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喀羅古道

橫跨新竹縣五峰鄉和尖石鄉的霞喀羅古道,始於1921年闢建,隔年完竣,東、西兩端起點分別為秀巒與清泉,全長約45公里。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鑒於新竹州管轄區域內的蕃地輸送道路僅有霞喀羅隘勇線,因而規劃開鑿橫斷道路,連結大溪郡和竹東郡,同時壓制、監控霞喀羅群泰雅族。時至今日,霞喀羅古道可供步行的路段大致是從養老至石鹿,北段古道位於秀巒-養老產業道路下方,南段則從產業道路停車場到清泉,主要沿著昔日古道路線所拓寬。

  • - / -
  • - - -
  • -
  • - -/-
  • -
霞喀羅古道封面照
霞喀羅古道封面照
霞喀羅古道封面照
瀨戶駐在所的遺址所在
瀨戶駐在所的遺址所在
瀨戶駐在所的遺址所在
松本駐在所地基上的重建民宅
松本駐在所地基上的重建民宅
松本駐在所地基上的重建民宅
シヤカロ-警察官吏駐在所的遺址現況
シヤカロ-警察官吏駐在所的遺址現況
シヤカロ-警察官吏駐在所的遺址現況
小林駐在所內遺留的夯土牆
小林駐在所內遺留的夯土牆
小林駐在所內遺留的夯土牆
調查人員於小林駐在所的大門石階上合影
調查人員於小林駐在所的大門石階上合影
調查人員於小林駐在所的大門石階上合影
庄子駐在所後方高約1公尺的駁坎
庄子駐在所後方高約1公尺的駁坎
庄子駐在所後方高約1公尺的駁坎
庄子駐在所後方駁坎牆腳所殘存的刺鐵絲網
庄子駐在所後方駁坎牆腳所殘存的刺鐵絲網
庄子駐在所後方駁坎牆腳所殘存的刺鐵絲網
調查人員於田村臺駐在所的正門口合影
調查人員於田村臺駐在所的正門口合影
調查人員於田村臺駐在所的正門口合影
木造瓦頂的白石派出所辦公廳
木造瓦頂的白石派出所辦公廳
木造瓦頂的白石派出所辦公廳
白石派出所的宿舍,內有兩間通舖
白石派出所的宿舍,內有兩間通舖
白石派出所的宿舍,內有兩間通舖
白石派出所辦公廳後門設置的警告標誌
白石派出所辦公廳後門設置的警告標誌
白石派出所辦公廳後門設置的警告標誌
白石派出所的辦公廳和宿舍
白石派出所的辦公廳和宿舍
白石派出所的辦公廳和宿舍
武神駐在所地基平臺的現況,留有臨時工寮的竹結構
武神駐在所地基平臺的現況,留有臨時工寮的竹結構
武神駐在所地基平臺的現況,留有臨時工寮的竹結構
調查人員在通往武神駐在所的叉路口休息
調查人員在通往武神駐在所的叉路口休息
調查人員在通往武神駐在所的叉路口休息
馬鞍駐在所的地基,解說牌後方為殘存的夯土牆
馬鞍駐在所的地基,解說牌後方為殘存的夯土牆
馬鞍駐在所的地基,解說牌後方為殘存的夯土牆
養老山西稜鞍部,馬鞍駐在所位於旁邊制高地
養老山西稜鞍部,馬鞍駐在所位於旁邊制高地
養老山西稜鞍部,馬鞍駐在所位於旁邊制高地
馬鞍駐在所屋舍的夯土牆,現已被植物覆蓋
馬鞍駐在所屋舍的夯土牆,現已被植物覆蓋
馬鞍駐在所屋舍的夯土牆,現已被植物覆蓋
タラッカス駐在所(粟園派出所)遺留的夯土牆
タラッカス駐在所(粟園派出所)遺留的夯土牆
タラッカス駐在所(粟園派出所)遺留的夯土牆
タラッカス駐在所(粟園派出所)的地基平臺
タラッカス駐在所(粟園派出所)的地基平臺
タラッカス駐在所(粟園派出所)的地基平臺
霞喀羅古道封面照
霞喀羅古道封面照
霞喀羅古道封面照

