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本鹿越嶺古道

橫跨高雄市六龜區和臺東縣延平鄉的內本鹿古道,始於1924年闢建,西起六龜、東抵桃源,全長約126公里,過去最早進入內本鹿的路線大多是從西部出發,但臺灣總督府鑒於路途遙遠且出入困難,乃開鑿道路。目前內本鹿古道從六龜到藤枝的路段現已闢為藤枝林道,而東部部分路段有產業道路可抵達,不過整體古道仍斷斷續續,不乏崩塌和斷崖,無法通行。

  • - / -
  • - - -
  • -
  • - -/-
  • -
內本鹿越嶺古道封面照
內本鹿越嶺古道封面照
內本鹿越嶺古道封面照
從清水通往內本鹿的山壁古道
從清水通往內本鹿的山壁古道
從清水通往內本鹿的山壁古道
從空中俯瞰過去清水駐在所的位址
從空中俯瞰過去清水駐在所的位址
從空中俯瞰過去清水駐在所的位址
調查人員於清水駐在所過後的舊吊橋橋墩合影留念
調查人員於清水駐在所過後的舊吊橋橋墩合影留念
調查人員於清水駐在所過後的舊吊橋橋墩合影留念
部落族人仍常使用的山壁古道
部落族人仍常使用的山壁古道
部落族人仍常使用的山壁古道
部落族人仍常使用的山壁古道
部落族人仍常使用的山壁古道
部落族人仍常使用的山壁古道
調查人員於Halipusung社合影留念
調查人員於Halipusung社合影留念
調查人員於Halipusung社合影留念
調查人員於Halipusung社合影留念
調查人員於Halipusung社合影留念
調查人員於Halipusung社合影留念
調查人員於楓駐在所門前玄關合影留念
調查人員於楓駐在所門前玄關合影留念
調查人員於楓駐在所門前玄關合影留念
楓駐在所僅存石板推疊的地基
楓駐在所僅存石板推疊的地基
楓駐在所僅存石板推疊的地基
松山駐在所後方的古道路段
松山駐在所後方的古道路段
松山駐在所後方的古道路段
中野部落的警察派出所即為日治時期駐在所遺址
中野部落的警察派出所即為日治時期駐在所遺址
中野部落的警察派出所即為日治時期駐在所遺址
調查人員所立之處即為楓駐在所旁的碉堡遺址
調查人員所立之處即為楓駐在所旁的碉堡遺址
調查人員所立之處即為楓駐在所旁的碉堡遺址
位在楓駐在所下方的參拜臺
位在楓駐在所下方的參拜臺
位在楓駐在所下方的參拜臺
中野部落的街景
中野部落的街景
中野部落的街景
調查人員於參拜道合影留念
調查人員於參拜道合影留念
調查人員於參拜道合影留念
日治時期修築的明野橋為吊橋形式,右側為戰後興建的武陵橋
日治時期修築的明野橋為吊橋形式,右側為戰後興建的武陵橋
日治時期修築的明野橋為吊橋形式,右側為戰後興建的武陵橋
調查人員於松山駐在所合影留念
調查人員於松山駐在所合影留念
調查人員於松山駐在所合影留念
楓駐在所的遺址
楓駐在所的遺址
楓駐在所的遺址
楓駐在所的地基駁坎
楓駐在所的地基駁坎
楓駐在所的地基駁坎
開鑿於龍門峽谷岩壁上方的古道
開鑿於龍門峽谷岩壁上方的古道
開鑿於龍門峽谷岩壁上方的古道
清水駐在所旁的大片疊石駁坎
清水駐在所旁的大片疊石駁坎
清水駐在所旁的大片疊石駁坎
在清水至松山的古道上,通往對面的吊橋橋墩遺跡
在清水至松山的古道上,通往對面的吊橋橋墩遺跡
在清水至松山的古道上,通往對面的吊橋橋墩遺跡
位在楓駐在所下方的參拜臺
位在楓駐在所下方的參拜臺
位在楓駐在所下方的參拜臺
通往松山駐在所的尾稜
通往松山駐在所的尾稜
通往松山駐在所的尾稜
臺東蘇鐵自然保留區的立牌
臺東蘇鐵自然保留區的立牌
臺東蘇鐵自然保留區的立牌
清水駐在所下方的古道路段,可見兩層駁坎
清水駐在所下方的古道路段,可見兩層駁坎
清水駐在所下方的古道路段,可見兩層駁坎
清水駐在所現為臺東蘇鐵自然保留區的護管所
清水駐在所現為臺東蘇鐵自然保留區的護管所
清水駐在所現為臺東蘇鐵自然保留區的護管所
清水駐在所現為臺東蘇鐵自然保留區的護管所
清水駐在所現為臺東蘇鐵自然保留區的護管所
清水駐在所現為臺東蘇鐵自然保留區的護管所

