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屋

舊來義駐在所前蓄水池
舊來義社駐在所平台前方類似蓄水池之結構物,材質為水泥

舊來義位於內社溪(ライ溪)上游左岸山腰,海拔約360~600公尺間,形成二個集居部落,在東南方的大部落稱為チャジャカブス(chajiakavus ,加拉阿夫斯),在西北的小部落稱為チンガサン(chingasan,譯為真雅社),為前者分派而成,當時設有社駐在所管轄,昭和8年(1933)全社有195戶977人。來義社據《高砂族調查書》之記載,約六百七十年前原居住於ジヤジュルタン(jiachiurudan),即丹林社西北方的林邊溪左岸時,林邊溪水氾濫,此舊社浸水,當時有無數的蝦群(喻指荷蘭人或漢人)來襲,之後經社眾協議移住於ュボジ(koboji),約三百一十年前因人口增加、土地顯得狹隘,加上飲水不足,而有6戶28人分離移住於チンガサン,又在一百九十五年前有タラオサンパジヤイ(taraosanpajiai)率十餘人分離移住至大後社(トアアウ)。舊來義社於1953年遷出至現在的來義。

舊來義駐在所旁水槽
舊來義社駐在所平台後方的水槽,材質為水泥

舊來義位於內社溪(ライ溪)上游左岸山腰,海拔約360~600公尺間,形成二個集居部落,在東南方的大部落稱為チャジャカブス(chajiakavus ,加拉阿夫斯),在西北的小部落稱為チンガサン(chingasan,譯為真雅社),為前者分派而成,當時設有社駐在所管轄。

拔仔山水源處
布農族人認為湧泉是祖靈所賜予的,因此取用泉水時都會先感謝祖靈,並且在泉水旁祈禱祭拜。

拔仔山水源位於拔仔山和興魯郡山中間,大約海拔1800公尺高的稜線上,直接由地底冒出,是關門古道東段上非常重要的水源之一。從拔仔山下的產業道路出發,大約需要行走一天的時間,才能抵達此一湧泉,途中沒有其他水源,因此這個水源顯得特別珍貴。布農族人認為湧泉是祖靈所賜予的,因此取用泉水時都會先感謝祖靈,並且在泉水旁祈禱祭拜。

舊古樓石板屋
舊古樓部落荒廢的石板屋

位於屏東縣來義鄉的舊古樓部落,坐落武威山東南向山腰的急傾斜坡,海拔約1150公尺,排灣族傳統地名為Kuljaljau,又稱崑崙坳、加籠雅,是日治時期規模最大的原住民部落,內有5個互相接近的集居型部落,當中Umaq是最早開闢的,其他皆是由此分派而生。日治末期,舊古樓部落是以當時所轄的クナナウ駐在所為中心,臺灣總督府為了分化部落,先後鼓勵部落族人遷至臺東縣太麻里鄉和達仁鄉居住,到了戰後初期,國民政府也安排集體遷村至古樓部落現址。

戰歿勇士之墓
位在舊古樓部落入口的戰歿勇士之墓的石板墓碑

位於屏東縣來義鄉的舊古樓部落,在入口之處矗立著一座石板墓碑,刻有戰歿勇士之墓的字樣,為日治末期發生的太平洋戰爭中,參與高砂義勇隊不幸陣亡的部落族人骨灰盒的合葬地,長方形墓穴覆蓋著石板。事實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臺灣總督府動員原住民族青年前往南洋協助戰爭的組織,通稱為高砂義勇隊,先後出動數次,而1942年第一批高砂族挺身報國隊有500人遠赴菲律賓作戰,甚至後來還將原住民族青年重新編入特殊任務部隊內。

𡶛山北側古道
𡶛山北側有一段寬大平緩的崑崙坳古道路段

位於屏東縣來義鄉的𡶛山,在海拔約1250公尺的北側之處,有一段寬大平緩的崑崙坳古道路段,為清領時期開鑿的第一條開山撫番道路,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利用崑崙坳古道的部分路段作為理蕃道路,西起潮州開路,經過來義社後進抵古樓社,而東自金崙社,經過近黃社後到達諸野葛社,中間橫越中央山脈的路段就荒廢不用。

舊來義荒廢石板屋
舊來義荒廢已久的石板屋群

位於屏東縣來義鄉的舊來義部落,坐落內社溪上游左岸山腰,海拔約360至600公尺,內有兩個集居型的部落,地處東南側的大部落稱為Chajiakavus,而西北側的小部落稱為Chingasan,是前者分派出來的。事實上,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來義社設有駐在所管轄部落,直到戰後初期,部落族人被迫集體遷村至現今的來義部落。若要前往舊來義部落,可從來義林道6.5公里處的岔路進入,即可見到入口設置的歡迎光臨加拉阿夫斯舊部落的石碑,部落遺址仍有大規模的石板屋群。

拔仔山石階群
拔仔山往那實達社方向路段的石階群

橫跨南投縣集集鎮和花蓮縣瑞穗鄉的關門越嶺古道,始於1886年闢建,隔年完竣,西起集集、東到富源,全長約105公里,為清領時期最後開鑿的開山撫番道路,但官方使用頻率不高。到了日治時期,關門越嶺古道被臺灣總督府用於強制布農族卡社群和丹社群集體遷村的移住道路。現今,關門越嶺古道東段有一處沼澤地,位在拔仔山稜線下方,由於此處氣候潮濕多雨,許多路段都相當泥濘,雖然地勢寬闊平坦,滿佈短草,但底下全是爛泥,行走容易下陷。

關門古道東段沼澤地
拔仔山往那實達社方向路段的石階群

位於花蓮縣瑞穗鄉的拔仔山石階群,是關門越嶺古道東段的第一座山頭,登山入口在富源國家森林遊樂區,可以從蝴蝶谷外圍的產業道路進入,透過舊造林小路直抵那實達社,而石階群就在往那實達社方向的路段,由於較為陡峭,一路上都有許多石階,尤其是靠近森林三角點的路上,石階特別密集,越接近那實達社,由於坡度稍緩,石階就越少。

哈巴昂社的石板屋
哈巴昂社遺址中規模最大的石板屋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哈巴昂社,坐落丹大東溪上游的哈巴昂溪右岸,在關門山西稜延伸下來的稜線尾端,海拔約1600公尺,屬於布農族的丹社群,曾經於日治時期發生流行性感冒,導致部落族人死亡。時至今日,由於林務局造林之故,幾乎沒有雜草生長,加上地處偏遠、少有人跡,得以完善保存整個部落遺址,大約有10間石板屋散落在一片寬廣的平臺上,屋牆疊石相當整齊,許多家戶門口皆有放置陶甕,可惜多已破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