古道地圖

沿途景點
清泉一號吊橋
連結清泉派出所與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清泉部落的的清泉一號吊橋
清泉一號吊橋資訊

清泉一號吊橋吊橋位於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清泉部落,海拔約535公尺處,橫跨上坪溪,清泉一號吊橋可連結清泉派出所。吊橋長約157公尺,高25公尺,橋寬1.4公尺,為清泉一帶最高的吊橋,在橋上可俯瞰整個清泉區域,原址為日治時期井上鐵線橋,吊橋兩端仍有當年霞喀羅警備道路的部分路段,日治時期的井上鐵線橋,因年久失修損毀,1996年於原址年重新修建。

石鹿部落
石鹿部落一景
石鹿部落資訊

石鹿部落位於民都有山東方一個小山頭的南向長稜上,早期在這一帶區域盛產烏心石,因此泰雅族人稱此地為Skaru。Skaru是指涉「烏心石」這種喬木,廣泛分部於全臺灣中低海拔闊葉林。大正2年(1913)在本區域設置隘勇監督所,以Skaru之譯音シヤカロ-為監督所名,大正11年(1922)4月1日,設置「シヤカロ-警察官吏駐在所」,戰後將シヤカロ音譯為「石鹿」。
影像為石鹿聚落現況,聚落上方則為日治時期的シヤカロ-警察官吏駐在所,戰後更名為石鹿派出所。

霞喀羅國家步道-石鹿端
霞喀羅國家步道-石鹿端
霞喀羅國家步道-石鹿端資訊

新竹縣五峰鄉的霞喀羅國家步道石鹿端登山口,林務局在此處設有解說牌,「霞喀羅古道」又稱「石鹿古道」,兩端的起點分別為井上(今新竹縣五峰鄉清泉)與控溪(今尖石鄉秀鑾村),大正6年(1917)及大正9年(1920)二次的霞喀羅事件,日本官方鑒於當時舊新竹州管內的蕃地輸送道路僅一條霞喀羅隘勇線,因此大正9年(1920)11月中旬計畫從上坪起至分遣所,新開鑿理蕃道路,以壓制與監視霞喀羅群。
大正11年(1922)3月底,完成「霞喀羅道路」,同年4月沿線陸續新設各駐在所,共19處,完成了新竹州下大溪與竹東兩郡的橫斷道路。大正13年(1924)將道路兩端的控溪、桃山及井上警戒所改為駐在所,完善整條道路的警備。

霞喀羅大山西北稜鞍部
霞喀羅大山西北鞍部,為整段古道的越嶺點,早期日治時期日本人按地形開鑿道路,通道外型似門型
霞喀羅大山西北稜鞍部資訊

霞喀羅大山西北鞍部,為整段古道的越嶺點。日本人鑿開鞍部以利通行,形成一個門狀的通道,當地泰雅族將之命名為Belefun,即「門」之意。
從鞍部向東前行數分鐘,右側稜線為通往霞喀羅大山的登山口。由此攀登霞喀羅大山,往返約需1.5小時。過了登山口之後約20分鐘的步道,左為霞喀羅大山北稜鞍部,因地理位置具戰略意義,因此在霞喀羅大山北稜鞍部設置駐在所。即大正11年(1922)所設置的松下駐在所,為霞喀羅道路沿線最高的駐在所。

白石吊橋
吊橋距下方的薩克亞金溪,約有100多公尺深,吊索與橋板間為鐵絲交織而成的防護網,於橋板兩側左右向外側延伸。
白石吊橋資訊

白石吊橋最初建於大正10年(1921),於1947年二度修建。白石吊橋長約145公尺,寬約90公分,跨越薩克亞金主流,薩克亞金是泰雅語譯音,為白石之意。薩克亞金溪發源於大霸尖山北稜西側,為大漢溪上游的兩大支流之一。近年因遊客數量增多,顧及安全再度整修,於橋旁設有解說牌。

