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溪古道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大甲溪古道,始於1922年闢建,西起松鶴、東自梨山,全長約62公里,主要通過泰雅族的傳統領域。事實上,大甲溪古道的前身,原為白冷隘勇線的巡視隘路,當臺灣總督府推行五年理蕃計畫,積極開鑿理蕃道路,設立山地警察機構,便將大甲溪警備道路連結北部的卑亞南古道,形成當時通往台中州能高郡的重要蕃地道路,許多登山調查隊均經此道攀登雪山。時至今日,大甲溪古道的多數路段皆與中部橫貫公路重疊,並被取而代之。

  • - / -
  • - - -
  • -
  • - -/-
  • -
大甲溪古道封面照
大甲溪古道封面照
大甲溪古道封面照

古道地圖

沿途景點
和平
影像為今臺中市和平區。
和平資訊

影像為今臺中市和平區,和平原名「稍來坪」,為大甲溪右岸的一狹長河階地,乃「稍來社」移住此地後出現的地名。稍來社原散居於東卯山西北方、東卯溪西岸的山麓地帶,後因耕地不足,遷徒至「ミサラ」(MISARA);明治39年(1896)10月10日,再因官廳統治的需要,移住到現住地,移住之初計有6戶23人;昭和5年(1930)和白毛、白毛阿冷兩社,合併為「ナンセイ社」。戰後,和平鄉公所由博愛遷至此地,「和平」之名逐漸取代舊有之稍來坪。和平是本區的行政中心,區內各機關多集中於此,如鄉民代表會、警察分局、消防分隊、戶政事務所、農會、國中、圖書館等。
 

天輪白冷吊橋
影像為天輪發電廠通往白冷的吊橋。
天輪白冷吊橋資訊

影像為天輪發電廠通往白冷的吊橋,從昭和年間的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可見本吊橋通往白冷警官駐在所,其前身為「白冷隘勇線」的巡視隘路,開鑿於明治44年(1911)2月23日,從白冷監督所為起點,往大甲溪上溯,抵達シウワンタイム,全長約4里(約16公里) 。大正3年(1914),由於原有舊隘路異常狹隘,臺中廳計畫拓寬東勢角至八仙山的道路,方便日後的伐木事業,最後由臺灣總督府營林局開鑿完成,不過道路仍然止於久良栖(今臺中市和平區松鶴)。
 

雅比斯
影像為雅比斯部落
雅比斯資訊

影像為雅比斯部落,部落位於南勢部落東側,大甲溪右岸的高位古河階臺地上,地勢較高且平坦,地表耕地可採集到史前的打製石器。部落居民為2004年72水災後,由松鶴部落所遷居而來,居民除了泰雅族外,亦包括閩南、客家、阿美等族群。2004年7月的敏督利及8月艾利颱風侵襲松鶴部落,造成78戶全倒。縣府與公所緊急將受災戶暫時安置在原住民技藝中心,因松鶴部落部分地區被列為危險區域,無法原地重建,政府撥出原住民技藝中心0.9公頃土地,由紅十字會興建40戶安置屋,安置松鶴災民。

大甲溪發電廠
影像為雅比斯部落
大甲溪發電廠資訊

影像為天輪白冷吊橋拍攝大甲溪發電廠,天輪分廠為大甲溪流域各電廠的行政及遙控中心。由於大甲溪河川坡度陡峻,並有多處隘口,昭和17年(1942),臺灣總督府國土局擬定「大甲溪開發事業」,計畫在大甲溪上游築堰蓄水,以達開發電力、調節洪水、提供農業灌漑和工業用水的目標。其中,電力部分由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於堰堤下游設置6處發電工事,其餘如豐原一東勢間、東勢一明治(今谷關)間及明治一佳陽間各交通設施及動力設備部分,則有國土局直接負責。然而,因日本戰敗而致計畫中斷。戰後,政府沿襲日人規劃,此電力開發計畫仍以達見為樞紐,下設達見、青山、谷關、天輪、馬鞍、和石岡等6電廠。

白冷
影像為白冷駐在所遺址,目前為肖楠苗圃
白冷資訊

影像為白冷駐在所遺址,目前為肖楠苗圃,在昭和年間的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可見白冷警官駐在所,其前身為「白冷隘勇線」的「白冷隘勇監督所」,此處設有巡視隘路,開鑿於明治44年(1911)2月23日,從白冷監督所為起點,往大甲溪上溯,抵達シウワンタイム,全長約4里(約16公里) 。大正3年(1914),由於原有舊隘路異常狹隘,臺中廳計畫拓寬東勢角至八仙山的道路,方便日後的伐木事業,最後由臺灣總督府營林局開鑿完成,不過道路仍然止於久良栖(今臺中市和平區松鶴)。

