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

裡冷部落
裡冷社區活動中心即為裡冷駐在所舊址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裡冷部落,坐落大甲溪和裡冷溪匯流之處的西側扇階上,泰雅族傳統地名為Qalang Lilang。事實上,裡冷部落族人原本居住在南投縣仁愛鄉的紅香部落,但在日治初期,隨著大甲溪隘勇線的推進,臺灣總督府在此設置裡冷駐在所,並於1916年將部落族人集體遷移至駐在所附近,形成リレイ社或リラン社,即為裡冷部落的前身。

白鹿
從高處俯瞰白鹿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白鹿,坐落大甲溪右岸,在白冷西南方約2公里處,為日治時期修築的八仙山林業鐵道所設置的車站,亦是途經麻竹坑站後,進入當時蕃地的第一站,日文名稱為ハクシカ。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於1915年從八仙山腹運出第一批木材後,就開啟這個區域的伐木事業,八仙山林場是日治時期臺灣三大林場之一,運作初期伐木工人全部雇自日本,但從1930年開始,由於相關法規的改易,林場才逐漸接受臺灣人,因而吸引許多勞動者湧入。

松鶴部落
從高處遠眺松鶴部落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松鶴部落,坐落大甲溪左岸的扇階上,由松鶴一溪和松鶴二溪沖積後,經過地盤隆升而形成,原為阿冷社分布地,但日治初期德芙蘭社和西拉庫社的部落族人遷移至此定居,舊稱久良栖。事實上,松鶴部落的林場巷為日治時期臺灣三大林場之一的八仙山林場的鐵道,運作初期伐木工人全部雇自日本,但從1930年開始,由於相關法規的改易,林場才逐漸吸納臺灣人。時至今日,松鶴部落林場巷仍保有許多日式房舍,即為林場員工宿舍。

山腳駐在所
山腳駐在所的遺址

位於宜蘭縣大同鄉的山腳駐在所,坐落南澳北溪東岸支稜上,海拔約750公尺,建於1919年,為比亞毫古道開鑿當年所設置的。事實上,貫穿宜蘭縣南澳鄉和大同鄉的比亞毫古道,始於1919年闢建,另有銅山支線北抵寒溪村,在利有亨社附近接上主線,主線全長約87.2公里,支線約44.2公里,主要通過南澳群泰雅族的傳統領域。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運用比亞毫古道作為集團移住的理蕃道路,強制泰雅族人遷村,到了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同樣迫使部落遷徙平地。

比亞毫古道
比亞毫古道沿途較多危險崩壁

貫穿宜蘭縣南澳鄉和大同鄉的比亞毫古道,始於1919年闢建,另有一條銅山支線北抵寒溪村,在利有亨社附近接上主線,主線全長約87.2公里,支線約44.2公里,主要通過南澳群泰雅族的傳統領域。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運用比亞毫古道作為集團移住的理蕃道路,強制泰雅族人遷村,到了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同樣迫使部落遷徙平地,最後遷移的部落即為哈卡巴里斯。時至今日,比亞毫古道被列為國家步道,多數路段尚存,但未全面整修,目前維持部分通行。

庫莫瑤社
絕壁的頂端平臺即為庫莫瑤社

位於宜蘭縣南澳鄉的庫莫瑤社,坐落絕壁的頂端平臺,需要從地處比亞毫古道東側的流興社出發,向南行經溫泉駐在所後轉向西方,先後經過茂邊駐在所、庫巴博社、克魯模安社、基嘎央社和金洋社,即可抵達庫莫瑤社,而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已於1911年在此設置駐在所。

塔壁罕社
塔壁罕社的遺址

位於宜蘭縣南澳鄉的塔壁罕社,泰雅族傳統地名為Təbiyaxen,為野牡丹之意。關於建社過程有兩種說法,一是日治時期對於德拉崗社的調查紀錄;二是德拉崗社在Buta Naui擔任頭目時,由於人口漸多、耕地不足,部分族人就沿著南澳南溪右岸下行,在距離德拉崗社約1.5公里處,另建塔壁罕社。雖然,第二種說法比較常見,但均保留其可能性,一般認為塔壁罕社建立後,仍由Buta Naui領導,待其子繼任後,兩個部落才有較為明確的獨立。

基嘎央社
基嘎央社的遺址

位於宜蘭縣南澳鄉的基嘎央社,坐落金洋社西側約1公里處,在日治時期警備道下方的平坦土地上,泰雅族傳統地名為Kikeyan,意指足跡,據傳過去有人路過此地留下了足跡,便以此為名。事實上,基嘎央社的位址原本是金洋社的耕地,後有3戶部落族人遷居於此,另建一小社,即為創社由來。根據田野報導人Doras 指出,一開始基嘎央社僅有3戶8人,後來增加至18戶69人,到了日治末期,部落族人分別遷移至現今的金洋村和澳花村定居,僅剩5戶而已。

塔灣(塔貝賴)
1903年本田正己調查隊行經塔貝賴社的社路

位於宜蘭縣大同鄉的塔灣(塔貝賴),坐落大南澳北溪流域,日治初期宜蘭廳警部本田正己曾於1903年帶隊進入山區調查,從現今為寒溪的蕃社坑至大南澳溪匯流之處的下方オワン分為兩路,一是登上亞普拉塞山抵達流興社,二是越過亞普拉塞山西側到達塔貝賴社,調查結束後提出復命報告書,這份文件指出當時南澳共有 15 個社,而由此前往南澳各社的路徑,較於大南澳入山之路更加險峻。

栗園派出所
現已廢棄的栗園派出所,前身為戒茂斯駐在所

位於臺東縣海端鄉的栗園派出所,原為日治時期關山越嶺古道上的戒茂斯駐在所,派出所的平臺十分寬廣,進出前院的臺階和兩側駁坎至今仍保留完整,而後方小山坡的茅草堆中,仍有神社的基石,這裡還保留一小段古道遺址,路況寬平,但進入農園後,古道因開墾而毀壞。栗園派出所所在地的布農族傳統地名為Haimosu,是一種樹名,當地因長滿此樹而得名,到了戰後時期,國民政府改稱作栗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