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板山三星古道

橫越桃園市復興區和宜蘭縣三星鄉的角板山三星古道,始於1911年闢建,西起角板山、東至三星,全長約125公里,為日治時期最早開鑿的理蕃道路。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開始調查東西交通路線,其後,運用理蕃計畫編列的經費修築通往宜蘭的橫斷古道,主要行經泰雅族的傳統領域。時至今日,角板山三星古道的多數路段,皆已被北部橫貫公路所取代,僅存明池到英士村的路段,但長年未有人使用,路徑已不甚明顯,並且,多處崩塌不易通行。

  • - / -
  • - - -
  • -
  • - -/-
  • -
角板山三星古道封面照
角板山三星古道封面照
角板山三星古道封面照

古道地圖

沿途景點
角板山神社參拜道
角板山神社參拜道
角板山神社參拜道資訊

遠處的斜坡在日治時期為角板山神社參拜道,斜坡左側的建築物為桃園市復興區圖書館,斜坡右側是復興區歷史文化館。角板山神社於新竹州大溪郡番地角板山社興建,昭和13年(1938)8月15日鎮座,祭神為豐受大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例祭日為每年的11月15日。原址位於桃園市復興區澤仁里中正路與仁愛路交叉口附近。戰後神社的建築物已被拆除,只剩石燈籠部分的構件「竿」(石燈籠燈幢下部的長柱子),如今已被用來作為階梯旁的裝飾,上面還可以看到捐獻者的名字。

角板山神社石燈籠竿
桃園市復興區圖書館後方階梯,此階梯並非角板山神社遺跡,但兩側的裝飾石柱是神社遺留的石燈籠構件「竿」(石燈籠燈幢下部的長柱子),上面刻有捐獻者名字。
角板山神社石燈籠竿資訊

日治時期,角板山神社於新竹州大溪郡番地角板山社興建,昭和13年(1938)8月15日鎮座,祭神為豐受大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例祭日為每年的11月15日。 原址位於桃園市復興區澤仁里中正路與仁愛路交叉口附近,復興區圖書館和歷史文化館一帶。戰後神社的建築物已被拆除,目前可見的遺跡只剩下成為巷道的參拜道和四個石燈籠竿。

介壽國小(角板山蕃童教育所)
介壽國小校門,校址位於桃園市復興區澤仁里中正路33號。
介壽國小(角板山蕃童教育所)資訊

明治42年(1909)8月,角板山甲種蕃童教育所成立,為今介壽國小的前身。1946年9月合併原國語(日語)講習所於現址成立新竹縣角板鄉角板國民學校。1949年10月改稱桃園縣角板鄉角板國民學校,1954年角板鄉改稱復興鄉,校名亦改稱桃園縣復興鄉介壽國民學校,1957年配合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改稱桃園縣復興鄉介壽國民小學。介壽國小屬偏遠地區小學,校園設計以泰雅文化為主軸,因環境特殊,特別重視融合多元族群,落實多元文化觀。

角板山樟腦收納所
角板山樟腦收納所之部分建築。
角板山樟腦收納所資訊

位於角板山行館旁的角板山樟腦收納所,建於昭和14年(1939)。 在清末日治時期,台灣的樟腦產量最高曾佔世界七成之多,因此有「樟腦王國」之稱,而角板山則是北台灣伐樟製腦的集散中心,日人更建立輕便台車,以順利將樟腦運至大嵙崁(今大溪),再藉由大漢溪運至台北、出口至世界各地。明治34年(1901),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成立,將樟腦相關事務納入。大正8年(1919),為加強控制和減低成本,以官辦民營的生產方式,成立「台灣製腦株式會社」。昭和9年(1934)臺灣總督府解散製腦株式會社,將原料與成品的製造改由専賣局統轄。1945年國民政府遷台 後,樟腦生產仍維持專賣制度,1967年台灣省樟腦煉製廠裁撤,取消樟腦公賣制度。

下宇內
下宇內
下宇內資訊

下宇內(Rahu’)又稱小烏來,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義盛里。早期泰雅語為rahu-ulay意指下半內,當時因為文旦樹而得名,ulay溪中有溫泉,後被破壞。上方為上半內gramay,但今天皆稱ulay。光復初期復興區地名皆以閩南語譯成,為識別台北烏來,稱為小烏來,或譯為宇內,因為於相對下游處故稱下宇內。泰雅語ulay乃為瀑布之意,亦有人誤解為溫泉之意。聚落內有創立於1950年的義盛國小。 日據時期有日本人來此管理,下宇內部落是由原居住在上宇內的居民所遷徙下來。