哈崙臺
影像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哈崙台教會,設立於1953年
哈崙臺資訊

影像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哈崙台教會,設立於1953年。哈崙台的泰雅族起源於南投縣仁愛鄉瑞岩部落(qalangMsthbwan),之後陸續遷移至帖比倫溪(gongTebirun)、白狗大山,在大甲溪主流與支流匹亞桑溪(gongPiyasan)交匯處建立部落qalangPesyux,之後遷移至青山(ulayrim),據耆老回憶在1920年代,居於qalangPesyux部落時,曾受霧社賽德克族入侵,遷居qalangPyasan,於1930年代,移住至哈崙臺(qalangHrung)。在日治時期,教育所教導族人摔角、相撲,在每年舉辦的相撲大賽中,哈崙台和松鶴部落曾產生五連勝及三連勝的選手,並得到團體組的總冠軍。戰後地方自治史上,哈崙台和松鶴部落戶數雖不多,僅五、六十戶。族人在九屆鄉長選舉中曾當選過四屆鄉長,八屆縣議員選舉中囊括三席縣議員。

八仙山
影像為八仙山八景記念碑,昭和2年(1927)8月,臺灣日日新報社舉辦透過民眾投票方式,選出「臺灣八景十二勝」另加「二別格」。其中八仙山入選為臺灣八景。
八仙山資訊

八仙山名為明治43年(1912)10月,宇一郎和內田教四郎等人為征戰原住民來到此處,鑑於該山高度為7998日尺即將近八千尺,故命名為「八千山」(はつせんさん),諧音為「八仙山」。八仙山及附近山區森林資源豐富,成為日治時代臺灣三大林場之一,其森林的採伐始於大正4年(1915)11月;總督府營林局更在大正5年(1916)於佳保台設置八仙山出張所,總理各項業務。其後,歷經各次改隸而在昭和17年(1942)轉讓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成為官商合營事業。戰後,本場繼續伐木事業,材積生產量至1950年代中期即已超過日治時代的總和;1963年林場停止生產。1978年闢建為「八仙山森林遊樂區」,範圍包括八仙山事業區第99-102、108-111等林班,成為中部知名的旅遊地點。

天福大橋
由天冷望向新社區福興里,聚落左側小路為昔日八仙山林場的林用鐵道,可通往八仙山
天福大橋資訊

由天冷望向新社區福興里,聚落左側小路為昔日八仙山林場的林用鐵道,可通往八仙山。八仙山林場為日治時代臺灣三大林場之一,大正4年(1915)11月正式採伐,總督府營林局於大正5年(1916)在佳保台設置八仙山出張所,總理各項業務。其後,歷經各次改隸而在昭和17年(1942)轉讓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成為官商合營事業。戰後,林場繼續伐木事業,材積生產量至1950年代中期即已超過日治時代的總和;於1963年林場停止生產。目前,八仙山隸屬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
 

松鶴部落
從高處遠眺松鶴部落
松鶴部落資訊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松鶴部落,坐落大甲溪左岸的扇階上,由松鶴一溪和松鶴二溪沖積後,經過地盤隆升而形成,原為阿冷社分布地,但日治初期德芙蘭社和西拉庫社的部落族人遷移至此定居,舊稱久良栖。事實上,松鶴部落的林場巷為日治時期臺灣三大林場之一的八仙山林場的鐵道,運作初期伐木工人全部雇自日本,但從1930年開始,由於相關法規的改易,林場才逐漸吸納臺灣人。時至今日,松鶴部落林場巷仍保有許多日式房舍,即為林場員工宿舍。

白鹿
從高處俯瞰白鹿
白鹿資訊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白鹿,坐落大甲溪右岸,在白冷西南方約2公里處,為日治時期修築的八仙山林業鐵道所設置的車站,亦是途經麻竹坑站後,進入當時蕃地的第一站,日文名稱為ハクシカ。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於1915年從八仙山腹運出第一批木材後,就開啟這個區域的伐木事業,八仙山林場是日治時期臺灣三大林場之一,運作初期伐木工人全部雇自日本,但從1930年開始,由於相關法規的改易,林場才逐漸接受臺灣人,因而吸引許多勞動者湧入。

裡冷部落
裡冷社區活動中心即為裡冷駐在所舊址
裡冷部落資訊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裡冷部落,坐落大甲溪和裡冷溪匯流之處的西側扇階上,泰雅族傳統地名為Qalang Lilang。事實上,裡冷部落族人原本居住在南投縣仁愛鄉的紅香部落,但在日治初期,隨著大甲溪隘勇線的推進,臺灣總督府在此設置裡冷駐在所,並於1916年將部落族人集體遷移至駐在所附近,形成リレイ社或リラン社,即為裡冷部落的前身。

