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諾斯社的遷徙過程口傳與哥各滋社幾乎完全相同,二社關係甚為密切。奇諾斯社的建社是在「頭目」Meraaran時,當時他們與哥各滋社一起居住於布蕭丸溪口右岸的Tbunan台地。日後,Meraaran發現了奇諾斯社一地適合定居,便遷居至此。但是由於奇諾斯位於半山中,西南以陡峭的斷崖面臨和平北溪,部落取水困難,因此於1915年起遷居至南澳南溪畔,旋檀(sendan)駐在所東方約4公里的地方。1920年因流行性感冒與虐疾,死亡者甚多,1923年奇諾斯社改遷至南澳南溪右岸,旋檀駐在所南方約1.3公里處,該社改稱為旋檀社,共有16戶52人。由於該地坡度過於傾斜,不易耕種,1931年再遷至旋檀駐在所東北方1公里的台地上,最後移入現今金洋村內。
klesan
哥各滋社
庫巴博
各姆姆社

各姆姆社為Klesan的古部落,依其遷徒口碑可見,各部落離開 habun Kolo 古部落後,再往東便抵達比亞豪社。此社日後由馬巴阿拉人建立成固定的部落,並持續延用至20世紀30年代。而 Kana-Xaqual 人越過比亞豪社後,順和平北溪往東,續往莫瑤、Kngungu等處定居。
他們由Kngungu 之地轉往北(順山稜上行)發展,在海拔約 1 千公尺的等高線山腹,逐步建立金洋社、基嘎央社、庫巴博、克魯模安、哈嘎灣、哈卡巴里斯、塔貝賴、拉號及格勒亞賀等社,使 Kana-Xaqual人呈現連續線性的社群擴散。Kngungu 一社成為賽考利克方言語系者擴散的重要古部落。
流興社

本社位於和平北溪支流布蕭丸溪與流興溪(kong sawsi)所夾峙稜線,面向東側斜坡上,海拔高約 1 千公尺,與哥各滋社隔溪相望,部落面向東方,面積開闊,日照充足,適合居住。流興社人認為他們的始祖 Bato Naui 與 Wasau Payas一同從 pinsəbəkan 出發,越過南湖大山後至 habun kolo,Bato 便停止並定居於該地。Wasau Payas 與族人繼續往東行遷至 kngungn(舊金洋社南方,臨溪平台地),Wasau 並逝於該地,日後族人再遷至布蕭丸溪河口右岸 Tbunan(日文記音為taporan)河階台地上建社。十餘年後因人口增加,族人再向三處遷徙:一支由當時的領導人 Takun Bakotsi 率領,順流興溪上行至山腹建立流興社,一支族人北行約一公里,至平坦山頭建立哥各滋社(Gogotsu)。另一支由 Meraaran 率領,與哥各滋社附近建立奇諾斯(Rəkinos)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