義興
從北橫公路眺望大漢溪對岸的義興,部落下方為大漢溪,溪谷右端為義興壩。
義興資訊

義興(Gihin)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義盛里,小烏來南方約三公里處,大漢溪中游右岸的台地或斜地,海拔約400公尺。與高坡隔大漢溪相對,由北橫公路有吊橋可達。亦作宜亨,泰雅語原義為陽光,據說往昔雪霧鬧社人到此,見陽光普照,認定居此必子孫興旺,乃遷此定居,並將此地取名Gihin。亦有謂 Gihin意為山坡地、草名、水蛭,但均不可考。今闢有義興一圳、義興二圳,故稻田頗多,而山坡地產竹木與香菇。大漢溪上義興攔砂壩完成後,利用期水力在此建設義興電廠。

內奎輝
空拍內奎輝
內奎輝資訊

內奎輝(Qehuy)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高義里,座落在奎輝山東延山稜之南坡,高有千餘公尺,南望榮華溪谷,東距北橫公路約3公里,是一個僅有十餘戶人家的小部落。 內奎輝部落泰雅語稱為Qehuy,為獸角之意, 亦稱為Bnay,此乃舊部落的名稱,泰雅語為橘桔之意 。今大部分居民都已北遷至復興區奎輝里,僅殘留數戶為一小部落,故名內奎輝,族人稱為樂樂。北橫公路完成後,內奎輝因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因此部分人遷到北橫沿線的大灣、卡義蘭等,目前有十餘戶仍居住現址。

比亞外
空拍比亞外部落。
比亞外資訊

比亞外(Piyaway)位於桃園市復興區高義里,卡義蘭東南,寶里苦山東麓,海拔500多公尺處。居民是乾隆7年(1742)從武道能敢遷移而來。Piyaway原意指一種豆名,地名起源於早期當地盛產此豆。另一說原為頭目之名,因在日治時期反抗日警暴行而罹難,社民即以其殉身處稱比亞外,但實際上清代已有此社名,此說有待商榷。清代作批爺外、白阿歪或白鴨尾。北橫公路完成後,當地之平地人漸多 ,長老教會之宋正喜牧師認為「比亞外」之名不雅,於1976年向政府機關申請改地名為里安,故亦稱里安。

巴陵大橋
巴陵大橋
巴陵大橋資訊

橫跨於大漢溪上的巴陵大橋,完工於2005年,是巴陵地區的重要地標。大正3年(1914),日人在此興建巴壟鐵線橋,1960年代興建北橫公路時,拆除鐵線橋改建為巴陵橋,由於北橫公路是通往角板山、拉拉山、棲蘭、明池等重要觀光遊憩區的要道,每逢假日交通量激增,原巴陵橋寬度僅4.6公尺,路幅不足,容易塞車,因此交通部公路總局於巴陵橋下游興建新巴陵大橋,以解決交通壅塞問題,新巴陵大橋於2005年開通啟用之後,舊巴陵橋便功成身退,停止車輛通行,改為行人專用的景觀橋。

巴陵橋
巴陵橋
巴陵橋資訊

巴陵橋位於北橫公路47公里處。北橫公路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角板山三星道路,大正3年(1914)10月日本人在此興建「巴壟鐵線橋」。1960年代興建北橫時,拆除鐵線橋改建為巴陵橋, 由於北橫公路是通往角板山、拉拉山、棲蘭、明池等重要觀光遊憩區的要道,每逢假日交通量激增,原巴陵橋寬度僅4.6公尺,路幅不足容易造成塞車,因此交通部公路總局於巴陵橋下游興建新巴陵大橋,藉以解決交通壅塞問題,新巴陵大橋於2005年7月30日舉行通車典禮。原來的舊巴陵橋改為行人專用的景觀橋,巴陵橋兩端的巴陵一號隧道和二號隧道也規劃為泰雅人文展示廳。

巴壟鐵線橋南端
巴壟鐵線橋南端
巴壟鐵線橋南端資訊

日治時期角板山三星道路的巴壟鐵線橋,位於今北橫公路47公里處,巴陵景觀橋旁。 北橫公路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角板山三星道路,大正3年(1914)10月日本人在此興建「巴壟鐵線橋」,1960年代興建北橫時,拆除鐵線橋改建為巴陵橋。巴壟鐵線橋雖然已不復存在,但桃園市政府於巴壟鐵線橋南端復刻了吊橋頭的一小段,讓遊客可以站在吊橋頭的位置,親身感受當時鐵線橋的風貌。

