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

杜鵑駐在所
This image shows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barrier behind what used to be the Zhizhushan police post,  about 1.2 meters high and 18 meters long. The front door and the back door of the police post have rammed earth walls with layered stones and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pine needles. Many living utensils such as wine bottles left over at that time can be found around the area.

躑躅山駐在所(杜鵑營地)位於秀姑巒駐在所及南駐在所之間,海拔約3150公尺處,躑躅山駐在所之得名來自此處盛產躑躅,躑躅即杜鵑,因此有人稱之為杜鵑駐在所或是杜鵑營地。日治時期八通關越嶺道路位於駐在所下方約30公尺處,非今日登山道路穿越駐在所,在日治時期越嶺道與駐在所間留有剌鐵絲,可見當時防範原住民的情形,在駐在所週邊可找到許多當時遺留的酒瓶等生活器物,駐在所的展望甚佳,其位置亦相當避風。

躑躅山駐在所
駐在所的前門與後門,均有夯土牆,影像為躑躅山駐在所後方駁坎現況,高約1.2公尺,長約18公尺,採用人字形砌法,地表也鋪滿二葉松針。

躑躅山駐在所(杜鵑營地)位於秀姑巒駐在所及南駐在所之間,海拔約3150公尺處,躑躅山駐在所之得名來自此處盛產躑躅,躑躅即杜鵑,因此有人稱之為杜鵑駐在所或是杜鵑營地。日治時期八通關越嶺道路位於駐在所下方約30公尺處,非今日登山道路穿越駐在所,在日治時期越嶺道與駐在所間留有剌鐵絲,可見當時防範原住民的情形,在駐在所週邊可找到許多當時遺留的酒瓶等生活器物,駐在所的展望甚佳,其位置亦相當避風。

巴奈伊克山屋
巴奈伊克山屋

影像為巴奈伊克避難山屋,距離日治時期所建的巴奈伊克駐在所約有100公尺。因地理位置不具重要性,巴奈伊克駐在所在日治時代末期已裁廢。巴奈伊克地名由來不詳,駐在所位於今日巴奈伊克避難山屋前約100公尺,越嶺道轉折處上方約5公尺的小平臺。巴奈伊克所處的長稜長滿高大的臺灣二葉松,地面鋪滿松針,附近野生動物極多。

清古道階梯
影像為調查人員於八通關山前峰南稜所找到的石階,約有20多階2.4公尺的石階,成弧形修築,十分壯觀,階梯上鋪滿二葉松針,保存狀況良好,清八通關古道大多沿稜而行,與日治時期越嶺道沿山腰繞,有所差異,影像調查人員以山刀清除古道階梯上方的植物。

清代八通關古道從清八通關營盤址後,渡過荖濃溪上游,沿八通關前峰南稜山腰且行且下,至躑躅山北稜上升與日治時期越嶺道交會,並沿稜爬升至杜鵑鞍部。

八通關駐在所玄關柱洞
影像為八通關駐在所玄關的柱洞,及當時建築物留下的相關遺構。日治時期八通關駐在所,與淸代八通關營盤址,並非在同一個地基,而是在淸營盤北邊約120公尺處。

布農族將此地稱為BaBahrasno,意為「河流」之意,因為八通關草原南側,有荖濃溪小支流穿過。清代修築「中路」時,將鄒語指涉玉山的Pantonukua用來稱此地,音譯為八通關,日人繼續沿用至今。
八通關由於地勢險要,展望良好,日治時期在此設有警察官吏駐在所、戰壕、瞭望臺及靶場等施設,在駐在所前方有角力場,每年秋天在此舉行越嶺道各駐在所的角力大賽,駐在所大門後方,有兩排高約1.2公尺的夯土牆。在八通關草原,也為日古道與清古道交會的地點。
由於日本的「新高登山道」與八通關越嶺道在此處相會,八通關駐在所成為最好的接待站,因此房舍寬大舒適,分為接待所、辦公室、警官宿舍、警丁宿舍以及挑夫專用房舍,並有設備良好的浴室。根據昭和11年(1936)的資料,駐在所職員計有18人,今日在遺址上可找到的電話線礙子與當時生活留下的相關遺物。