古道地圖

沿途景點
鹿鳴橋
鹿鳴橋
鹿鳴橋資訊

橫亙鹿野溪,由桃源村通往下中里的鹿鳴橋,位於舊臺九線公路上。1960年由日本建築師設計,由鋼索、鋼骨等建構的鋼索吊橋,橋面為柏油路面,僅能通行小型車輛。下中里位於鹿野溪右岸,布農語稱 tashipalu,為「對岸」之意,概指北絲鬮溪對岸。日治時期稱下中里,原指今部落之東南,係相對於上游的上中里而言,大正14年(1925)起與瓦崗(wakagan,舊紅葉)同屬溫泉駐在所管轄。除部份原居當地者外,昭和6年(1931)起日人針對內本鹿社進行集團移住,此地亦成為移住地之一。戰後簡稱為下里。
 

壽駐在所的舊部落
影像為壽駐在所舊部落殘留的舊鐵鍋,因長年曝曬於戶外,經風吹日晒,已氧化成碎片。
壽駐在所的舊部落資訊

日治時期官方進入壽一帶的時間為大正15年(1926)1月31日,臺東廳告示第十號發布里壟支廳轄區新增警察官吏駐在所,於內本鹿至高雄州界之間,設置橘、壽、常盤、朝日、出雲等警察官吏駐在所,分別隸屬於里壟支廳第三監視區第三、四分擔區。其中壽駐在所屬於巡查部長的第三分擔區,壽駐在所管轄內本鹿小社カブラタン、マリブラン、ピスパタン。至此,日方已大致沿北絲鬮溪建立起一道警戒線,東西橫貫當時中央山脈的內本鹿區域。
 

內本鹿越嶺古道東段
部落族人仍常使用的山壁古道
內本鹿越嶺古道東段資訊

橫跨高雄市六龜區和臺東縣延平鄉的內本鹿越嶺古道,始於1924年闢建,西起六龜、東抵桃源,全長約126公里,過去最早進入內本鹿的路線大多是從西部出發,但臺灣總督府鑒於路途遙遠且出入困難,乃開鑿道路。目前內本鹿古道從六龜到藤枝的路段現已闢為藤枝林道,而東部部分路段有產業道路可抵達,不過整體古道仍斷斷續續,不乏崩塌和斷崖,無法通行。

Halipusung社
調查人員於Halipusung社合影留念
Halipusung社資訊

位於臺東縣延平鄉的Halipusung社,於日治末期發生內本鹿事件,起因於原本住在Halipusung社的Haisul家族,自1940年移居都巒山西側後,部落族人因水土不服怨聲載道,於隔年舉家遷回原居地,並且,夜襲清水駐在所,菅原巡查及其家眷、三名阿美族警手遭到殺害,隔日清晨接續攻擊楓駐在所和嘉嘉代駐在所。事件之後,臺灣總督府歷經將近一個月的搜查,發現藏匿在卑南主山中臨時小屋的Hasul家族,經過勸誘後向朝日駐在所提出謝罪。

松山駐在所
松山駐在所後方的古道路段
松山駐在所資訊

位於臺東縣延平鄉的松山駐在所,是日治中期臺灣總督府為了要提升監控內本鹿一帶布農族人的效率,增編警手員額,於1924年設置的。事實上,臺灣總督府在北絲蘭溪左岸先後設置了溫泉、清水、松山、楓、嘉嘉代、桃林等駐在所,而松山駐在所於1930年撤廢,並且,將清水駐在所的管轄範圍調整為溫泉駐在所和楓駐在所的中間區域。

參拜臺
位在楓駐在所下方的參拜臺
參拜臺資訊

位於臺東縣延平鄉的參拜臺,坐落鹿野溪的河階臺地,在楓駐在所的下方,基座建成時間不詳。事實上,楓駐在所是日治中期臺灣總督府為了要提升監控內本鹿一帶布農族人的效率,增編警手員額,於1924年設置的,並且,在北絲蘭溪左岸先後設置了溫泉、清水、松山、楓、嘉嘉代、桃林等駐在所,而松山駐在所於1930年撤廢,並且,將清水駐在所的管轄範圍調整為溫泉駐在所和楓駐在所的中間區域。

清水駐在所
從空中俯瞰過去清水駐在所的位址
清水駐在所資訊

橫跨高雄市六龜區和臺東縣延平鄉的內本鹿越嶺古道,始於1924年闢建,西起六龜、東抵桃源,全長約126公里,過去最早進入內本鹿的路線大多是從西部出發,但臺灣總督府鑒於路途遙遠且出入困難,乃開鑿道路。事實上,清水駐在所是日治中期臺灣總督府為了要提升監控內本鹿一帶布農族人的效率,增編警手員額所設置的,在北絲蘭溪左岸先後設置了溫泉、清水、松山、楓、嘉嘉代、桃林等駐在所。

