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南北縱貫古道

縱貫嘉義縣阿里山鄉的南北縱貫古道,北自太和、南抵山美,全長約95公里,與阿里山林業鐵路的十字路互相交會,這兩條運輸要道是日治時期阿里山區的交通樞紐。事實上,南北縱貫古道的前身是連結鄒族各部落的道路,存在已久,但臺灣總督府為了將這些部落道路規格化和標準化,於1910年至1929年間一併修建了部落道路、林業鐵道及漢人聚落步道,拓寬為理蕃道路。時至今日,南北縱貫古道已被破壞殆盡,目前僅存來吉-十字路和里佳-山美兩段。

  • - / -
  • - - -
  • -
  • - -/-
  • -
(阿里山)南北縱貫古道封面照
(阿里山)南北縱貫古道封面照
(阿里山)南北縱貫古道封面照
右側為大塔山主峰,設有觀景臺
右側為大塔山主峰,設有觀景臺
右側為大塔山主峰,設有觀景臺
右側為大塔山主峰,設有觀景臺
右側為大塔山主峰,設有觀景臺
右側為大塔山主峰,設有觀景臺
從山美橋遠眺岳亞那山稜線和達娜伊谷
從山美橋遠眺岳亞那山稜線和達娜伊谷
從山美橋遠眺岳亞那山稜線和達娜伊谷
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的山美部落街道一景
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的山美部落街道一景
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的山美部落街道一景
右側為大塔山主峰,設有觀景臺
右側為大塔山主峰,設有觀景臺
右側為大塔山主峰,設有觀景臺
右側為大塔山主峰,設有觀景臺
右側為大塔山主峰,設有觀景臺
右側為大塔山主峰,設有觀景臺
阿里山林業鐵路的眠月線
阿里山林業鐵路的眠月線
阿里山林業鐵路的眠月線
從阿里山的沼平向北觀望塔山
從阿里山的沼平向北觀望塔山
從阿里山的沼平向北觀望塔山
從阿里山的沼平向北觀望塔山
從阿里山的沼平向北觀望塔山
從阿里山的沼平向北觀望塔山
從遠處眺望自忠,可見阿里山公路已被掏空
從遠處眺望自忠,可見阿里山公路已被掏空
從遠處眺望自忠,可見阿里山公路已被掏空
自忠路旁可見特富野古道的登山口
自忠路旁可見特富野古道的登山口
自忠路旁可見特富野古道的登山口
阿里山林業鐵路水山線的舊鐵道,路經柳杉人造林
阿里山林業鐵路水山線的舊鐵道,路經柳杉人造林
阿里山林業鐵路水山線的舊鐵道,路經柳杉人造林
阿里山林業鐵路水山線的舊鐵道橋
阿里山林業鐵路水山線的舊鐵道橋
阿里山林業鐵路水山線的舊鐵道橋
阿里山林業鐵路水山線的舊鐵道,路經紅檜根基部
阿里山林業鐵路水山線的舊鐵道,路經紅檜根基部
阿里山林業鐵路水山線的舊鐵道,路經紅檜根基部
阿里山林業鐵路水山線的舊鐵道
阿里山林業鐵路水山線的舊鐵道
阿里山林業鐵路水山線的舊鐵道
特富野古道路標3.7公里處的紅檜根基部
特富野古道路標3.7公里處的紅檜根基部
特富野古道路標3.7公里處的紅檜根基部
特富野古道路標3.7公里處的紅檜根基部
特富野古道路標3.7公里處的紅檜根基部
特富野古道路標3.7公里處的紅檜根基部
特富野古道路標4.2公里處的枕木階梯
特富野古道路標4.2公里處的枕木階梯
特富野古道路標4.2公里處的枕木階梯
特富野古道約1900公尺處的小鞍部
特富野古道約1900公尺處的小鞍部
特富野古道約1900公尺處的小鞍部
特富野古道約1900公尺處鞍部的指示牌
特富野古道約1900公尺處鞍部的指示牌
特富野古道約1900公尺處鞍部的指示牌
從空中俯瞰特富野部落,右下道路可通往特富野古道
從空中俯瞰特富野部落,右下道路可通往特富野古道
從空中俯瞰特富野部落,右下道路可通往特富野古道
從遠處眺望智智亞部落
從遠處眺望智智亞部落
從遠處眺望智智亞部落
從龍美聚落俯瞰智智亞部落
從龍美聚落俯瞰智智亞部落
從龍美聚落俯瞰智智亞部落
從空中俯瞰公田聚落
從空中俯瞰公田聚落
從空中俯瞰公田聚落
中間吊橋為觸口村的地久橋
中間吊橋為觸口村的地久橋
中間吊橋為觸口村的地久橋
從高處眺望番路鄉觸口村
從高處眺望番路鄉觸口村
從高處眺望番路鄉觸口村
左側為外來吉部落,後方遠處則是內來吉部落
左側為外來吉部落,後方遠處則是內來吉部落
左側為外來吉部落,後方遠處則是內來吉部落
從高處眺望外來吉部落
從高處眺望外來吉部落
從高處眺望外來吉部落
從高處眺望內來吉部落
從高處眺望內來吉部落
從高處眺望內來吉部落
位於十字路車站旁的來吉步道登山口
位於十字路車站旁的來吉步道登山口
位於十字路車站旁的來吉步道登山口
十字路通往來吉部落的步道一景
十字路通往來吉部落的步道一景
十字路通往來吉部落的步道一景
十字路通往來吉步道的入口指標
十字路通往來吉步道的入口指標
十字路通往來吉步道的入口指標
從遠處眺望樂野部落
從遠處眺望樂野部落
從遠處眺望樂野部落
達邦駐在所的警察宿舍,現為達邦旅遊服務中心
達邦駐在所的警察宿舍,現為達邦旅遊服務中心
達邦駐在所的警察宿舍,現為達邦旅遊服務中心
達邦駐在所的警察宿舍,現為達邦旅遊服務中心
達邦駐在所的警察宿舍,現為達邦旅遊服務中心
達邦駐在所的警察宿舍,現為達邦旅遊服務中心
位於達邦部落的達邦派出所
位於達邦部落的達邦派出所
位於達邦部落的達邦派出所

