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臺、好茶古道

坐落屏東縣霧臺鄉的霧臺、好茶古道,起點位於瀕臨隘寮溪的鹽埔鄉振興村,全長約27.9公里,先後通過三地門、霧臺與舊好茶,同時也可跨越隘寮南溪抵達瑪家、北葉等地。日治時期,霧臺、好茶古道的路幅設計僅為部落道路規模,但時至今日從三地門啟程的部分路段,已拓寬為通往霧臺的台24線省道,並且,大多數的古道路段皆已呈現崩毀。目前,位於廢棄的好茶國小旁水源地的古道入口,仍約有1公里的古道路跡可供行走,路旁疊有駁崁。

  • - / -
  • - - -
  • -
  • - -/-
  • -
霧臺、好茶古道封面照
霧臺、好茶古道封面照
霧臺、好茶古道封面照
從空中俯瞰禮納里部落
從空中俯瞰禮納里部落
從空中俯瞰禮納里部落
從空中俯瞰禮納里部落,左側為瑪家部落,右側是好茶部落
從空中俯瞰禮納里部落,左側為瑪家部落,右側是好茶部落
從空中俯瞰禮納里部落,左側為瑪家部落,右側是好茶部落
從空中俯瞰舊達來部落,左上為駐在所和教育所等行政中心
從空中俯瞰舊達來部落,左上為駐在所和教育所等行政中心
從空中俯瞰舊達來部落,左上為駐在所和教育所等行政中心
通往舊達來部落的辭職坡道路一景
通往舊達來部落的辭職坡道路一景
通往舊達來部落的辭職坡道路一景
通往舊達來部落的辭職坡登山入口
通往舊達來部落的辭職坡登山入口
通往舊達來部落的辭職坡登山入口
從空中俯瞰舊達來部落,下方可見石板疊砌的整齊耕地
從空中俯瞰舊達來部落,下方可見石板疊砌的整齊耕地
從空中俯瞰舊達來部落,下方可見石板疊砌的整齊耕地
從空中俯瞰舊達來部落
從空中俯瞰舊達來部落
從空中俯瞰舊達來部落
從空中俯瞰神山部落
從空中俯瞰神山部落
從空中俯瞰神山部落
從空中俯瞰坐落高位河階臺地的神山部落
從空中俯瞰坐落高位河階臺地的神山部落
從空中俯瞰坐落高位河階臺地的神山部落
從空中俯瞰去露部落,地基因莫拉克風災嚴重滑落
從空中俯瞰去露部落,地基因莫拉克風災嚴重滑落
從空中俯瞰去露部落,地基因莫拉克風災嚴重滑落
從空中俯瞰去露部落,地基因莫拉克風災嚴重滑落
從空中俯瞰去露部落,地基因莫拉克風災嚴重滑落
從空中俯瞰去露部落,地基因莫拉克風災嚴重滑落
漆面脫落的舊好茶國小教室黑板
漆面脫落的舊好茶國小教室黑板
漆面脫落的舊好茶國小教室黑板
保有墨綠漆面的舊好茶國小教室黑板
保有墨綠漆面的舊好茶國小教室黑板
保有墨綠漆面的舊好茶國小教室黑板
南幅重助紀念碑的陰面刻有死亡日期
南幅重助紀念碑的陰面刻有死亡日期
南幅重助紀念碑的陰面刻有死亡日期
位於舊好茶國小後方平臺的南幅重助紀念碑
位於舊好茶國小後方平臺的南幅重助紀念碑
位於舊好茶國小後方平臺的南幅重助紀念碑
保有墨綠漆面的舊好茶國小教室黑板
保有墨綠漆面的舊好茶國小教室黑板
保有墨綠漆面的舊好茶國小教室黑板
舊好茶部落水源地旁的吊橋遺跡
舊好茶部落水源地旁的吊橋遺跡
舊好茶部落水源地旁的吊橋遺跡
舊好茶部落水源地旁的古道
舊好茶部落水源地旁的古道
舊好茶部落水源地旁的古道
舊好茶部落水源地旁的古道
舊好茶部落水源地旁的古道
舊好茶部落水源地旁的古道
前往舊好茶部落山徑途中的石壁(Ladenge)休息區
前往舊好茶部落山徑途中的石壁(Ladenge)休息區
前往舊好茶部落山徑途中的石壁(Ladenge)休息區

