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港、卑南古道

橫跨屏東縣枋山鄉和臺東縣臺東市的楓港卑南古道,始於1874年闢建,西起楓港、東抵臺東,全長約108公里,是清領時期開山撫番政策下先後完成5條從屏東通往臺東的南路古道之一。事實上,楓港卑南古道的前身,原為當地排灣族的部落道路,但出草事件頻傳,使用壽命不長,到了日治中期,臺灣總督府將古道拓寬整建為自動車道,即南迴公路交通建設的基礎。時至今日,楓港卑南古道的平地路段已變成公路,山區部分多數也成為產業道路。

  • - / -
  • - - -
  • -
  • - -/-
  • -
楓港、卑南古道封面照
楓港、卑南古道封面照
楓港、卑南古道封面照
楓港派出所和可供單車遊客休憩的鐵馬驛站
楓港派出所和可供單車遊客休憩的鐵馬驛站
楓港派出所和可供單車遊客休憩的鐵馬驛站
董家古厝為現今楓港地區最古老的建物
董家古厝為現今楓港地區最古老的建物
董家古厝為現今楓港地區最古老的建物
楓港街景
楓港街景
楓港街景
從台26線省道遠眺楓港聚落
從台26線省道遠眺楓港聚落
從台26線省道遠眺楓港聚落
遠眺楓林部落
遠眺楓林部落
遠眺楓林部落
屏東縣獅子鄉公所,後方設有文物陳列館
屏東縣獅子鄉公所,後方設有文物陳列館
屏東縣獅子鄉公所,後方設有文物陳列館
從楓港溪出海口遠眺東部山區
從楓港溪出海口遠眺東部山區
從楓港溪出海口遠眺東部山區
伊屯部落街景
伊屯部落街景
伊屯部落街景
位在屏東縣車城鄉的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碑
位在屏東縣車城鄉的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碑
位在屏東縣車城鄉的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碑
雙流部落和南迴公路
雙流部落和南迴公路
雙流部落和南迴公路
雙流部落入口和文化聚會所
雙流部落入口和文化聚會所
雙流部落入口和文化聚會所
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背面碑文已不易辨識
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背面碑文已不易辨識
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背面碑文已不易辨識
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
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
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
楓港、卑南古道封面照
楓港、卑南古道封面照
楓港、卑南古道封面照
位在南迴公路旁的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
位在南迴公路旁的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
位在南迴公路旁的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
森永遷村紀念碑
森永遷村紀念碑
森永遷村紀念碑
森永遷村紀念碑文
森永遷村紀念碑文
森永遷村紀念碑文
位在石門古戰場的忠魂碑
位在石門古戰場的忠魂碑
位在石門古戰場的忠魂碑
伊屯部落前的茄苳老樹,樹下為手工藝工作坊
伊屯部落前的茄苳老樹,樹下為手工藝工作坊
伊屯部落前的茄苳老樹,樹下為手工藝工作坊
森永部落街景
森永部落街景
森永部落街景
原為西鄉都督遺跡碑,戰後題字改為澄清海宇還我河山
原為西鄉都督遺跡碑,戰後題字改為澄清海宇還我河山
原為西鄉都督遺跡碑,戰後題字改為澄清海宇還我河山
丹路部落街景
丹路部落街景
丹路部落街景
丹路部落街景
丹路部落街景
丹路部落街景
位在山脈尾稜的森永派出所舊址,視野良好
位在山脈尾稜的森永派出所舊址,視野良好
位在山脈尾稜的森永派出所舊址,視野良好
從森永派出所舊址遠眺現今的森永派出所
從森永派出所舊址遠眺現今的森永派出所
從森永派出所舊址遠眺現今的森永派出所
丹路部落街景
丹路部落街景
丹路部落街景
上丹路部落的衛生室,提供醫療保健服務
上丹路部落的衛生室,提供醫療保健服務
上丹路部落的衛生室,提供醫療保健服務
位在屏東縣獅子鄉的壽卡派出所和鐵馬驛站
位在屏東縣獅子鄉的壽卡派出所和鐵馬驛站
位在屏東縣獅子鄉的壽卡派出所和鐵馬驛站
左側建物為壽卡派出所和鐵馬驛站
左側建物為壽卡派出所和鐵馬驛站
左側建物為壽卡派出所和鐵馬驛站
南迴公路可連結縣道199號通往內文部落和東源部落
南迴公路可連結縣道199號通往內文部落和東源部落
南迴公路可連結縣道199號通往內文部落和東源部落
新路部落街景
新路部落街景
新路部落街景
新路部落街景
新路部落街景
新路部落街景
壽卡派出所和可供單車遊客休憩的鐵馬驛站
壽卡派出所和可供單車遊客休憩的鐵馬驛站
壽卡派出所和可供單車遊客休憩的鐵馬驛站
新路部落內的循理教會
新路部落內的循理教會
新路部落內的循理教會
草埔部落街景
草埔部落街景
草埔部落街景
草埔國民小學現址
草埔國民小學現址
草埔國民小學現址
位在南迴公路旁的安朔村
位在南迴公路旁的安朔村
位在南迴公路旁的安朔村
位在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內,舊部落北側的古道遺跡
位在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內,舊部落北側的古道遺跡
位在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內,舊部落北側的古道遺跡
位在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的石板屋遺跡
位在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的石板屋遺跡
位在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的石板屋遺跡
伊屯部落前的茄苳老樹,樹下為手工藝工作坊
伊屯部落前的茄苳老樹,樹下為手工藝工作坊
伊屯部落前的茄苳老樹,樹下為手工藝工作坊
在古道開通前,山區居民交易皆溯行溪床至楓港
在古道開通前,山區居民交易皆溯行溪床至楓港
在古道開通前,山區居民交易皆溯行溪床至楓港
在古道開通前,山區居民交易皆溯行溪床至楓港
在古道開通前,山區居民交易皆溯行溪床至楓港
在古道開通前,山區居民交易皆溯行溪床至楓港
楓林部落的文化聚會所
楓林部落的文化聚會所
楓林部落的文化聚會所
楓林國民小學的前身為外麻里巴教育所
楓林國民小學的前身為外麻里巴教育所
楓林國民小學的前身為外麻里巴教育所