霞喀羅古道養老端
調查人員由霞喀羅古道養老端入口前往粟園的方向
霞喀羅古道養老端資訊

由養老端登山口往粟園出發,在道路的兩側可見本部落原住民的果園,養老端的登山口約1250公尺,經過果園後為平緩上坡,因本區域屬於中海拔地區,林相夾雜著落葉性闊葉樹種,如青楓、臺灣赤楊、楓香等與部分的針葉樹,大約3.5公里,1小時的路程,進入桂竹林,可見路邊有一石砌的圓型木炭窯。

養老駐在所
養老駐在所基地上所建築之鐵皮屋
養老駐在所資訊

日治時期養老駐在所的位置,今日因道路拓寬已改建為工寮,養老部落隸屬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位於秀巒溪左岸、西那吉山北麓,海拔900至1500公尺間的山腹,屬泰雅族基那吉群,養老為泰雅語Yuluw之音譯,是指穀倉下方的檔鼠板。

軍艦岩
位於玉峰溪溪谷間的軍艦岩
軍艦岩資訊

泰崗與白石溪會流後,稱為玉峰溪,過了秀巒就可以看到溪的對岸有一塊巨大岩石,像軍艦揚帆出航,凸出在玉峰溪上,日本時代曾有吊橋,通往對岸的芝生毛台山(シブケ砲台),在1970年代因屬危橋而拆除,秀巒一帶除了秀巒部落下方的秀巒溫泉外,在軍艦岩下方的溪流亦能看到冒泡處,溫泉由石縫湧出,為軍艦岩野溪溫泉的露頭,屬於碳酸泉,水溫約50度左右,透過溪水與溫泉混合調整溫度方適合浸泡,假日常有遊客於軍艦岩附近紮營。

瀨戶駐在所
瀨戶駐在所的遺址所在
瀨戶駐在所資訊

坐落民都有山西南長稜的瀨戶駐在所,位在一個具有三面視野的凸稜上,海拔約1030公尺,地基廣達千坪。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派員在隘勇線前進時,先在此處設置分遣所,後於1922年改設瀨戶警察官吏駐在所,與霞喀羅群泰雅族野馬敢社隔溪相望。戰後初期,國民政府接收使用,先後改稱民生派出所和雲山派出所,最後於1963年改建成磚造平房時,再度改回民生派出所。時至今日,派出所已搬遷至霞喀羅溪對岸,原址拆除,僅存駁坎地基和疊石牆面。

松本駐在所
松本駐在所地基上的重建民宅
松本駐在所資訊

坐落民都有山西南偏西支稜的松本駐在所,位在視野極佳的凸稜上,海拔約1360公尺,與霞喀羅群泰雅族羅卡火社隔溪相望。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實行五年理蕃計畫,高壓治理措施引起泰雅族人不滿,於1917年發生霞喀羅事件,但是,由於此處具有重要戰略位置,臺灣總督府立即於隔年設置分遣所,接著在1922年設立松本警察官吏駐在所,不過在霞喀羅群四社避居北坑溪流域後,駐在所便撤廢。時至今日,駐在所已重建為民宅,僅存百坪地基遺跡。

 

シヤカロ-警察官吏駐在所
シヤカロ-警察官吏駐在所的遺址現況
シヤカロ-警察官吏駐在所資訊

シヤカロ-警察官吏駐在所坐落於民都有山東側山頭的南向長稜上,海拔約1510公尺,在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開闢霞喀羅古道之前,是官方勢力最深入此一山區的駐在所。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先是設置シヤカロ-隘勇監督所,接著在1922年設立シヤカロ-警察官吏駐在所,配置有20餘名警備人員,到了戰後時期,國民政府則改稱為石鹿派出所。至今,駐在所遺址仍有上、下兩處,上方巡查部長宿舍還留有夯土牆,住所辦公室則屋頂塌陷不堪使用。

小林駐在所
小林駐在所內遺留的夯土牆
小林駐在所資訊

位於シヤカロ-警察官吏駐在所東側第一條長稜上的小林駐在所,始於1922年設立,是以首任主管的日本姓氏為名,但時隔8年後駐在所即被撤廢。為了因應地形變化,小林駐在所的地基主要呈現L型,前、後方皆建有石砌駁坎,且至今仍保留完整。