古道地圖

沿途景點
達邦男子會所
影像為達邦部落的男子會所(Kuba),目前達邦與特富野大社,還有男子會所(Kuba)建築矗立於部落中,成為鄒族部落中建築的表徵。
達邦男子會所資訊

鄒人認為部落之存廢可以從會所之存在與否做為判斷的標準。聚落内部之房屋設施乃是社會制度運作之反映。大社為部落整合中心,其象徵建築為男子會所,凡部落之政治、經濟、宗教及其他部落公共事務,皆須在大社之會所內進行。會所大致建立在大社之中央,或社之入口處,是部落中最大之建築物。會所内部中央設有火爐,傳統上須終年生火不滅,表示部落生命之興盛不滅,因上有茅草頂,故火勢必不能過旺。會所前方廣場,為部落祭儀、司法仲裁等公眾事務進行之場所,廣場北側植有神樹赤榕(Yono)為天神自天降臨之神梯,其下方為供臺。

特富野部落的男子會所
影像為特富野部落的男子會所(Kuba),特富野部落是阿里山鄒族的兩大社之一,為現存鄒族聚落中最早成立者。目前達邦與特富野大社,還有男子會所(Kuba)建築矗立於部落中,成為鄒族部落中建築的表徵。
特富野部落的男子會所資訊

鄒人認為部落之存廢可以從會所之存在與否做為判斷的標準。聚落内部之房屋設施乃是社會制度運作之反映。大社為部落整合中心,其象徵建築為男子會所,凡部落之政治、經濟、宗教及其他部落公共事務,皆須在大社之會所內進行。會所大致建立在大社之中央,或社之入口處,是部落中最大之建築物。會所内部中央設有火爐,傳統上須終年生火不滅,表示部落生命之興盛不滅,因上有茅草頂,故火勢必不能過旺。會所前方廣場,為部落祭儀、司法仲裁等公眾事務進行之場所,廣場北側植有神樹赤榕(Yono)為天神自天降臨之神梯,其下方為供臺。

十字路
影像為十字路車站及其前方的鐵道
十字路資訊

十字路車站於大正元年(1912)10月啟用,為阿里山線鐵路的停靠站,海拔約1530公尺,在阿里山公路未開通以前,十字路是部落交通運輸及貨物集散地,也是離原住民部落最近及互動最頻繁的村落。由於位處交通要道,為阿里山森林鐵道和鄒族特富野部落往來來吉部落的中途點,十字路站聯絡來吉與特富野部落。因此附近的智智亞、山美、樂野、來吉、特富野等部落,因其位置關係,對外接觸較其他部落為早。

今日十字村的居民多為日治時期伐木工人之後裔或任職於阿里山森林鐵路員工。昔日頗為發達,因有火車靠站,又有簡易電源設備、郵局等設施,惟阿里山公路開通後,火車站的功能銳減。

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
影像為河合博士旌功碑,為紀念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河合鈰太郎林學博士。
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資訊

