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門越嶺古道

橫跨南投縣集集鎮和花蓮縣瑞穗鄉的關門越嶺古道,始於1886年闢建,隔年完竣,西起集集、東到富源,全長約105公里,為清領時期最後開鑿的開山撫番道路,但官方使用頻率不高。到了日治時期,關門越嶺古道被臺灣總督府用於強制布農族卡社群和丹社群集體遷村的移住道路。時至今日,自1999年發生921集集大地震後,關門越嶺古道便有多處崩塌,路況險峻,不易通行。

  • - / -
  • - - -
  • -
  • - -/-
  • -
關門越嶺古道封面照
關門越嶺古道封面照
關門越嶺古道封面照

古道地圖

沿途景點
雙龍村
雙龍村
雙龍村資訊

雙龍村位於信義鄉北部,北以濁水溪與地利村相鄰,東以中央山脈與花蓮縣為界,南與東埔村、人和村接境。原為人和村的一部分,民國四十七年(1958)九月,原人和村北部及東北部廣大地區析出另設一村,雙龍村始告正式成立。今日雙龍村居民,主要由イシガン(伊西槓)、イシロウ、ラフラン(拉夫郎)、カネトワン(加年端)、ヒノコン、テバワン等布農族舊部落組成。

 

從台16線上的地利村往南跨越濁水溪即可抵達雙龍部落,社區內環境幽雅閒靜,走在部落裡,處處可見創意的壁雕,訴說著雙龍的歷史與布農文化。雙龍國小是進部落最早看見的特色建築,也是國內第一座以原住民文化意涵與特色構思的建築。

拔仔山
清晨時分從富源火車站向西眺望,可清楚的看見拔仔山,即照片左邊雲霧中的山頭。
拔仔山資訊

拔仔山位於花蓮縣萬榮鄉,富源森林遊樂區上方,海拔1755公尺,是關門古道東段登上的第一座山頭。清晨時分從富源火車站向西眺望,可清楚的看見拔仔山,即照片左邊雲霧中的山頭,然而過了中午之後通常便雲霧繚繞,展望不佳。拔仔山周圍生態豐富,山腳下的富源森林遊樂區是知名的賞蝶勝地,尤其每年3~8月來到這裡能瞧見青帶鳳蝶、端紅蝶、蛇目蝶等30多種蝴蝶翩翩起舞。

 

馬太鞍溪
馬太鞍溪
馬太鞍溪資訊

馬太鞍溪發源自丹大山北邊,是花蓮溪的支流之一。關門古道越過東段最高點的倫太文山之後,先沿稜下降到倫太文西鞍,之後便往下繞過兩個大山溝,再沿西北向稜線下降到海拔1800公尺處的馬太鞍溪上游,下溪處為一寬闊平坦地,為清軍駐紮之營盤,有七株超過15公尺高的紅檜,故稱為「巨木營盤址」,古道過溪之後,便一路陡上至中央山脈主稜。此處的溪水清澈見底,水深及膝,溪中處處是白色大石,加上兩岸林木蓊鬱,十分清幽。

馬侯宛山附近的古道
影像為馬猴宛山附近一段寬敞平坦的古道,馬侯宛山標高2026公尺,古道從北側繞過。
馬侯宛山附近的古道資訊

關門古道東段從拔仔庄登上拔仔山稜線後,繞過興魯郡山和馬侯宛山,再沿倫太文山東南稜往上,繞過倫太文山頂之後,陡下馬太鞍溪,再從馬太鞍溪底爬升到南三段稜線,然後往北一公里多,便抵達關門山腳下的關門水池。

 

拔仔山水源處
布農族人認為湧泉是祖靈所賜予的,因此取用泉水時都會先感謝祖靈,並且在泉水旁祈禱祭拜。
拔仔山水源處資訊

拔仔山水源位於拔仔山和興魯郡山中間,大約海拔1800公尺高的稜線上,直接由地底冒出,是關門古道東段上非常重要的水源之一。從拔仔山下的產業道路出發,大約需要行走一天的時間,才能抵達此一湧泉,途中沒有其他水源,因此這個水源顯得特別珍貴。布農族人認為湧泉是祖靈所賜予的,因此取用泉水時都會先感謝祖靈,並且在泉水旁祈禱祭拜。