古道地圖

沿途景點
森永基督長老教會
影像為森永基督長老教會,設立於1957年12月
森永基督長老教會資訊

本村居民原為舊大古( Tjarilik )及鄰近附屬部落古他納斯( Gutanas)、依尼發里央( Enivaian )居民,於1953年遷移至此。當時,舊大古社居民因處於陡峭山區,生活不便,而選擇日治時代專植奎寧、咖啡、茶作之森永星奈園株式會社所在作為遷村之地,後沿用農場之名為村名。其中Tjarilik ,為排灣族舊部落名,深山峻峭之意、古他納斯(Gutanas),排灣族舊部落名,部落在峭壁上之意、依尼發里央(Enivaian),排灣族舊部落名,有神木、大樹之地。

森永村的部落廚房
影像為森永村的部落廚房,提供餐點給弱勢的兒童和老人
森永村的部落廚房資訊

本村居民原為舊大古( Tjarilik )及鄰近附屬部落古他納斯( Gutanas)、依尼發里央( Enivaian )居民,於1953年遷移至此。當時,舊大古社居民因處於陡峭山區,生活不便,而選擇日治時代專植奎寧、咖啡、茶作之森永星奈園株式會社所在作為遷村之地,後沿用農場之名為村名。其中Tjarilik ,為排灣族舊部落名,深山峻峭之意、古他納斯(Gutanas),排灣族舊部落名,部落在峭壁上之意、依尼發里央(Enivaian),排灣族舊部落名,有神木、大樹之地。
 