古道地圖

沿途景點
力大古雕刻的簷桁
力大古雕刻的簷桁
力大古雕刻的簷桁資訊

代表影像為近代好茶部落最負盛名的雕刻師及鐵匠LidakuMabaliu(力大古,漢名蔡旺,1902-1990)的家屋前所雕刻的簷桁,目前藏於部落中有完整屋頂的石板屋中,避免簷桁長時間風吹日曬雨淋,加速木材腐蝕損壞,本件簷桁上所雕刻的人頭紋,宛如力大古的頭像,他在木雕創作過程中,有意或無意的將部分自我投射在作品之中。力大古為舊好茶遷村後,首先返鄉重建的老人,是見證好茶部落近百年來興衰起落的活字典,跨越魯凱族傳統與現代社會的典型人物。

紅櫸木
紅櫸木(Tinivai)休息平臺,位於海拔約830公尺處,舊好茶部落的入口處。
紅櫸木資訊

紅櫸木(Tinivai)休息平臺,位於海拔約830公尺處,舊好茶部落的入口處,此處有一棵樹幹粗實胸徑約1公尺、樹高達6公尺的紅櫸木,樹下有石板疊砌的坐臺,面向山谷下方為懸崖,可俯瞰隘寮南溪。紅櫸木(Tinivai) 是今日族人返回舊部落路上重要指標,在未遷村前,也是舊好茶部落通往西方平地的中途休息處。從紅櫸木通往舊好茶部落約需一個半小時,通過紅櫸木休息處後,可遙望舊好茶。

山壁道路
影像為2009年5月古道調查成員張書德離開舊好茶部落,於紅櫸木前往第二瀑布途中險峻道路的景色,道路的路幅約只有一公尺寬,影像左側深谷為隘寮南溪,稍有不慎即可能跌落,部落族人於山壁上打樁固釘,架設防護用的粗繩提供行人抓扶,以確保安全。
山壁道路資訊

在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之前,山徑路況良好時,由新好茶部落沿隘寮溪右岸的步道上行,約3至4個小時即可抵達舊好茶部落。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通往舊好茶部落的山徑中斷,經部落族人多次探勘調查,重新整修舊有步道,清除道路上落石,並於峭壁架設繩索,完成這條通往舊部落的道路。
目前通往舊好茶部落,需進入位於三地門的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抵好茶產業道路的行車終點,開始溯行隘寮南溪,約3.4公里可抵新好茶部落淹沒區後,再溯行約1.3公里可抵舊登山口,沿傳統路線前往舊好茶部落,海拔落差約830公尺,部分路段是懸崖峭壁,驚險萬分,全程約需花費7小時。

力大古家屋前的石雕
影像為近代好茶部落最負盛名的雕刻師及鐵匠LidakuMabaliu(力大古,漢名蔡旺,1902-1990)的家屋前所立的石雕,其石雕似一個人的微笑,或可解讀為雕刻者自我形象的反射。
力大古家屋前的石雕資訊

力大古為舊好茶遷村後,首先返鄉重建的老人,是見證好茶部落近百年來興衰起落的活字典,是跨越魯凱族傳統與現代社會的典型代表人物。
力大古1902年出生於舊好茶。其父親及祖父均為部落優秀的雕刻家,從小耳目薰陶,加上天生的藝術才華,在十五歲左右,父親過世之後,即已能取而代之。和多數傳統的魯凱族雕刻師一樣,力大古並沒有特別拜師學藝。他的木雕創作,乃源於實際的生活體驗與自我摸索。其創作的題材,除受貴族委託製作大型木雕,也雕刻其他凡與魯凱族人生活、宗教有關的器物。

水源地
水源地一隅
水源地資訊

影像為舊好茶部落後方的水源地(Drakerale),水源為部落的命脈,舊好茶的水源來自井步山,由學校後方翻越一個小鞍部即可抵達。水源地海拔高度約1000公尺之處,是具瀑布之深潭,水質清澈甘甜。據陳永龍研究,舊水源地實不僅是用水取水之處,好茶族人對於如何使用溪水也有嚴格的規定,以生活上之潔淨和汙穢為順序,分別在溪流的上、下游段進行。依照溪流水源上下游順序,分別為飲用水、洗澡、洗衣、女性生理期經血清洗處、洗獵物處、浸泡人頭處。另也配合時間,作為男、女區隔,例如早上為婦女洗衣、洗澡、女性生理期經血清洗等的時間,男性則為下午使用。同樣的空間,在時間區隔下而成為不同的社會空間。

