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蕃設施

浸水營駐在所
浸水營駐在所的解說牌,後方為石砌圍牆

浸水營的地名由來,原為清領時期創設的大樹林營,後於1894年改稱浸水營,最早見於鳳山縣廩生盧德嘉在同年編纂完成的《鳳山縣采訪冊》中。根據臺灣古道研究專家楊南郡指出,由於此處終年雲霧深鎖,雨量豐沛,加上地勢平緩容易積水,遂名為浸水營。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於1901年新設浸水營駐在所,海拔約1280公尺,是往來東、西部官吏商旅的重要中途據點,但1914年發生浸水營事件,駐在所受排灣族人焚毀,其後歷經重建、改建,仍於1936年撤廢。

サカヤチン警察官吏駐在所(白石派出所)
木造瓦頂的白石派出所辦公廳

坐落佐藤山北側沿稜2328峰往東北延伸稜尾上的サカヤチン警察官吏駐在所,始於1922年設立,海拔約1630公尺,為日治時期霞喀羅古道最重要的據點,配置有30名警備人員。戰後時期,國民政府更名改稱為白石派出所,並於1969年重新改建辦公宿舍。事實上,サカヤチン警察官吏駐在所(白石派出所)的辦公廳後門是通往佐藤山的道路入口,屬於鹿場連嶺道路系統檜山上線的起點,但當今幾乎無人使用,因此,林務局設有警告標誌,避免登山客誤入。

田村臺駐在所
調查人員於田村臺駐在所的正門口合影

位於新竹縣五峰鄉高橋山和1998峰山腰的田村臺駐在所,始於1922年設立,是以首任主管田村勇一警部的姓氏取名,泰雅族傳統地名為Tarofun。日治初期,先後發生兩次霞喀羅事件後,臺灣總督府便將此地命名為木喀拉卡高地,而在1925年開鑿的鹿場連嶺道路,就是以田村臺作為起點。時至今日,田村臺駐在所坐落柳杉造林地,因為造林工作破壞了部分遺址,但仍可見大門坡道、疊石地基和砲臺遺址。

庄子駐在所
庄子駐在所後方高約1公尺的駁坎

位於當今霞喀羅國家步道入口停車場上方的庄子駐在所,海拔約1780公尺,當日治時期動工開闢的霞喀羅警備道路完成後,臺灣總督府認為此處具有重要戰略位置,因而在1922年設立駐在所,地基約百餘坪,但時隔2年,考量這個區域歸於平靜便將之撤廢。時至今日,由於產業道路的拓寬與停車場迴車道的挖掘,致使庄子駐在所的前庭崩毀,但仍可見夯土牆、砲臺地基和石砌駁坎等遺跡。

小林駐在所
小林駐在所內遺留的夯土牆

位於シヤカロ-警察官吏駐在所東側第一條長稜上的小林駐在所,始於1922年設立,是以首任主管的日本姓氏為名,但時隔8年後駐在所即被撤廢。為了因應地形變化,小林駐在所的地基主要呈現L型,前、後方皆建有石砌駁坎,且至今仍保留完整。

シヤカロ-警察官吏駐在所
シヤカロ-警察官吏駐在所的遺址現況

シヤカロ-警察官吏駐在所坐落於民都有山東側山頭的南向長稜上,海拔約1510公尺,在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開闢霞喀羅古道之前,是官方勢力最深入此一山區的駐在所。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先是設置シヤカロ-隘勇監督所,接著在1922年設立シヤカロ-警察官吏駐在所,配置有20餘名警備人員,到了戰後時期,國民政府則改稱為石鹿派出所。至今,駐在所遺址仍有上、下兩處,上方巡查部長宿舍還留有夯土牆,住所辦公室則屋頂塌陷不堪使用。

松本駐在所
松本駐在所地基上的重建民宅

坐落民都有山西南偏西支稜的松本駐在所,位在視野極佳的凸稜上,海拔約1360公尺,與霞喀羅群泰雅族羅卡火社隔溪相望。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實行五年理蕃計畫,高壓治理措施引起泰雅族人不滿,於1917年發生霞喀羅事件,但是,由於此處具有重要戰略位置,臺灣總督府立即於隔年設置分遣所,接著在1922年設立松本警察官吏駐在所,不過在霞喀羅群四社避居北坑溪流域後,駐在所便撤廢。時至今日,駐在所已重建為民宅,僅存百坪地基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