塔馬羅灣社(地利村)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地利村街景
塔馬羅灣社(地利村)資訊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的塔馬羅灣社,坐落濁水溪上游北岸的河階,布農族傳統地名為Tumazuan,又可稱達瑪巒。日治初期,這一帶仍是原始森林,經過臺灣總督府集團移住政策的施行,布農族巒社群的雙龍社與丹社群的丹大社、泰爾散社、卡內特灣社等族人陸續遷入,形成新的塔馬羅灣社。時至今日,從南投縣水里鄉的台16線省道,即可抵達地利村,這裡是進入布農族舊社遺址的前哨站,也是探訪丹大林道的重要門戶。

巴庫拉斯社
巴庫拉斯社遺址內尚存堪稱完整的石板屋
巴庫拉斯社資訊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的巴庫拉斯社,海拔約550公尺,主要由布農族卡社群的文文社和加里模安社遷入所形成。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此設有駐在所和教育所,但在集團移住政策的施行下,部落族人於1936年陸續遷往地利、雙龍和潭南。時至今日,從地利村沿著台16線省道繼續通行至河流坪前的高位平臺,左側有一叉路往上即可抵達巴庫拉斯社,過去駐在所的舊址現已成為巴庫拉斯度假休閒農莊,而經營業者也將遺址內的兩間石板屋修復完成。

文文社
文文社遺址內的石板屋牆面
文文社資訊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文文社,坐落卡社溪和濁水溪匯流之處的西岸河階平臺,是220年前卡社的布農族人遷居至此,但日治時期曾發生流行性感冒,導致部落數十人死亡。時至今日,前往文文社的路線有二,一是從埔里往頂東埔的盡頭進入卓社林道,經過良久社的叉路口進抵道路末端,再往下通行相接萬大-巴庫拉斯警備道,腰繞山路後到達分分山往東叉的尾稜,即是文文社位址;二是從巴庫拉斯社北行警備道也可抵達,現今遺址內仍有十餘間石板屋。

卡社
遍地石板的卡社遺址
卡社資訊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卡社,是布農族卡社群的行政中心,關於其原居地的由來有二說,一是來自台中州竹山郡社寮庄、二是來自台中州新高郡卡特格蘭社。時至今日,前往卡社的路線可以從巴庫拉斯社往北移動,沿著萬大-巴庫拉斯警備道抵達文文社後,再循著稜線向下通行,越過卡社溪後攀爬到對岸,沿著獵路行走即可抵達,或者是從丹大林道二分所攀爬到卡社山東鞍,再沿著關門越嶺古道行走也可到達。現今卡社遺址分布範圍廣闊,遍布桂竹。

拉夫朗社
拉夫朗社遺址內的石板屋
拉夫朗社資訊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拉夫郎社,坐落丹大溪下游的平坦臺地,海拔約1400公尺,屬於布農族卡社群,是從巒大社遷移至此而分支出來的,這裡同時是中之線警備道和關門越嶺古道的銜接點,以及中之線警備道的起點。時至今日,前往拉夫郎社的路線可以從丹大林道三分所過後約2.5公里處的小路向上攀爬,即可見到石板屋。由於拉夫郎社屬於容易抵達的遺址,曾經舉辦過多次返回祖靈地活動,不只修復石板建物,也在門口設置尋根木牌,以供後人辨識。

加年端社
滿布桂竹的加年端社遺址
加年端社資訊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加年端社,坐落丹大溪下游的右岸,在加年端山的南方山腰上,海拔約1550公尺,是巒社群布農族人遷移至此所形成的部落。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加年端社設有駐在所和教育所,至今仍可清楚見到建物規模,在地基平臺上還有三層階狀坪臺。時至今日,前往加年端社的路線可以從丹大林道三分所過後約8公里處的支稜路徑向下前行,即可抵達部落遺址,現今已佈滿桂竹林相,較完整的石板屋大約有8間。

哈哈比社
從關門越嶺古道遠眺哈哈比社
哈哈比社資訊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哈哈比社,坐落丹大溪北岸,在帖鹿桑社向南延伸的小支稜上,海拔約1460公尺,與丹大社隔著丹大溪遙遙相望。若是要前往哈哈比社,可以從丹大林道六分所通往丹大吊橋的造林路向下前行,抵達海拔約1280公尺處後,有一叉路,即為關門越嶺古道,沿著古道向西步行約20分鐘即可抵達哈哈比社遺址。現今保存較為良好的石板屋約有2間,部落遺址下方有五層臺階,是日治時期丹大事件發生時,臺灣總督府架設砲臺的位置。