河合鈰太郎於1902年5月至嘉義阿里山踏查,發現阿里山林相優秀,材質良好,蓄積豐富,在提出實況調查報告時力主開發,因此受到總督府之重視。爾後在若干次的重要會勘與林業經營方案規劃,河合博士的意見均發揮關鍵性的影響力,對阿里山林業的開發,河合博士是最大的功臣;昭和6年(1931)3月14日河合鈰太郎博士於日本東京去世;後人為表彰其功績,於昭和7年(1932)11月在阿里山豎立琴山河合林業博士旌功碑,而於昭和8年(1933)2月3日正式揭幕,2009年指定為縣定古蹟。

達邦派出所
位於達邦部落的達邦派出所
達邦派出所資訊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的達邦派出所,坐落特富野溪和長谷溪匯入主流的河階上,海拔約970公尺,這裡是鄒族達邦大社的所在地,傳統地名為Dabanu,取自建立部落的頭目姓氏。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開始在達邦部落設置駐在所,但因理蕃政策的變化,駐在所先後具有不同的名稱和功能,直至蕃務官吏駐在所法制化後,於1913年定名為達邦警察官吏駐在所,時至今日,達邦派出所除了保有當時的警察宿舍,也留有獨立的槍械彈藥倉庫。

 

達邦駐在所警察宿舍
達邦駐在所的警察宿舍,現為達邦旅遊服務中心
達邦駐在所警察宿舍資訊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派出所後方的達邦駐在所警察宿舍,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了就近監管當地鄒族部落族人,分派警備人員設置達邦駐在所。由於理蕃政策的變化,達邦駐在所先後具有不同的名稱和功能,直至蕃務官吏駐在所法制化後,才於1913年定名為達邦警察官吏駐在所。當時,達邦駐在所警察宿舍不只提供警察居住,同時也招待前來視察的官員,到了戰後,國民政府改為鄉長眷屬宿舍,目前宿舍建物已重新整修,成為達邦旅遊服務中心。

樂野部落
從遠處眺望樂野部落
樂野部落資訊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的樂野部落,坐落阿里山公路石棹路段附近約2公里處,為特富野社派生而出的小社,由於過去遭受惡疾肆虐和走山天災,部落族人遷居此地,傳統地名稱Lalauya,樂野即是音譯地名。日治初期,樂野部落共有5戶70人,到了戰後初期增至26戶111人,並且,隨著阿里山公路的開通,透過縣道和鄉道銜接,在對外交通上相較其他鄒族部落方便。尤其自2003年開始,阿里山鄉公所、戶政事務所和派出所皆遷至附近,已成為全鄉的行政中心。

十字路(來吉步道)
十字路通往來吉步道的入口指標
十字路(來吉步道)資訊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十字村和達邦村的十字路(來吉步道),海拔約1530公尺,過去是鄒族特富野部落與來吉部落之間南北交通上的隘口位置,在日治初期被標示為十字峠,取山陵線上的十字路口之意,日後漸得十字路之名。當時,臺灣總督府在修築阿里山林業鐵路時,這裡也是鐵道工人的居住地,鐵路完工後設置十字路站,後因樟腦產業的發展,聚居腦丁形成漢人聚落。時至今日,十字路站聚落相距阿里山公路僅約50公尺,是鐵道與公路最接近之處。

內來吉部落
從高處眺望內來吉部落
內來吉部落資訊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來吉村的內來吉部落,坐落阿里山溪山麓谷口右岸的沖積地,傳統地名稱為Bnguu或Pnguu,即低漥盆地之意,音譯地名是內泵,俗稱舊來吉部落。清領時期,內來吉部落族人先是從特富野移住樂野約20年,再越過十字路分水嶺,先後暫居Chumana、Meongo和Fnafnau等傳統領域,最後才於日治時期定居目前所在位址,在臺灣總督府的相關資料中註記其為朥朥柴社或流流紫社,並於日治中期修補開鑿十字路至來吉部落之間的遷移道路。

外來吉部落
從高處眺望外來吉部落
外來吉部落資訊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來吉村的外來吉部落,坐落塔山溪匯入主流的河階臺地,在內來吉部落北邊約1公里處,傳統地名是Bon,可稱為外泵。清領時期,外來吉部落是流流紫社的一個新社,由於位在舊社社址北方,故名外來吉,到了日治初期,因為這個地區具有較為廣闊的平地,適合興建公共設施,當時臺灣總督府於1910年先後設置ララチ駐在所和ララチ蕃童教育所在外來吉部落。

觸口村
從高處眺望番路鄉觸口村
觸口村資訊

位於嘉義縣番路鄉的觸口村,為進入阿里山區的最後一個平地聚落,坐落八掌溪自山脈奔流平地的谷口曲流位置,於上下游建有天長和地久兩座橋墩,同時此處為觸口斷層所在,兩側山壁高聳夾峙八掌溪形成落差極大的崖壁,宛若兩牛相觸般地險峻,故而得名。清領末期,這裡已發展成觸口街,是山產交易中心,到了日治初期,則有臺車道經由頂中下街(頂六)通往嘉義南門,當時觸口村共有36戶134人,末期僅為18戶的雜姓小型集村。

