺古道因而成為巡視鐵塔的主要道路。事實上,保線所大多改建自日治時期的駐在所,而檜木保線所因附近皆是檜木森林,因此得名,但唯一沒有改建為保線所的是東能高駐在所,因位在山腰斜坡,腹地狹小不敷使用。

柴田一之碑
位於天長斷崖下方的柴田一之碑
柴田一之碑資訊

位於天長斷崖下方的柴田一之碑,坐落天長隧道西口和下奇萊橋之間,海拔約1168公尺,是就職花蓮港廳警部的柴田一於霧社事件發生時,帶隊從花蓮趕往救援,行經天長斷崖時,不慎墜落身亡,於是臺灣總督府在天長斷崖下方設置紀念碑,也將附近的溪谷命名為柴田溪,橫跨柴田溪的吊橋命名為柴田溪吊橋,以茲紀念。但到了戰後時期,柴田溪吊橋更名為下奇萊橋,柴田溪則改稱天長溪。

天長隧道
位在奇萊保線路上的天長隧道西端入口
天長隧道資訊

位於奇萊山莊和磐石保線所之間的天長隧道,全長1270公尺,略呈S形,隧道通路十分狹窄,因通過險峻的天長斷崖而得名。戰後時期,國民政府沿著能高越嶺古道架設鐵塔,作為東電西送的保線道,並且,還將日治時期的駐在所改建為保線所,到了1970 年代末期,臺電為了開發木瓜溪水力而規劃奇萊引水工程,從銅門到奇萊開闢了可供通車的保線路,並修築天長隧道,雖然減去跋涉之苦,但也因此破壞古道。時至今日,隧道中段已坍方,車輛無法通行。

磐石保線所
磐石保線所是木瓜溪發電計畫施工時的工作站與宿舍
磐石保線所資訊

位於臺電奇萊路1公里處的磐石保線所,相距瀧澗發電廠約13公里,建造於1978年,是臺電木瓜溪發電計畫施工時最主要的工作站與宿舍,而原本的舊磐石保線所,也就是日治時期的坂邊駐在所,在車道開闢後廢棄。磐石保線所的建物分三層,第一層是辦公區,第二層是廚房、衛浴、臥室與營區,第三層是大面積的平台,視野良好。

瀧澗發電廠
瀧澗發電廠現已成為遊客休息區
瀧澗發電廠資訊

位於木瓜溪與龍鳳溪交會處的瀧澗發電廠,於1955年興建,水位落差高達855公尺,由於過往可見鳳溪(巴托魯溪)大瀑布,因此命名為瀧見,日語中的漢字瀧為瀑布之意,瀧見即觀瀑,後因1959年臺電龍溪壩興建完工,阻斷了溪流,致使瀑布景觀消失。現今的瀧澗發電廠右下方平台,原是瀧見駐在所的位址。

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
位於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台九丙線旁的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
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資訊

位於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台九丙線旁的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是臺灣總督府為了能高橫斷道路開鑿作業隊所設立的,用以記念能高越嶺古道東段完工,能高越嶺古道從初音到霧社全長90公里,東段約44公里,由於地形險峻,工程艱鉅,死傷頗多,於1918年道路完工時設置。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體,分別包括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和殉職者之碑,前者碑文詳細記載開路人工與費用,後者背面刻有開路殉職人員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