帖鹿桑社
帖鹿桑社遺址內的石板屋
帖鹿桑社資訊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帖鹿桑社,坐落丹大西溪和丹大東溪匯流口對岸的坡地,海拔約2080公尺,屬於布農族丹社群,是從丹大社遷移至此定居。若是要前往帖鹿桑社,可以從丹大林道六分所附近的造林路向下前行,即可抵達遺址,但由於颱風和地震的侵蝕,土石流失、道路毀損,遺址狀況不佳,僅有2間石板屋保存較好。此外,若是從帖鹿桑社繼續向下前行,大約在海拔1280公尺處有一叉路,即是關門越嶺古道。

丹大社
丹大社遺址內的石板屋牆面
丹大社資訊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丹大社,坐落丹大西溪和丹大東溪匯流口附近的平坦河階,海拔約1250公尺,是丹社群的行政中心。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曾經在此設有駐在所和教育所,而部落族人因為感染流行性感冒,導致死亡人數高達70人。時至今日,前往丹大社的路線可以從丹大林道六分所附近的造林路向下前行,途經帖鹿桑社、丹大吊橋,但由於吊橋年久失修,必須向下橫渡丹大溪後,才能相接通往丹大社的路徑,至今仍有10餘間石板屋分散其中。

勘姆卒社
勘姆卒社遺址內的石板屋
勘姆卒社資訊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勘姆卒社,坐落丹大東溪和勘姆卒溪匯流之處的東側稜線鞍部上,海拔約1600公尺,是從丹大社遷移至此定居,部落旁有勘姆卒溫泉。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曾經在此設有勘姆卒蕃務官吏駐在所,現今若是要前往勘姆卒社,可以從丹大林道七分所附近的造林路進入,沿著稜線上的防火巷向下前行即可抵達,但稜線頗長,路途遙遠,而且沒有明確路徑。遺址所在位置地勢開闊,展望良好,部落石板屋就分布於平緩稜線上。

卡阿郎社
卡阿郎社遺址旁的造林工寮
卡阿郎社資訊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卡阿郎社,坐落丹大東溪上游的無名溪流右岸山坡,海拔約1600公尺,是從丹大社遷移至此定居所形成的部落。現今,若是要前往卡阿郎社,可以從丹大林道七分所附近的造林路進入,繞到卡阿郎稜線後向下前行,即可抵達,遺址現存有8間石板屋,分布在稜線的陡坡上,屋內散落著陶片和日治時期的瓷碗碎片。

哈巴昂社
哈巴昂社遺址的屋牆和陶甕
哈巴昂社資訊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哈巴昂社,坐落丹大東溪上游的哈巴昂溪右岸,在關門山西稜延伸下來的稜線尾端,海拔約1600公尺,屬於布農族的丹社群,曾經於日治時期發生流行性感冒,導致部落族人死亡。時至今日,由於林務局造林之故,幾乎沒有雜草生長,加上地處偏遠、少有人跡,得以完善保存整個部落遺址,大約有10間石板屋散落在一片寬廣的平臺上,屋牆疊石相當整齊,許多家戶門口皆有放置陶甕,可惜多已破損。

密西可灣社
從高處俯瞰密西可灣社遺址,上方為人造林
密西可灣社資訊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密西可灣社,坐落丹大西溪支流的密西可灣溪左岸,海拔約1300公尺,是從卡特格蘭社遷移至此定居所形成的部落,但日治時期曾經發生流行性感冒傳染整個部落,導致死亡人數高達73人。現今,若是要前往密西可灣社,可以從丹大林道六分所的造林路進入,先後經過帖鹿桑社和丹大社後,繼續往南下到丹大西溪與密西可灣溪的匯流河口,再從河口附近攀爬至河階平臺,最上層的平臺有3間石板屋,即為密西可灣社的下緣部落。