舊好茶
2009年5月陳永龍與臺邦‧撒沙勒等人檢視舊好茶部落既存石板屋保存狀況。
舊好茶資訊

好茶原稱Kochapongan(コツアボガン),清代文獻中記為「加者榜眼」或「加婆敢」,荷蘭番社戶口表中則記為Koetapongan,光復後音譯為「好茶」或譯為「古茶布安」是魯凱族西魯凱群人原始聚落的主幹,包括霧臺、阿禮等聚落皆由其分出,不論是歷史背景或文化傳統,都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好茶禮拜堂
影像為舊好茶部落的教會禮拜堂,鄰近道路之前牆與背牆以鋼筋混凝土建築。
好茶禮拜堂資訊

約為1960年代所興建。戰後初期受到日治時期移風易俗的政策影響下,好茶人傳統祭儀逐漸式微。使得一些和祭儀相關的空間,如靈屋或祭場等,因失去活動的支持而逐漸失去意義。基督宗教信仰自1950年代傳入好茶部落後,許多好茶部落的族人信仰產生轉變,部落居民信仰基督宗教比例極高。1950年基督教長老教會首先進入好茶傳道,1952年天主教亦來傳播福音,1956年時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傳教士進入部落傳教,初期的福音宣傳受到原始信仰、部落領袖意見之挑戰。之後聚落內陸續出現了長老會、安息日、循理會等教堂,這些教堂多利用外移者之空屋改建而成。在這個時期好茶人的傳統信仰與空間觀大為轉變。

伊拉
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所拍攝的溪底便道及伊拉部落,莫拉克風災後隘寮北溪旁伊拉橋被洪水沖毀,通往霧臺山區的交通中斷,工程單位緊急利用水泥涵管架設臨時溪底便道,方便山區部落通行。
伊拉資訊

伊拉部落(Ira),排灣族語稱為Kurgul(クルグル)或Kurag,其原義不詳;日治時期《高砂族調查書》指出本社約270年前是居住在タバタバン社(Tabataban),因為人口漸次增加,耕地變得狹隘,惟恐將來無法維持一社的生存,當時頭目之子三人遂各自選定一地移住,其中三子與部分族人遷移至舊聚落址形成本社。目前聚落位在隘寮北溪左岸,田良井山北方,臺24號公路東側下方,標高約300公尺的緩斜河岸坡地上,位在全鄉最西側,堪稱進入霧臺鄉的大門,1955年由舊聚落遷居所形成,舊聚落位在現址南側上方,地勢稍高約330公尺的坡地上。

霧臺
影像為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所拍攝的霧臺聚落,因莫拉克風災帶來驚人雨量,加速山壁的沖刷、侵蝕,遠方山壁大量土石滑動及山崩,造成山壁崩塌光禿一片。
霧臺資訊

霧臺聚落位於現今霧臺村的東北方,也就是隘寮北溪左岸井步山北北西方的東向緩斜山腰坡地上,標高約800公尺。從日治中晚期開始,成為本區域的行政中心,鄉公所、警察分駐所及衛生室、學校均設立於此。霧臺社魯凱族語稱為Vudai或寫為Budai、ブダイ,或稱為タイババオ(taibabao),社名的原義不詳,後常為人誤會是因為此地區常年多霧,實為此地區薏苡等禾本科植物生長茂盛,此植物魯凱語稱為Budai而得名。

大武
影像為吉露部落空拍上下大武聚落
大武資訊

影像中左方聚落為聚落為下大武聚落又名下大武小山巷,位於霧臺村西南方,即隘寮北溪上游右岸的平坦臺地上,海拔高度約460公尺。地名小山可能因聚落所在地地形而得名,Shiderao是主要的聚落,或譯為「德勞」,大正6年(1917)時因與其他社發生紛爭,被頭目嚴厲指責,而由霧臺社移住所形成,昭和6年(1931)間僅有10戶。
右方聚落為上大武又稱東川巷,與小山巷隔溪相望,聚落分布於標高約500公尺的平坦臺地上,因為位在溪之東岸而得名。昭和6年(1931)時戶數合計有50戶270人,為當時鄉內最接近中央山脈的聚落,對外交通極為不便。

阿禮
影像中左側建築物為阿禮聚落的墓園,右側聚落為阿禮Swaumouman聚落,影像中可見部落派出所、國小及村辦公室均集中於此處。
阿禮資訊

阿禮聚落位在阿禮村的西隅,井步山(Kaligutsan)東北方、亞笛泥山西方,アデル溪左岸,海拔高度約1200公尺的急竣傾斜坡地上,日治時代的知本越嶺道路與今臺24號霧臺公路從聚落旁下方經過,目前是全排灣族魯凱族中住處最高的聚落,分為本聚落的Swabaliu及位置稍北的Swaumouman兩處集居點,目前派出所、國小及村辦公室均位於後者上方。阿禮即Adel社(アデル),日人或稱為乞シャデル(shiyader),魯凱族語則稱為Adithi,意指在尖尖的霧頭山峰一帶的人群。