巴壟鐵線橋模擬圖
巴壟鐵線橋模擬圖
巴壟鐵線橋模擬圖資訊

巴壟鐵線橋模擬圖,位於巴壟鐵線橋南端吊橋頭,可以從北橫公路47公里處的巴陵景觀橋旁進入。 北橫公路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角板山三星道路,大正3年(1914)10月日本人在此興建「巴壟鐵線橋」,1960年代興建北橫時,拆除鐵線橋改建為巴陵橋。巴壟鐵線橋雖然已不復存在,但桃園市政府於巴壟鐵線橋南端復刻了吊橋頭的一小段,並設置了巴壟鐵線橋的模擬圖形,站在吊橋頭的位置,往對岸望過去,正好與透明的模擬圖相重疊,彷彿看見當時鐵線橋的風貌。

巴陵二號隧道
巴陵二號隧道入口
巴陵二號隧道資訊

進入隧道後右方有日治時期遺留的巴壟隧道,可通往巴壟鐵線橋遺跡。巴陵二號隧道連接著巴陵橋,大正3年(1914)10月日本人在此興建「巴壟鐵線橋」,1960年代興建北橫時,拆除鐵線橋改建為巴陵橋。後來北橫交通量增加,巴陵橋路幅不足,容易塞車,為了解決交通壅塞問題,於2005年興建巴陵大橋,舊巴陵橋改為行人專用的景觀橋,連接巴陵橋兩端的巴陵一號隧道、二號隧道則規劃為泰雅人文展示廳,展示泰雅原民繪畫創作、傳統服飾及農特產品。

巴壟隧道內部
巴壟隧道內部
巴壟隧道內部資訊

巴陵橋南端的巴陵二號隧道內,有一段日治時期遺留的巴壟隧道,可通往巴壟鐵線橋的遺跡。巴壟隧道高約3公尺,寬約2公尺,長約30公尺,全由手工鑿穿,北橫公路興建後,遭巴陵二號隧道攔腰切穿。此處是從巴陵二號隧道內看巴壟隧道內部,隧道內光線昏暗,但仍可看出周圍的清晰鑿痕,地上都是碎石,遠處的欄杆是隧道出口,連接著日治時期的巴壟鐵線橋。桃園市政府於巴壟鐵線橋南端復刻了吊橋頭的一小段,讓遊客可以感受當時鐵線橋的風貌。舊隧道內由於光線不足,且有落石之虞,為了安全起見,因此兩端均以欄杆圍起,遊客只能從兩端窺探隧道內部景象。

爺亨
空拍爺亨
爺亨資訊

爺亨(Ehen)位於桃園市復興區三光里。亦稱為宜亨、耶很、埃洪等,泰雅語Ehen 為中午才能見到陽光之意。因為地處馬里闊灣溪的一個支谷中,背後有玉峰山脈(又稱馬里闊灣山脈),森林高茂,雨霧又多,故取此名。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指爺亨乃溪邊台地之意。居民多由武道能敢至蘇樂一帶遷來。村落位於大漢溪支流馬里闊灣溪下游左岸的半圓形河階上,海拔在640~740公尺之間,居民利用山泉水灌溉,闢成復興區內最整齊的梯田景觀,因此爺亨曾有「後山穀倉」之稱。

雪霧鬧
空拍雪霧鬧
雪霧鬧資訊

雪霧鬧(Sibunao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高義里東北部,坐落於大漢溪與雪霧鬧溪匯流口之南岸,海拔500至600公尺之間,面對榮華。山壁陡直呈古銅色,為著名的榮華絕壁。譯音有作浠布落、色霧鬧、希布喬、石撫老等。泰雅語原意為樹上有果實,bunao意即樹果,Si為有之意。因此地往昔有猴子所喜歡的一種果實,因以命名。又一說Sibunao是指落花生。居民原居武道能敢,乾隆7年(1742)遷來。日治末期,約有二十餘戶由嗚明・畢泰(Umin-Pitai)率領遷至上烏來。光復後,有八戶由塔利・哈泳(Tali-Hayan)率領從哈嘎灣遷來。

角板山
從空中俯瞰角板山聚落
角板山資訊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的角板山,坐落大漢溪右岸的南向傾斜地,在角板山的南側山腹,隔著大漢溪與拉號部落相望,海拔約480至600 公尺之間,泰雅族傳統地名為Ketesiya,由於這裡缺乏平坦土地,取其土地貧瘠之意,又稱比雅山。過去角板山一帶的泰雅族部落有4個獵團,主要在現今復興區公所以北的山坡地,時至今日,角板山為復興區的行政、教育和經濟中心,大多數的漢人皆居住於此,保留有日治時期的神社、 樟腦所、宿舍群、佐久間紀念碑等歷史遺跡。