八通關駐在所門柱
影像為調查人員測量八通關駐在所正門的門柱。

布農族將此地稱為BaBahrasno,意為「河流」之意,因為八通關草原南側,有荖濃溪小支流穿過。清代修築「中路」時,將鄒語指涉玉山的Pantonukua用來稱此地,音譯為八通關,日人繼續沿用至今。
八通關由於地勢險要,展望良好,日治時期在此設有警察官吏駐在所、戰壕、瞭望臺及靶場等施設,在駐在所前方有角力場,每年秋天在此舉行越嶺道各駐在所的角力大賽,駐在所大門後方,有兩排高約1.2公尺的夯土牆。在八通關草原,也為日古道與清古道交會的地點。

八通關草原
八通關草原

八通關草原,為日古道與清古道交會的地點。布農族將此地稱為BaBahrasno,意為「河流」之意,因維八通關草原南側,有荖濃溪小支流穿過。清代修築「中路」時,將鄒語指涉玉山的Pantonukua用來稱此地,音譯為八通關,日人繼續沿用至今。
日治時期的八通關駐在所,與清代八通關營盤址,並非在同一個地基,而是在清營盤北邊約120公尺處。
八通關由於地勢險要,展望良好,日治時期在此設有警察官吏駐在所、戰壕、瞭望臺及靶場等施設,在駐在所前方有角力場,每年秋天在此舉行越嶺道各駐在所的角力大賽,駐在所大門後方,有兩排高約1.2公尺的夯土牆。

觀高駐在所
影像為觀高駐在所下方的平臺,地表可發現日治時期酒瓶與茶壺等生活遺留。

觀高布農族稱為Hahaguo,為「低凹處」之意,因其為位於八通關山與觀高山間的平闊鞍部,在地形上處於較低凹處。觀高北接東埔,東北接郡大溪沿岸部落,南接八通關,在日治時代「中之線道路」及「八通關越嶺道」二路線於觀高交會,觀高為其衝要之地,在軍事與交通上均佔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

根據昭和11年(1936)的資料,觀高駐在所職員有13名人員,並有設備完善的屋舍及哨崗。

觀高工作站
影像為觀高工作站,位於觀高坪下方,在巒大林管處郡大林道66公里處。

影像為觀高工作站,位於觀高坪下方,在巒大林管處郡大林道66公里處,觀高工作站是早期林務局伐木時所設置,今日因林務局全面禁伐天然林,原先可運材卡車,全長83公里的郡大林道,今日亦僅能通行至32公里處,後續路段已不再修復。原屬林務體系的觀高工作站,成為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觀高保育研究站。

觀高保育研究站後方稜線為觀高坪,布農族稱為Hahaguo,為「低凹處」之意,因其為位於八通關山與觀高山間的平坦廣闊鞍部,在地形上處於較低凹處。在日治時代為警備道路「中之線」及「八通關越嶺道」,觀高為其連接點,因此觀高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造成八通關越道路西段嚴重崩塌,觀高通往八通關間的道路有4處崩塌地,觀高工作站因崩塌造成下陷,建築結構已有傾斜、龜裂的現象,已不適合登山客入住使用,因此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10年9月15日公告禁止使用。

對關駐在所
對關駐在所

對關駐在所由東埔登山口入山約為10.3公里,海拔約2100公尺之處,為一平坦地,此處視野開闊。對關駐在所一帶,布農族稱為Taikan,意指「道路轉角之處」,日文以漢字譯音。對關駐在所下方陳有蘭溪谷為壯麗的峽谷地形,上游一帶的溪谷則平坦遼闊,對關在地理上為重要的分界點。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此處設有解說牌,介紹日治時期八通關越嶺道沿線設有多個駐在所,對關駐在所為其中之一,現為登山重要中途休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