聚落的起源,根據日治時期昭和年間的《高砂族調查書》所載,大約是在370年前由好茶社的10戶30餘人遷居而成,可算是其分社,耕作地與好茶社相接,風俗習慣亦相同,最初曾居住在Lautaudal等地,之後才在Swabaliu形成聚落,由於地方狹窄,日漸增多的居民才在本部落稍偏北的地方形成Swaumouman聚落,意指在田野中形成的家園。

達瓦達旺教會禮拜堂
影像為舊達來部落(Eceecengan)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排灣族達瓦達教會的第三代禮拜堂遺跡。
達瓦達旺教會禮拜堂資訊

戰後舊達來部落因改信基督教的人漸多,1950年2月5日開始定期禮拜。最初在Paljius(林建二牧師)住家開始聚會,因為信徒人數增多,購買移居的Paljudasgiljgiljaw住家為教會第一禮拜場所,以茅草為建材,並於主後1952年9月開始建堂,於同年12月25日竣工。信徒漸多,教會無法容納,Kavuaran柯義順奉獻自地為建堂用地,時間為主後1957年1月開工,以木頭與石板為建材,同年6月底竣工,並於7月15日獻堂,為本會第二次禮拜堂。

第三代的禮拜堂為1965年12月7日開工,以紅磚立牆、鉛板做屋頂,並於1966年4月24日竣工,於8月2第三次獻堂。教堂的一磚一瓦均為部落族人合力完成的,過往交通不發達,透過全村參與的公共義務勞動,每戶每個禮拜從山下徒步運送磚塊上山。

石壁休息處(Ladenge)
前往舊好茶部落山徑途中的石壁(Ladenge)休息區
石壁休息處(Ladenge)資訊

坐落前往舊好茶部落山徑旁的石壁(Ladenge)休息處,主要位在整段路程的三分之一處,岩壁上的皺褶構造清晰可見,通過石壁後的狹窄路徑上,設有鐡梯方便行走,繼續向前約20分鐘路程,即可抵達石板屋工寮。現在前往舊好茶部落,改由位在屏東縣瑪家鄉的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進入,抵達好茶產業道路的終點後,溯行隘寮南溪先抵新好茶部落淹沒區,繼續溯行約1.3公里便可到達舊登山口,整段路程海拔落差約830公尺,部分路段懸崖峭壁,驚險萬分。

舊好茶水源地旁古道
舊好茶部落水源地旁的古道
舊好茶水源地旁古道資訊

位於舊好茶國小旁水源地的霧臺、好茶古道入口,海拔約1000公尺,透過疊石工法保護的路基至今仍算完整,路旁疊有駁崁,目前殘留一座吊橋遺跡,可供通行的古道路跡也僅存約1公里,其餘路段則已崩毀。事實上,霧臺、好茶古道的起點坐落屏東縣鹽埔鄉振興村,全長約有27.9公里,先後通過三地門、霧臺與舊好茶,日治時期古道的路幅設計僅為部落道路規模,但當今從三地門啟程的部分路段,已拓寬為通往霧臺的台24線省道。

舊好茶水源地旁吊橋
舊好茶部落水源地旁的吊橋遺跡
舊好茶水源地旁吊橋資訊

位於舊好茶部落水源地旁的吊橋遺跡,海拔約1000公尺,橋板現已毀壞,僅留下八番號鐵線捻合而成的吊橋主索橫跨於溪流上,經由此處沿著霧臺、好茶古道下山可以通往三地門。時至今日,在廢棄的舊好茶國小旁水源地的古道入口,仍然保有完整的疊石路基,路旁也疊有駁崁,但可供通行的古道路跡僅存約1公里,其餘路段則已崩毀。

舊好茶國小
保有墨綠漆面的舊好茶國小教室黑板
舊好茶國小資訊

位於屏東縣霧臺鄉的舊好茶國小,目前已荒廢棄用,建物天花板塌落,僅存牆壁和樑柱,蔓草叢生。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於舊好茶部落東側的邊緣高地,設置コチヤブガン駐在所和教育所,以期透過國家權力的進入來轉移部落權力,成為支配部落空間的主要力量,並且,藉由教育所提供的國家教育,培育部落兒童普及日語,延續教化成果,穩定部落治理。到了戰後時期,國民政府以駐在所轄區為基礎,獨立設村,原本的教育所改制為好茶國民學校。