倫太文東南稜上的石階群
佈滿青苔的石階群,保存良好
倫太文東南稜上的石階群資訊

位於關門越嶺古道東段的倫太文山石階群,坐落關門山和倫太文山的陡峭稜線上,若是要前往倫太文山,可以從拔仔庄登上拔仔山稜線後,繞過興魯郡山和馬侯宛山,再沿著倫太文山東南稜往上,而從拔仔山到倫太文山之間的古道,大致開展在稜線上,經過山頭時採取腰繞方,不直接登上山頭。由於這裡箭竹十分稀疏,得以清楚見到佈滿青苔的石階群,加上位置偏遠、人跡罕至,石階保存良好。

關門水池
周圍是大片平緩箭竹草坡的關門水池
關門水池資訊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關門水池,坐落中央山脈南三段的關門山旁,是南三段上的重要水源,而周圍大片平緩的箭竹草坡,即為關門山營盤址的所在地。除此之外,關門水池旁的小山丘上有木造華表的柱洞遺跡,鄰近水池的柱洞旁尚有一個小洞,是門閘之洞。

丹大溫泉
位於丹大東溪和卡阿郎溪匯流河口的丹大溫泉
丹大溫泉資訊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丹大溫泉,坐落丹大東溪和卡阿郎溪的匯流河口,在堪姆卒社的南方,關門山西稜的尾端,海拔約1100公尺,溫泉上方有清領時期的營盤址遺跡,稱為溫泉營盤址。事實上,丹大溫泉上方曾經有過鐵線橋橫渡溪流,現已不復存在,而關山越嶺古道也柔腸寸斷,無法全線通行,現今若是要前往丹大溫泉,可以從丹大林道六分所或七分所向下前行,但路途遙遠,少有人跡。

帖鹿桑社尋根紀念碑
位於帖鹿桑社的丹社群尋根祖居地紀念碑
帖鹿桑社尋根紀念碑資訊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帖鹿桑社尋根紀念碑,坐落丹大西溪和丹大東溪匯流口對岸的坡地,海拔約2080公尺。若是要前往帖鹿桑社,可以從丹大林道六分所附近的造林路向下前行,即可抵達遺址,但由於颱風和地震的侵蝕,土石流失、道路毀損,遺址狀況不佳,此外若是從帖鹿桑社繼續向下前行,大約在海拔1280公尺處有一叉路,即是關門越嶺古道。丹社群尋根祖居地紀念碑主要位在帖鹿桑社,立碑時間為2003年,由時任信義鄉長田炳源題字。

哈巴昂社的石板屋
哈巴昂社遺址中規模最大的石板屋
哈巴昂社的石板屋資訊

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哈巴昂社,坐落丹大東溪上游的哈巴昂溪右岸,在關門山西稜延伸下來的稜線尾端,海拔約1600公尺,屬於布農族的丹社群,曾經於日治時期發生流行性感冒,導致部落族人死亡。時至今日,由於林務局造林之故,幾乎沒有雜草生長,加上地處偏遠、少有人跡,得以完善保存整個部落遺址,大約有10間石板屋散落在一片寬廣的平臺上,屋牆疊石相當整齊,許多家戶門口皆有放置陶甕,可惜多已破損。

拔仔山石階群
拔仔山往那實達社方向路段的石階群
拔仔山石階群資訊

橫跨南投縣集集鎮和花蓮縣瑞穗鄉的關門越嶺古道,始於1886年闢建,隔年完竣,西起集集、東到富源,全長約105公里,為清領時期最後開鑿的開山撫番道路,但官方使用頻率不高。到了日治時期,關門越嶺古道被臺灣總督府用於強制布農族卡社群和丹社群集體遷村的移住道路。現今,關門越嶺古道東段有一處沼澤地,位在拔仔山稜線下方,由於此處氣候潮濕多雨,許多路段都相當泥濘,雖然地勢寬闊平坦,滿佈短草,但底下全是爛泥,行走容易下陷。

關門古道東段沼澤地
拔仔山往那實達社方向路段的石階群
關門古道東段沼澤地資訊

位於花蓮縣瑞穗鄉的拔仔山石階群,是關門越嶺古道東段的第一座山頭,登山入口在富源國家森林遊樂區,可以從蝴蝶谷外圍的產業道路進入,透過舊造林小路直抵那實達社,而石階群就在往那實達社方向的路段,由於較為陡峭,一路上都有許多石階,尤其是靠近森林三角點的路上,石階特別密集,越接近那實達社,由於坡度稍緩,石階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