谷關
谷關派出所
谷關資訊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谷關,為日治中期臺灣總督府著手開鑿通往梨山的道路時,於1923年大甲溪古道竣工後,同時設置了明治駐在所,也就是現今的谷關警光山莊。並且,大甲溪古道開鑿後,連結北部的卑亞南古道,形成日治時期通往台中州能高郡的重要蕃地道路。需要一提的是,谷關派出所設立於1967年,雖然一開始沿用日治時期的建物,但與明治駐在所的舊址位置不同。

南勢部落
南勢部落一隅
南勢部落資訊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南勢部落,坐落大甲溪右岸的平坦河階,在出雲山南方山麓。事實上,南勢部落族人原本居住在白毛溪山嶺附近的白毛社,以及阿冷山北方山谷的阿冷社,但在日治初期,隨著大甲溪隘勇線推進抵達白毛山嶺後,白毛社和阿冷社的部落族人遷移至白毛溪下游居住,並於1927年將附近部落族人一同移住到南勢部落現址,合併為ナンセイ社。由於南勢部落的居民主要來自白毛社和阿冷社,以致日治時期的南勢部落又有新白毛之稱。

新佳陽部落
從高處遠眺新佳陽部落
新佳陽部落資訊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新佳陽,坐落德基水庫東北東方5公里處,是因應水庫工程完成後,水面上升將淹沒原本的佳陽部落,因此遷建形成的新聚落。戰後時期,國民政府籌建東西橫貫公路,由行政院、臺灣省政府、臺中縣政府、臺灣電力公司等單位,成立專案小組負責佳陽新村的建村計畫擬定、審議和執行,並於1968年興建完竣,有原住民住宅、單位人員宿舍與公共設施。

佳陽臺
從空中俯瞰佳陽沖積扇和佳陽部落
佳陽臺資訊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佳陽臺,坐落大甲溪右岸的河階面上,原為佳陽社的泰雅族人居住於此,但戰後時期,國民政府興建德基水庫,為了因應水庫工程完成後,水面上升將淹沒原本的佳陽社,因此遷建新佳陽,地處德基水庫東北東方5公里處。在籌建東西橫貫公路期間,由行政院、臺灣省政府、臺中縣政府、臺灣電力公司等單位,成立專案小組負責佳陽新村的建村計畫擬定、審議和執行,並於1968年興建完竣,有原住民住宅、單位人員宿舍與公共設施。

達盤
達盤一帶的工地宿舍板房
達盤資訊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達盤,海拔約1450公尺,日治中期大甲溪古道完成後,曾經設有タバン駐在所,而時任臺灣總督的長谷川清於1941年趁巡視蕃地之便,順道視察大甲溪電源開發事業時,曾在達盤一帶遠眺達見電力工事堰提預定地。事實上,達盤在日治時期架有タバン吊橋,為大甲溪古道最長的吊橋,兩端連結達盤和達見,到了戰後時期吊橋損毀,改建為複合式橋樑,歷經多次整建重修,現今的達盤橋為2010年通車,兩端也改為通往德基和佳陽。

佳陽部落
佳陽部落街景
佳陽部落資訊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佳陽部落,坐落大甲溪右岸的佳陽沖積扇,原為佳陽社的泰雅族人居住於此,但戰後國民政府興建德基水庫,為了因應水庫工程完成後,水面上升將淹沒原本的佳陽社,因此遷建新佳陽,地處德基水庫東北東方5公里處。在籌建東西橫貫公路期間,由行政院、臺灣省政府、臺中縣政府、臺灣電力公司等單位,成立專案小組負責佳陽新村的建村計畫擬定、審議和執行,並於1968年興建完竣,有原住民住宅、單位人員宿舍與公共設施。

德基水庫
臺電公司大甲溪發電廠德基分廠,前方水壩為德基壩
德基水庫資訊

位於臺中市和平區的德基水庫,坐落大甲溪上游河岸,坡度陡峻,並有多處隘口,在日治末期臺灣總督府已擬訂大甲溪開發事業,計畫在大甲溪上游築堰蓄水,以達開發電力、農業灌漑和工業用水的目標,但因日本戰敗導致計畫中斷。到了戰後時期,國民政府沿襲臺灣總督府的規劃,電力開發計畫仍以達見為樞紐,下設達見、青山、谷關、天輪、馬鞍、和石岡等6座電廠,德基水壩於1973年開始蓄水,形成鵝蛋造型的大湖,並於隔年正式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