南幅重助紀念碑
南幅重助紀念碑的陰面刻有死亡日期
南幅重助紀念碑資訊

位於舊好茶國小後方平臺的南幅重助紀念碑,坐落通往部落水源地的必經之處,是由兩座大石塊堆疊而成,高約2公尺,石碑陽面刻有南幅重助之碑、陰面則是昭和九年六月二十日死亡。這座紀念碑主要記念日治中期擔任コチヤボカン駐在所巡查部長的南幅重助,其於1934年6月20日舉槍自戕。然而,戰後時期國民政府將紀念碑以水泥填平,塗飾白漆為底,以藍字寫上毋忘在莒,但隨著時間推移,原本塗抹的水泥日漸剝蝕,日治時期的碑刻也逐漸顯現。

去露部落
從空中俯瞰去露部落,地基因莫拉克風災嚴重滑落
去露部落資訊

位於屏東縣霧臺鄉的去露部落,坐落台24線道路下方,地勢大致由南向北下降,魯凱族傳統地名為Kinuran。日治中期,去露部落僅有38戶197人,是規模較小的部落,到了戰後獨立設村,將キヌラン社音譯為去怒村,由於部落地形過於傾斜,交通不便,有部分家戶遷往瑪家鄉三和村。其後,臺灣省主席黃杰於1967年蒞臨巡視,認為去怒不雅,指示更名去露,取朝露滋養大地之意。然而,去露部落於2009年遭受莫拉克風災沖襲,現已遷至長治百合永久屋園區居住。

神山部落
從空中俯瞰坐落高位河階臺地的神山部落
神山部落資訊

位於屏東縣霧臺鄉的神山部落,坐落隘寮北溪左岸的河階臺地,海拔約700公尺,魯凱族傳統地名為Kabararayan。事實上,神山部落和鄰近的霧臺部落同樣源於舊好茶部落,兩者幾乎同時開墾,之後因人口不斷增加,神山部落有部分家戶遷離,分別形成德文部落和佳暮部落的前身。戰後時期,國民政府將神山巷與中山巷合組為華容社區,後經1982年鄉民代表決議通過更名為神山社區。時至今日,神山部落分為公路上方較古老的Swabaliu和下方較晚形成的Laliulu(一說為Swalingolo)。

辭職坡
通往舊達來部落的辭職坡道路一景
辭職坡資訊

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舊達來部落的辭職坡,坐落隘寮北溪左岸,由於受到溪流阻隔,僅能透過達來吊橋對外聯繫,步行進入部落。辭職坡的命名由來,本來只是通往舊達來部落的捷徑,但因地形坡度的關係,相傳造成許多分派至此的公務人員決定辭職,因而戲稱得名。時至今日,在屏東林區管理處的行政支援下,部落組織於2015年展開辭職坡的修復工作,並且,結合臺灣千里步道協會的志工力量,運用排灣族人的傳統智慧,終於修復完成。

舊達來
從空中俯瞰舊達來部落,下方可見石板疊砌的整齊耕地
舊達來資訊

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達來村的舊達來部落,坐落隘寮北溪左岸,為日治末期集體遷村的部落。自1937年開始,臺灣總督府開始規劃遷村事宜,部落族人採取全體參與的義務勞動,用人工方式將駐在所和教育所等公共用地整平,石板材料同樣互助搬運,當時部落族人從居住的タラタライ到舊達來部落位址,輕裝步行來回約需5小時,最後在族人合力下,於1941年遷村完成。在臺灣總督府的規劃下,部落為棋盤式格局,駐在所和教育所位居高處,方便管理。

禮納里部落
從空中俯瞰禮納里部落,左側為瑪家部落,右側是好茶部落
禮納里部落資訊

位於屏東縣瑪家鄉的禮納里部落,坐落東北朝西南走向的臺地上,原本是隸屬臺糖的瑪家農場,後來興建成現代原住民族社區。由於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臺灣,屏東境內山區有多個部落面臨居住安全堪虞的問題,在國民政府的規劃下,將鄰近於瑪家農場的瑪家村、好茶村和大社村,集體遷至農場安置,並交由世界展望會援建永久屋,總計建造483戶。最後,經過各界共同參與討論,將這個部落命名為禮納里(Rinari),為臺灣第二大重建永久住宅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