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沙連

向天圳
向天圳往日月潭方向的水道

位於南投縣魚池鄉的向天圳,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時,為了要補充日月潭欠缺的水量,於仁愛鄉武界部落上方約1公里處築壩攔水,建造長約15公里的地底隧道,將攔阻的濁水溪水引進隧道,於大竹湖水域注入日月潭,這條地底隧道稱為武界引水道。但是,中途經過木屐囒溪河床時,因為河床床位低於隧道床位,便採取架高水道的方式經過溪流,再進入隧道流入日月潭,而這段露天的水道即是向天圳。

東光建村百年紀念碑亭
位在東光派出所門口的東光建村百年紀念碑亭

位於南投縣魚池鄉的東光建村百年紀念碑亭,坐落東光派出所門口,於1957年設立,紀念碑文詳實記載東光村的建立過程,包括開墾、防衛和安撫原住民等。

伊達邵(卜吉社)
從伊達邵碼頭遠眺碼頭邊的商店街

位於南投縣魚池鄉的伊達邵,於日治時期被稱為卜吉或化番社,1934年臺灣總督府建設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時,部落族人被迫遷離原居地石印,當日月潭水庫竣工後,開始積極發展觀光事業,邵族人的傳統杵音和歌舞表演成為招攬遊客的賣點,還投入獨木舟、販售工藝品等,造成邵族的經濟生活與社會組織迅速轉變。戰後時期,國民政府改稱為德化社,直至2001年,邵族成為臺灣第10個原住民族後,才改稱伊達邵。

拉魯島
從涵碧半島遠眺湖中圓形的拉魯島,浮田圍繞於四周

位於南投縣魚池鄉的拉魯島,坐落日月潭湖中,邵族傳統地名稱作Lalu,但清領時期稱其為珠山或珠仔山,取其形狀如珠而得名,到了日治時期則改稱玉島或中之島,接著,戰後時期國民政府以光復中華之意,更名為光華島。最後,2000年正式復名為拉魯島,因為此處為邵族的傳統領域,族人深信最高祖靈居住於拉魯島上的大茄苳樹,自此拉魯島不再讓旅客登臨,只能在島嶼四周水域的浮橋棧道上,欣賞有關邵族文化展示和歷史發展的裝置。

日月潭
水社壩旁的日月潭風景

位於南投縣魚池鄉的日月潭,坐落水社大山、卜吉山、益積山、潭頭山、松崙山和貓蘭山等群山中間,原為一座天然湖泊,舊稱水裡湖、水社湖、龍湖或龍潭。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了利用日月潭發電,先後興建水社壩和頭社壩來增加水庫容量,再從最靠近日月潭的濁水溪河道,修築長約15公里的地下水道來攔砂截取溪水,整體水庫建設工程於1934年竣工。時至今日,日月潭水庫擁有臺灣最複雜的水力發電系統,每天透過臺電抽蓄發電循環使用。

水社壩
從水社壩遠眺水社方向,公路底下即為水社壩

位於南投縣魚池鄉的水社壩,坐落日月潭旁,主要調節日月潭和明潭之間的水量,當潭水向下流到明潭時,明潭發電廠可以用來發電,當夜間電廠用電處於離峰時,還會將潭水再度抽回日月潭,而水社壩建有一條沿著道路的棧道,長約200公尺,是在地居民和外來遊客喜愛的空間。

殉難碑
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工程殉難碑正面刻有殉難碑的字樣

位於南投縣魚池鄉的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工程殉難碑,坐落日月潭壩頂附近,在臺21線省道上,於1934年設立,主要記念從開工到竣工期間,因故殉職的臺灣勞工。具體來看,殉難碑碑體正面刻有殉難碑的字樣,背面則是敘述立碑緣由,並且感念殉難人員的功勞,左右兩側刻寫著殉職人員的地址、姓名和年齡,當中以附近魚池庄為最多,次為埔里街,共有13人。

銃櫃端入口
從銃櫃至水里路段的登山入口,路旁設有土地公鞍的指示牌

位於南投縣魚池鄉的銃櫃端登山入口,路旁設有土地公鞍的指示牌,這條橫跨南投縣埔里鎮和水里鄉的水沙連古道,修建年代已不可考,現今僅存水里經二坪往銃櫃的路段。由於嶺上鞍部建有土地公廟,又名土地公鞍嶺古道,自清領以來,水沙連古道即是漢人進入頭社盆地、埔里盆地與日月潭水社的重要路線,由於遷徙和貿易需求,無論是漢人移民、平埔族群和原住民族更加活絡了這條道路。日治初期,水沙連古道被視為重要隘線,設有隘寮屯駐。

土地公廟遺跡
水沙連古道的土地公鞍上,保留一座廢棄的土地公廟

位於水沙連古道水里至銃櫃路段上的土地公廟遺跡,坐落土地公鞍上,海拔約640公尺,廟宇遺跡後方還有更早之前的建物殘跡,而原本祭祀的土地公神像已遷移至南投縣魚池鄉的福天宮。事實上,橫跨南投縣埔里鎮和水里鄉的水沙連古道,修建年代已不可考,南起水里、北迄埔里,全長約29公里。自清領以來,水沙連古道即是漢人進入頭社盆地、埔里盆地與日月潭水社的重要路線,到了日治初期,則被視為重要隘線,設有隘寮屯駐。

土地公鞍
從水里到銃櫃路段上的土地公鞍,建有一座廢棄的土地公廟

坐落水沙連古道水里至銃櫃路段上的土地公鞍,海拔約640公尺,建有一座廢棄的土地公廟,廟後還有更早之前的建物殘跡。事實上,橫跨南投縣埔里鎮和水里鄉的水沙連古道,修建年代已不可考,南起水里、北迄埔里,全長約29公里,由於嶺上鞍部建有土地公廟,又名土地公鞍嶺古道。自清領以來,水沙連古道即是漢人進入頭社盆地、埔里盆地與日月潭水社的重要路線,到了日治初期,則被視為重要隘線,設有隘寮屯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