角板山貴賓館(薰風閣)
救國團復興青年活動中心的前身即為角板山貴賓館
角板山貴賓館(薰風閣)資訊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的救國團復興青年活動中心,坐落角板山公園內,原為日治時期建造的角板山貴賓館和侍衛休息所的薰風閣,主要用來招待1923年訪臺的日本裕仁太子。當時,時任臺灣總督的佐久間左馬太選用插天山的高級檜木,於現今角板山公園南側建造貴賓館,而旁側也建有侍衛休息所,名為薰風閣,但裕仁太子並未到此居宿,轉為招待貴賓之用。但是,1992年貴賓館遭受大火焚毀,隔年原址改建為復興青年活動中心,僅存薰風閣仍維持日式風格。

佐久間總督追懷紀念碑
角板山公園內的復興亭,原為佐久間總督追懷紀念碑的所在位置
佐久間總督追懷紀念碑資訊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的佐久間總督追懷紀念碑,坐落角板山公園內,現今的復興亭即為原本紀念碑的所在位置。由於擔任臺灣總督長達9年的佐久間左馬太,以強硬軍事手段討伐原住民族,加上角板山是日治時期理蕃事業的開始之地,於是設立石碑以歌頌功績,因此,佐久間總督追懷紀念碑落成於1930年,材質為花崗岩,有著圓形底座、渦卷式階梯與石砌矮牆。直到戰後時期,國民政府拆除紀念碑本體,改建為復興亭,現今復興亭旁還留有紀念碑的構件。

溪口臺部落
從空中俯瞰溪口臺
溪口臺部落資訊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的溪口臺,坐落大漢溪出口的河階臺地,在角板山對面,海拔400至500公尺,分上下兩臺階,泰雅族傳統地名為Rahaw或Takan,意指延伸的臺階。據傳溪口臺的地名由來有二,一是地處大漢溪出口的河階臺地,因而得名;二是蔣中正遊覽此地時,從角板山遠眺溪口臺,驚嘆溪口啊溪口,宛如故鄉奉化縣溪口鎮,得名溪口。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曾經在溪口臺對面設置砲台,其後,將泰雅族部落集體遷村於此,現今溪口臺水田都是此時墾拓的。

霞雲坪部落
從空中俯瞰霞雲坪部落
霞雲坪部落資訊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的霞雲坪部落,坐落大漢溪北岸的河階地,海拔280公尺,泰雅族傳統地名為Habun,為射的意思,因溪流在此奔馳而下匯入大漢溪,如射箭之快速,但另有一說是Habun為河流交匯處之意。日治初期,由於霞雲坪部落三面環溪、一面背山,形勢險要利於防守,而選擇在此防守抗日,其後,臺灣總督府以霞雲坪臺地作為集團移住政策的地點,泰雅族人開始在這裡耕田種稻,1931年霧社事件發生後,更強迫卡優哈本社率眾遷來此地,又稱哈本社。

高坡部落
從空中俯瞰高坡部落
高坡部落資訊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的高坡部落,坐落高坡溪和大漢溪匯流的北岸山坡臺地,與義興部落隔溪相對,海拔450公尺,泰雅族傳統地名為Kaubo,為漁具筌仔的意思,因早年部落族人使用漁筌捕撈,因而得名,高坡又稱高婆、殼烏僕。日治中期,原居於新竹縣尖石鄉的拉號部落族人遷移至此定居,因高坡圳灌溉,得以開墾田地種植稻米。時至今日,高坡國小因人口外流之故,於2013年與羅浮國小併校,原本校舍改為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本部,作為共同學習的場所。

巴壟紀念柱
巴壟紀念柱的正面刻有バロン橋
巴壟紀念柱資訊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的巴壟紀念柱,坐落巴陵橋北側,在巴陵1號隧道口外的樹叢中,因1914年巴壟鐵線橋落成,臺灣總督府土木局建造了紀念柱來記念橋樑完工。巴壟鐵線橋全長90公尺,於1960年代興建北部橫貫公路時,拆除鐵線橋改建為巴陵橋,後因交通運輸增加,原本的巴陵橋路幅不足容易塞車,因而在巴陵橋旁另建巴陵大橋,於2005年完工通車,而原本的巴陵橋則改為景觀橋,僅供行人通行,橋樑的兩端巴陵一、二號隧道規劃為泰雅人文展示廳。