達仁鄉公所
影像為達仁鄉公所入口意象
達仁鄉公所資訊

達仁鄉於日治時代原屬於台東郡的蕃地,劃歸於大武庄之行政管制區,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台東縣政府,原治據時代蕃地特設為山地行政管制區,並在區內成立「山地鄉」,本鄉於1946年從大武鄉行政區內劃分出來,取名為「達仁鄉」,先設鄉公所於土坂村,於1958年,以交通不便,遷於安朔村復興路。鄉內原住民包括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等,佔全鄉人口90%以上。本鄉轄有六村,安朔、南田兩村靠海,森永、新化、土坂、台坂四村位於地勢較高的內陸山區。

森永部落
森永遷村紀念碑
森永部落資訊

位於臺東縣達仁鄉的森永部落,是由原本居住在舊大古和鄰近部落古他納斯、依尼發里央於1953年遷移至此所形成的。日治時期,舊大古社的部落族人因地處陡峭山區,生活不便,選擇專門種植奎寧、咖啡和茶葉的森永星奈園株式會社所在地區作為遷村之地,其後,也沿用農場名稱當作村名。事實上,舊大古社的排灣族傳統地名為Talilig,是深山峻峭的意思,而古他納斯的傳統地名是Gutanas,指部落在峭壁上,依尼發里央的傳統地名Enivaian則是指有神木、大樹之地。

壽峠
位在屏東縣獅子鄉的壽卡派出所和鐵馬驛站
壽峠資訊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和臺東縣達仁鄉交界的壽峠,坐落中央山脈尾端的小山口,海拔約500公尺,不僅地處楓港卑南古道,也是現今南迴公路穿越經過之地。事實上,楓港卑南古道是清領時期開山撫番政策下開鑿的道路,前身為當地排灣族的部落道路,主要由楓港朝東北方向沿溪開鑿,路線並未與南迴公路重疊,而是沿著部落道路北轉繞進耆路知可山後,再沿著稜線接到壽峠,最後出魯木鹿溪再沿海岸道路抵達大武。

草埔部落
草埔部落街景
草埔部落資訊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的草埔部落,坐落楓港溪上游,是由原本居住在草埔後社和驅獵遊社於日治末期遷移至此所形成的,由於平坦可居的住地空間有限,房舍分散各處,分為上草埔和下草埔部落,而現今的草埔國民小學是1940年由草埔後社搬遷至現址。

楓港
從台26線省道遠眺楓港聚落
楓港資訊

位於屏東縣枋山鄉的楓港,坐落楓港溪南岸靠近海濱之處,由於冬季時落山風強勁且地處楓港溪口,故而得名,可寫作風港,與舊庄對稱為下楓港。事實上,楓港為原、漢交界之處,過去是排灣族射不力社的傳統領域,清領時期闢建楓港卑南古道時就以此地作為起點,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此設置派出所,以利監控山區與平地的交易,也能管理楓港地區的治安。時至今日,楓港派出所附設鐵馬驛站,提供單車和遊客使用。

楓林部落
遠眺楓林部落
楓林部落資訊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的楓林部落,坐落楓港溪南岸支流河畔的緩傾斜地上,距離楓港約2.5公里,由原本居住在內麻裡巴社和阿遮美薛社於1941年遷移至此所形成的集居型部落,房舍巷道排列整齊,屬於內文群的排灣族。日治末期以前,此地並無任何部落分布,集團移住完成後,臺灣總督府在這裡設置駐在所,並命名為楓社,到了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將鄉公所從獅子村遷移至此,獨立設村時改名為楓林,地名由來應該與楓港相同,是因冬季落山風強勁而得。

伊屯部落
伊屯部落街景
伊屯部落資訊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的伊屯部落,坐落楓港溪及其支流草埔後溪南岸的南迴公路旁,距離丹路部落東側約3公里,是由原本居住在枋山溪上游的部落經多次遷徙後,最終移居至此所形成的。日治中期,已有牡丹路社的部落族人移住而慢慢形成部落,其後還有チョロサリス社、リチョコチョコ社和バジョコ社的部落族人隨之移住,但イトンザン的原意不詳,戰後音譯為伊屯。

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
位在屏東縣車城鄉的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碑
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資訊

