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通越

東臺灣設教百週年紀念碑
位於成功鎮石雨傘遊憩區內的東臺灣設教百週年紀念碑

位於臺東縣成功鎮的東臺灣設教百週年紀念碑,坐落石雨傘遊憩區內,紀念碑主要講述長老教會傳入臺灣東部的歷程。清領末期,來自屏東阿里港的信徒張源春遷至石雨傘居住,並以祈禱水治好石雨傘頭目的氣喘病,因緣成立蟳廣澳教會,後稱石雨傘教會,開啟了長老教會在東部傳教的歷史。日治末期,臺灣總督府大力推行皇民化運動,教會禮拜只能轉為秘密聚會,後來石雨傘教會信徒由新港教會成立而接續,並於1997年建立紀念碑以茲紀念。

霍亂事件追悼紀念碑
位於重安公墓區內的霍亂事件追悼紀念碑入口

位於臺東縣成功鎮的霍亂事件追悼紀念碑,坐落重安部落的公墓區內,這起霍亂事件發生於1946年,一名入贅宜灣部落的族人在食用採集的海藻後生病,被送回重安部落,不久疾病快速蔓延,經檢驗後得知是霍亂傳染病。當時,正值戰後初期,醫藥短缺,病患在部落內被隔離,只能接受簡單治療,而死者都送往海邊焚化,並未設立墓碑,也未登記姓名。數十年後,罹難者家屬決心查明真相,鎮公所主動協助調查,終於在2006年建立紀念碑,詳述事件始末。

寧埔村
從空中俯瞰寧埔村

位於臺東縣長濱鄉的寧埔村,坐落寧埔溪口南岸,是移居花蓮的噶瑪蘭族加禮宛人闢建的,由於山上豎立的史前巨石有二突起,宛若女性胸部,故名石乳,後譯成石寧埔,但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更名為寧埔。日治初期,寧埔村有加禮宛人7戶33人,其後陸續遷入福佬、客家移民,由於當時附近丘陵遍植香蕉,香蕉乾工廠就設置於寧埔村南路口。戰後時期,居民改種香茅,曾興盛一時。

白桑安部落
從空中俯瞰白桑安部落

位於臺東縣長濱鄉的白桑安部落,坐落僅那鹿角溪和彭仔存溪之間,據傳是1884年從花蓮縣豐濱鄉大港口部落移居至此的阿美族人建立的,由於當時部落耕地狹小,也長期遭受北側山區原住民族的壓迫,加上與清兵交戰敗北,便一路向南遷移。但另有一說是,白桑安部落為1888年由烏石鼻分社而來,部落原址在現址西側山坡上的平台,傳統地名稱作Cafongai 或 Chiganadai,為大石頭之意,因為此處矗立兩塊史前巨石得名,到了日治時期為求管理方便,就將部落遷移至此。

寧城宮
從空中俯瞰寧城宮

位於臺東縣長濱鄉寧埔村的寧城宮,全名為三山國王渡台開基祖廟,是東部海岸地區最早開基的三山國王廟,以大王爺中山國王為鎮殿主神。事實上,寧城宮建廟年代久遠,推測是清領時期光緒年間隨著移墾先民或屯墾駐軍而來,到了日治時期,曾經下令將咾咕石堆砌而成的寧城宮廢棄,當地居民只能將王爺奉請至山中大樹下隱密祭祀。戰後初期,地方居民先是搭建茅草廟宇,接著發起建廟之議,即是現今的寧城宮,每年三山國王聖誕均舉行祭典。

南竹湖部落
從空中俯瞰南竹湖部落

位於臺東縣長濱鄉的南竹湖部落,舊稱Bakaraatsu,取自一種常棲於附近水田裡的螃蟹為名,原本居住在現今竹湖村西側山坡上方的鹿寮溝一帶,但清領末期因與當地平埔族人發生土地糾紛,遂被詛咒若久居於此將惹來災禍,當地竹湖社和掃別社的阿美族人深懼鬼靈擾民之說,紛紛往南、向北遷徙,往南者即是南竹湖部落,向北者則抵達大德溪左岸的較高臺地,另建永福部落。戰後時期,南竹湖部落分家,上方為南竹湖,下方另名下崁。

製糖所
安通越嶺古道東段製糖所位置,現已無任何痕跡

橫貫花蓮縣和臺東縣的玉長公路,始於1875年開鑿,主要沿著安通溪谷深入海岸山脈,藉由隧道穿越山脈後下降至長濱鄉。事實上,玉長公路的修築是以安通越嶺古道為基礎,當時駐軍於玉里的總兵吳光亮率領官兵開鑿璞石閣成廣澳道,成為海岸山脈另一側花東縱谷中段的外港。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略加修治,將路線改自安通到竹湖。戰後時期,國民政府興建玉里到長濱的公路,路線選擇同樣是安通越嶺古道,從安通出發,並於2007年完工通車。

古道
安通越嶺古道東段的石階

橫貫花蓮縣和臺東縣的玉長公路,始於1875年開鑿,主要沿著安通溪谷深入海岸山脈,藉由隧道穿越山脈後下降至長濱鄉。事實上,玉長公路的修築是以安通越嶺古道為基礎,當時駐軍於玉里的總兵吳光亮率領官兵開鑿璞石閣成廣澳道,成為海岸山脈另一側花東縱谷中段的外港。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略加修治,將路線改自安通到竹湖。戰後時期,國民政府興建玉里到長濱的公路,路線選擇同樣是安通越嶺古道,從安通出發,並於2007年完工通車。

烏帽子山稜線
從玉長公路上遠眺安通越山和烏帽子山之間的稜線

橫貫花蓮縣和臺東縣的玉長公路,始於1875年開鑿,主要沿著安通溪谷深入海岸山脈,藉由隧道穿越山脈後下降至長濱鄉。事實上,玉長公路的修築是以安通越嶺古道為基礎,當時駐軍於玉里的總兵吳光亮率領官兵開鑿璞石閣成廣澳道,成為海岸山脈另一側花東縱谷中段的外港。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略加修治,將路線改自安通到竹湖。戰後時期,國民政府興建玉里到長濱的公路,路線選擇同樣是安通越嶺古道,從安通出發,並於2007年完工通車。

安通溫泉大旅社
安通溫泉大旅社原為日治時期的公共浴池

位於花蓮縣玉里鎮的安通溫泉,坐落安通溪北岸,是1904年一位上山採樟的日人發現,曾以安通濯暖名列花蓮八景。日治中期,臺灣總督府在這裡興建警察招待所,設置公共浴池,逐漸發展為溫泉勝地。到了戰後時期,民間業者於1974年購入經營,並且,更名為安通溫泉大旅社。時至今日,建物本身仍然保留部分建於日治時期的木造平房,日式拉門和榻榻米地板都保存相當良好,在2014年由行政院文建會公告為重要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