塔曼溪駐在所
樹林後方斜坡上的疊石遺跡,即為塔曼溪駐在所
塔曼溪駐在所資訊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的塔曼溪駐在所,坐落大漢橋南側停車場的對面山壁,由於1963年北部橫貫公路開始興建,路線規劃大部分與角板山三星古道重疊,以致日治時期修築的鐵線橋紛紛遭到拆除、改建,而原本地處塔曼溪駐在所旁的塔曼溪吊橋也改建為大漢橋,可以俯瞰塔曼溪狹谷,也能遠眺巴陵地區。時至今日,在停車場對面山壁的樹林中,仍可見到塔曼溪駐在所的疊石遺跡。

四稜駐在所
大漢守衛站對面房舍即為四稜駐在所遺址
四稜駐在所資訊

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的四稜駐在所,坐落榮民森林保育事業管理處的大漢守衛站對面,現已改建為房舍,在附近道路仍可見到石階梯斜坡遺跡。事實上,橫越桃園市復興區和宜蘭縣三星鄉的角板山三星古道,始於1911年闢建,全長約125公里,為日治時期最早開鑿的理蕃道路,沿途總共設置14處的警察官吏駐在所,四稜駐在所便是其中之一。時至今日,角板山三星古道的多數路段,皆已被北部橫貫公路所取代,僅存明池到英士村的路段,但長年未有人使用。

池ノ端駐在所
紅色屋頂房舍即為池ノ端駐在所
池ノ端駐在所資訊

位於宜蘭縣大同鄉的池ノ端駐在所,坐落明池森林遊樂區對面,從110線林道進入後約200公尺即可抵達,現已改建為房舍,但仍可見到坡道、階梯的遺跡。事實上,橫越桃園市復興區和宜蘭縣三星鄉的角板山三星古道,始於1911年闢建,全長約125公里,為日治時期最早開鑿的理蕃道路,沿途總共設置14處的警察官吏駐在所,池ノ端駐在所便是其中之一。時至今日,角板山三星古道的多數路段,皆已被北部橫貫公路所取代,僅存明池到英士村的路段。

大正駐在所水準點
大正駐在所旁的一等水準點59號基石
大正駐在所水準點資訊

位於宜蘭縣大同鄉的大正駐在所水準點,坐落明池森林遊樂區附近,從北部橫貫公路向東下切到梵梵溪後,再上切至角板山三星古道上,循著道路前行即可抵達大正駐在所和大正橋的重要遺址。事實上,橫越桃園市復興區和宜蘭縣三星鄉的角板山三星古道,始於1911年闢建,全長約125公里,為日治時期最早開鑿的理蕃道路,沿途設置14處的警察官吏駐在所,大正駐在所便是其中之一。時至今日,角板山三星古道的多數路段,皆已被北部橫貫公路所取代。

大正橋東端
大正橋東端橋頭,上方刻有大正橋的字樣
大正橋東端資訊

位於宜蘭縣大同鄉的大正橋,坐落大正駐在所和滝ノ上駐在所之間,為角板山三星古道上的一座鐵線吊橋,建於1916年,現今橋身已完全損毀,只留下東西兩端的橋頭,與溪谷落差約20公尺。若是要前往大正橋遺址,可以從明池森林遊樂區附近的北部橫貫公路向東下切到梵梵溪,再上切至角板山三星古道上,循著道路前行即可抵達大正駐在所和大正橋的重要遺址,但大正橋再往前的古道已經崩毀。

大正橋西端
大正橋西端橋頭,上方還留有一段纜線
大正橋西端資訊

位於宜蘭縣大同鄉的大正橋,坐落大正駐在所和滝ノ上駐在所之間,為角板山三星古道上的一座鐵線吊橋,建於1916年,現今橋身已完全損毀,只留下東西兩端的橋頭,與溪谷落差約20公尺。若是要前往大正橋遺址,可以從明池森林遊樂區附近的北部橫貫公路向東下切到梵梵溪,再上切至角板山三星古道上,循著道路前行即可抵達大正駐在所和大正橋的重要遺址,但大正橋再往前的古道已經崩毀。

角板山三星古道
大正駐在所附近的古道路段
角板山三星古道資訊

位於宜蘭縣大同鄉的大正駐在所,坐落明池森林遊樂區附近,從北部橫貫公路向東下切到梵梵溪後,再上切至角板山三星古道上,循著道路前行即可抵達大正駐在所和大正橋的重要遺址。事實上,橫越桃園市復興區和宜蘭縣三星鄉的角板山三星古道,始於1911年闢建,全長約125公里,為日治時期最早開鑿的理蕃道路,沿途設置14處的警察官吏駐在所,大正駐在所便是其中之一。時至今日,角板山三星古道的多數路段,皆已被北部橫貫公路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