楓駐在所
楓駐在所的地基駁坎
楓駐在所資訊

位於臺東縣延平鄉的楓駐在所,坐落鹿野溪的河階臺地,是日治中期臺灣總督府為了要提升監控內本鹿一帶布農族人的效率,增編警手員額,於1924年設置的,並且,還在北絲蘭溪左岸先後設置了溫泉、清水、松山、楓、嘉嘉代、桃林等駐在所。其中,松山駐在所於1930年撤廢,臺灣總督府將清水駐在所的管轄範圍調整為溫泉駐在所和楓駐在所的中間區域。

龍門峽
開鑿於龍門峽谷岩壁上方的古道
龍門峽資訊

橫跨高雄市六龜區和臺東縣延平鄉的內本鹿越嶺古道,始於1924年闢建,西起六龜、東抵桃源,全長約126公里,過去最早進入內本鹿的路線大多是從西部出發,但臺灣總督府鑒於路途遙遠且出入困難,乃開鑿道路。然而,時至今日,開鑿於龍門峽谷岩壁上方的古道路段,上下皆為陡峭山壁,前後兩端的道路都已崩毀,難以抵達。

吊橋遺跡
在清水至松山的古道上,通往對面的吊橋橋墩遺跡
吊橋遺跡資訊

位於臺東縣延平鄉的吊橋遺跡,坐落從清水至松山的內本鹿越嶺古道上,主要為通往對岸部落的吊橋,但現今吊橋鐵線已經毀損,僅存橋墩遺跡,部落耆老認為是1941年發生內本鹿事件時,被Haisul家族破壞的。事實上,內本鹿事件起因於原本住在Halipusung社的Haisul家族,自1940年移居都巒山後,部落族人因水土不服怨聲載道,於隔年舉家遷回原居地,並且,夜襲清水駐在所,菅原巡查及其家眷、三名阿美族警手遭到殺害,隔日清晨繼續攻擊楓駐在所和嘉嘉代駐在所。

中野部落
中野部落的街景
中野部落資訊

位於臺東縣延平鄉的中野部落,坐落都巒山西側,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於1938年強制內本鹿社的布農族人集團移住後所形成的部落。當時,都巒山西側山腳被規劃為原住民族集團移住的重要地區,在1941年內本鹿社完成集團移住的北、中、南三個部落,分別稱之為上野、中野、下野,而臺灣總督府也於現今巒山村一帶,增設上野、中野、下野等警察駐在所,其後,中野部落為求美化而改稱鸞山社區。

碉堡遺址
調查人員所立之處即為楓駐在所旁的碉堡遺址
碉堡遺址資訊

位於臺東縣延平鄉的碉堡遺址,坐落楓駐在所的旁側,為直徑4公尺的圓形堡壘,作為防禦敵人之用,但現今僅存地基遺跡。事實上,楓駐在所是日治中期臺灣總督府為了要提升監控內本鹿一帶布農族人的效率,增編警手員額,於1924年設置的,並且,還在北絲蘭溪左岸先後設置了溫泉、清水、松山、楓、嘉嘉代、桃林等駐在所。其中,松山駐在所於1930年撤廢,臺灣總督府將清水駐在所的管轄範圍調整為溫泉駐在所和楓駐在所的中間區域。

明野橋和武陵橋
日治時期修築的明野橋為吊橋形式,右側為戰後興建的武陵橋
明野橋和武陵橋資訊

位於臺東縣延平鄉的明野橋和武陵橋,坐落鹿寮溪沖積扇上,布農族傳統地名為Bokurau,取其平原之意,而明野橋是日治時期修築的吊橋,建成時間不詳,武陵橋則是戰後興建的橋樑,連結武陵村和新豐社區的要道。由於武陵一帶先天條件符合臺灣總督府對於移住地的要求,投入了大量經費從事移住設施的建設,成為里壠支廳最成功的集團移住地區,1938年也容納來自內本鹿社移住計畫中的カラがラン社和マスララ社。

臺東蘇鐵自然保留區
臺東蘇鐵自然保留區的立牌
臺東蘇鐵自然保留區資訊

臺東蘇鐵早期因分類鑑定問題被誤判為臺灣蘇鐵,為古老的活化石,但珍貴的野生蘇鐵常遭人濫伐、盜採,導致數量急遽下降,而位在臺東縣延平鄉紅葉村附近的野生臺東蘇鐵,是分布面積最廣、數量最多且生長情況良好的區域。為了防止臺東蘇鐵被盜採,維持現有族群,林務局於1980年將鹿野溪兩岸地區,東西狹長7公里、面積290.46公頃,設為蘇鐵保護區,到了1986年農委會依文資法公告為臺東蘇鐵自然保留區,將臺東蘇鐵視為稀有植物,給予嚴格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