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ment Route

天君廟
影像為蘇澳砲台山的天君廟。

天君廟前方的石獅基座,原為金刀比羅神社的石燈籠座,金刀比羅神社神社的一對石燈籠則被移置於天君廟的入口兩側,僅剩基座而已,且漆上黃色,上置小石獅。基座立面仍可看見年代及奉納者的姓名,左右兩座分別為刻著「昭和六年」(1931)、「昭和四年」(1929),明顯可證明是金刀比羅神社的遺跡。

和仁部落
影像為蘇花公路遠眺和仁部落。

影像為蘇花公路遠眺和仁部落,屬太魯閣族,部落位於良里溪河口左岸河階地,東臨太平洋,西靠山,南以良里溪與本鄉崇德村為界,北與和中社區相鄰,相距4公里,海拔45公尺, 原先族人所建立的部落是在本社區對岸山腰處Btakan社,日治後遷入現址,「和仁」原部落地名族人稱「Qnragan」,後音變成「Qnagan」,是指族人初到此地時,適逢強烈颱風過境,看到滿山遍野森林樹木被吹毀成棵枯樹似,所有樹枝葉片吹成枯樹之意。日治時期有部分Skadang,Squrxan,Bmux,Quwis,Lapax,等部落遷入。日治末期,族人再遷至今之和中社區。戰後為接近耕地又遷回現址的西方,1948年受颱風土石流災害沖毀後,遷至今社址,戰後後命名為「和仁」。

崇德隧道南口
影像為2011年所拍攝的蘇花公路176公里處的崇德隧道南口。

崇德隧道於1990年8月10日完成雙線通車,全長約325公尺,隧道上方仍保留蘇花古道石硿仔段,可由崇德隧道南口攀登,2012年受中度颱風蘇拉侵襲,崇德隧道南口可供停車的腹地因豪雨沖刷流失,蘇花古道石硿仔段位屬太魯閣國家公園轄區暫不開放,太管處鑑於因近年氣候變化迅速,暫無修復計畫。石硿仔段的古道為大正3年(1914)討伐太魯閣族,所開鑿的沿岸理蕃道路之一,途中仍保有完整石階與臨海崩石坡一段獨具特色,可展望清水斷崖。

蘇花古道(石硿子段)II
經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重新整修後的蘇花古道(石硿子段)與整齊劃一的疊石

根據古道研究者楊南郡調查,證實北路蘇花古道保存上不如另兩條,主要是上下坡路段大部分使用泥級木階,較易腐朽,原住民的反抗與攻擊,也讓官方或民間往來都採安全性較高的海路。經過他的調查,其中南端來崇德隧道南口至石硿仔之間的石硿子步道最為完整。楊南郡指出,石硿仔步道平均寬度為一百廿公分,經斷崖處都有砌有下駁坎,其中一岩層破碎帶以石塊平鋪成寬一百八十公分的平整路面,可提供展望清水斷崖直入太平洋的景觀,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的重要景觀資產之一。

姬望教會
影像為位於花蓮縣富世村的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為紀念一位名為姬望的太魯閣族婦人,故命名為姬望紀念教會。

姬望(Ciwang.Iwal,1872年-1946年)是太魯閣族第一位受洗的基督徒。姬望在遭遇苦難時,遇到花蓮港教會的李水車向她傳福音,大正13年(1924)6月由花蓮港教會劉俊臣牧師施洗,成為太魯閣族第一位基督徒。昭和4年(1929)宣教師孫雅各牧師前往東部時,親自帶姬望到淡水婦女聖經學院受神學訓練。畢業後,回到家鄉向來訪的太魯閣族人傳福音。姬望過世後,1958年經小會提議設立芝苑紀念教會在富世村,經中會同意及向總會申請,核准後開始籌募基金。得總會內各教會及國外信徒之贊助,於1961年夏季竣工,同年11月29日舉行落成典禮,名為芝苑紀念教會,後再更名為姬望紀念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