位於屏東縣車城鄉的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坐落統埔路的巷弄內,主要記念1871年因遭遇暴風漂流至八瑤灣,而遭到高士佛社排灣族人殺害的54名琉球漁民,原本這座墓碑位在石門內雙溪口,但以殺害琉球人為由,出兵攻打臺灣的日本將領西鄉從道,透過庄民林阿九、楊友旺和張眉婆的協助,遷建於現址,並立碑紀念,其後委託林阿九每年召集庄民分春、秋兩次祭拜。時至今日,墓碑正面的大日本三字曾遭塗抹,背面碑文則風化模糊,不易辨識。

石門古戰場
原為西鄉都督遺跡碑,戰後題字改為澄清海宇還我河山
石門古戰場資訊

位於屏東縣車城鄉和牡丹鄉交界的石門古戰場,坐落四重溪及其支流流域的丘陵山地,附近的石門和大梅因河岸低地面積較廣,是主要人口分布區域,由於鄰近地形險要的四重溪隘口,自牡丹社事件發生以來,日本一直都以石門稱之,戰後遂成為村名和鄉名。事實上,設立於石門古戰場的西鄉都督遺跡碑和征蕃役戰死病殁忠魂碑,是用來記念牡丹社事件,到了戰後時期,因認為遺跡碑有辱國風,便將題字撤換,以表彰原住民族的抗日精神。

雙流部落
雙流部落和南迴公路
雙流部落資訊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的雙流部落,坐落楓港溪上游內文溪和達仁溪匯流之處的南岸,因而得名,清領時期是楓港卑南古道的重要據點,主要是由原本居住在Jinagalan部落的排灣族人於戰後時期遷移至此所形成的。此外,雙流部落旁側規劃有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於1965年由林務局接管經營,園區內人造臺灣白蠟樹林是一大特色,具有季風林相,昆蟲生態豐富,若是沿著貫穿園區的內文溪上溯,除了可以戲水賞蝶外,也可探訪排灣族石板屋遺跡和雙流瀑布。

丹路部落
丹路部落街景
丹路部落資訊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的丹路部落,坐落楓港溪左岸的陡斜坡地,地處女仍山西南山腰,分為上、下部落兩個集居社區,是由原本居住在牡丹路社和家新路社的部落族人於1924年遷移至此所形成的。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現今上丹路部落的丹路國小旁設置牡丹路駐在所,但1943年巴士墨社的部落族人開始移住下丹路部落,合併為牡丹路社的一部分。戰後時期,國民政府將牡丹路簡稱為丹路,派出所亦遷移至南迴公路旁,介於上、下部落之間。

楓港溪
在古道開通前,山區居民交易皆溯行溪床至楓港
楓港溪資訊

楓港卑南古道是清領時期開山撫番政策下開鑿的道路,前身為當地排灣族的部落道路,主要由楓港朝東北方向沿溪開鑿,路線並未與南迴公路重疊,而是沿著部落道路北轉繞進耆路知可山後,再沿著稜線接到壽峠,最後出魯木鹿溪再沿海岸道路抵達大武。因此,在楓港卑南古道開通之前,居住於山區的住民在交易山產時,皆是溯行楓港溪河床前往楓港進行交易。

新路部落
新路部落街景
新路部落資訊

位於屏東縣獅子鄉的新路部落,坐落楓港溪南岸的南迴公路旁,距離楓港約3.5公里,原本屬於家新路社的傳統領域,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大力施行集團移住政策,先強制巴士墨社遷移至コンキヤ一地區,再於1943年時移住到新路部落現址,到了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同樣將カロラン部落和チャチャグン部落遷居至此,因而形成現今的新路部落。

安朔村
位在南迴公路旁的安朔村
安朔村資訊

位於臺東縣達仁鄉的安朔村,坐落南迴公路旁。戰後時期,國民政府透過楓港卑南古道的建設基礎,重新整修原為碎石路面的道路,敷設柏油路面,從臺東至壽峠,全長107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