庄子駐在所
庄子駐在所後方高約1公尺的駁坎
庄子駐在所資訊

位於當今霞喀羅國家步道入口停車場上方的庄子駐在所,海拔約1780公尺,當日治時期動工開闢的霞喀羅警備道路完成後,臺灣總督府認為此處具有重要戰略位置,因而在1922年設立駐在所,地基約百餘坪,但時隔2年,考量這個區域歸於平靜便將之撤廢。時至今日,由於產業道路的拓寬與停車場迴車道的挖掘,致使庄子駐在所的前庭崩毀,但仍可見夯土牆、砲臺地基和石砌駁坎等遺跡。

田村臺駐在所
調查人員於田村臺駐在所的正門口合影
田村臺駐在所資訊

位於新竹縣五峰鄉高橋山和1998峰山腰的田村臺駐在所,始於1922年設立,是以首任主管田村勇一警部的姓氏取名,泰雅族傳統地名為Tarofun。日治初期,先後發生兩次霞喀羅事件後,臺灣總督府便將此地命名為木喀拉卡高地,而在1925年開鑿的鹿場連嶺道路,就是以田村臺作為起點。時至今日,田村臺駐在所坐落柳杉造林地,因為造林工作破壞了部分遺址,但仍可見大門坡道、疊石地基和砲臺遺址。

サカヤチン警察官吏駐在所(白石派出所)
木造瓦頂的白石派出所辦公廳
サカヤチン警察官吏駐在所(白石派出所)資訊

坐落佐藤山北側沿稜2328峰往東北延伸稜尾上的サカヤチン警察官吏駐在所,始於1922年設立,海拔約1630公尺,為日治時期霞喀羅古道最重要的據點,配置有30名警備人員。戰後時期,國民政府更名改稱為白石派出所,並於1969年重新改建辦公宿舍。事實上,サカヤチン警察官吏駐在所(白石派出所)的辦公廳後門是通往佐藤山的道路入口,屬於鹿場連嶺道路系統檜山上線的起點,但當今幾乎無人使用,因此,林務局設有警告標誌,避免登山客誤入。

武神駐在所
武神駐在所地基平臺的現況,留有臨時工寮的竹結構
武神駐在所資訊

坐落布奴加里山西北稜的武神駐在所,海拔約1430公尺,始於1922年設立,當時是日治時期霞喀羅警備道路甫完工的警力高峰期,但時隔5年後,在檢討警力配置時被裁撤。過去,武神駐在所隔著薩克亞金溪與對岸的見返駐在所相望,時至今日,駐在所仍然保有完整的邊坡石砌下駁坎,而林務局也在此設置霞喀羅國家步道解說牌,介紹武神駐在所沿革與當時的空間配置。

馬鞍駐在所
馬鞍駐在所的地基,解說牌後方為殘存的夯土牆
馬鞍駐在所資訊

坐落養老山西稜小鞍部上的馬鞍駐在所,始於1922年設立,海拔約1460公尺,整座地基則有400餘坪。據傳最早進抵此處開墾的泰雅族人名叫Bawan,而這塊泰雅族的傳統領域便以其命名為Bawan,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就音譯為馬鞍。戰後初期,國民政府接收使用轉為馬鞍派出所,最後在1959年廢棄。時至今日,馬鞍駐在所仍可見夯土屋舍和夯土牆面的遺跡。

タラッカス駐在所(粟園派出所)
タラッカス駐在所(粟園派出所)遺留的夯土牆
タラッカス駐在所(粟園派出所)資訊

坐落養老山西稜北方小支稜的タラッカス駐在所(粟園派出所),始於1920年設立,海拔約1415公尺,整座地基有400餘坪,當時霞喀羅警備道路尙未開闢。事實上,原本位在此處的部落名為Trakis,是小米的意思,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就援用命名,取其發音稱為タラッカス。戰後初期,國民政府接收使用改稱粟園派出所,最後在1959年廢棄。時至今日,タラッカス駐在所置身桂竹造林,對於地基破壞甚大,但仍可見夯土屋基、屋舍和圍牆等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