公田聚落
從空中俯瞰公田聚落
公田聚落資訊

位於嘉義縣番路鄉的公田村,由北而東分別與竹崎鄉、阿里山鄉為界,於清領時期道光年間開墾,是阿里山番社給墾打貓崁頭厝人劉玉,而劉姓族人因共同耕作同一塊土地,將此處取名為公田,日後公田逐漸變成地區性的泛稱。日治時期,這裡屬公田大字,設有派出所,到了戰後時期行政區域重新劃分,因主要聚落仍為公田,乃沿用舊有的行政區域名稱公田村。

智智亞部落
從龍美聚落俯瞰智智亞部落
智智亞部落資訊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的智智亞部落,坐落阿里山公路和山美產業道路交接處的下方,為過去鄒族達邦大社的一小社,傳統地名是Tsatsaya,但當時漢人稱其為瀨頭社,因為部落位於當今番路鄉的瀨頭(龍美)附近,而目前所稱的智智亞乃是音譯地名。日治初期,智智亞部落共有6戶52人,到了戰後初期則是9戶48人,由於位在阿里山林業鐵路附近,對外接觸較早。

特富野部落
從空中俯瞰特富野部落,右下道路可通往特富野古道
特富野部落資訊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的特富野部落,坐落曾文溪左岸的高位河階上,海拔約1050公尺,是鄒族特富野大社的所在地,目前部落下方道路可通往特富野古道,過去是鄒族人前往玉山一帶出草和狩獵的重要通道。由於特富野部落較為接近曾文溪源流,傳統地名稱作Tsumuna,即是水流源地之意,但清領時期相關文獻註記此地為豬母嘮社或肚武膋社,日治初期同樣記載為知母朥社或豚母朥社,均是用福佬語發音tu-bu-la的音譯地名,直到戰後才以華語音譯為特富野。

特富野古道
特富野古道約1900公尺處鞍部的指示牌
特富野古道資訊

橫跨嘉義縣阿里山鄉和南投縣信義鄉交接處的特富野古道,主要從特富野通往自忠,這條古道是過去鄒族人用以狩獵、通婚、探親、甚至與異族交戰的路徑,並且,可以連結到塔塔加繼續前往玉山地區,是阿里山和玉山銜接的重要道路。日治中期,臺灣總督府將鄰近自忠的古道整建為水山線舊鐵道,作為輸送木材之用,但鐵道於1977年廢棄,之後嘉義林區管理處在2001年將特富野到自忠全長6.32公里的路段加以整修,保留鐵道鋪面,即為當今的特富野古道。

特富野古道(水山線舊鐵道)
阿里山林業鐵路水山線的舊鐵道
特富野古道(水山線舊鐵道)資訊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的特富野古道(水山線舊鐵道),為過去阿里山林業鐵路的東埔線運材鐵道支線,完工於1931年,由沼平至兒玉(自忠),其後繼續延伸至新高口,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了開發阿里山森林資源所修築的鐵道。事實上,水山線舊鐵道抵達自忠後,有鐵道支線往西南岔出,即是目前特富野古道平緩腰繞的路段,但鐵道於1977年廢棄,之後嘉義林區管理處在2001年將部分鐵道重新整理,成為特富野古道的部分路段,提供遊客健行。

自忠
自忠路旁可見特富野古道的登山口
自忠資訊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和南投縣信義鄉交界之處的自忠,坐落阿里山山脈與玉山山脈的谷間隘口,地處阿里山公路路標97公里,路旁可見特富野古道的登山口。事實上,這個地方在日治時期稱作兒玉,主要記念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但到了戰後,改為記念二戰期間抗日名將張自忠而更名。1931年,臺灣總督府修建完成阿里山林業鐵路的水山線,由沼平至兒玉(自忠),又稱兒玉線,而阿里山公路大致沿襲水山線舊鐵道的路基興建。

遠望塔山
從阿里山的沼平向北觀望塔山
遠望塔山資訊

塔山為阿里山山脈之一,山脈東西橫亙,岩層排列水平,層層上疊,猶如塔狀,層理極為明顯。大塔山主峰海拔2663公尺,為鄒族聖山,傳統地名為Hocubu,意指妖怪的巢窟和靈魂的歸宿,鄒族人深信死亡後靈魂會居住在塔山,善靈住在大塔山,惡靈居於小塔山,而小塔山海拔2484公尺,傳統地名稱Maeno,是尖頂山之意。

眠月線鐵路
阿里山林業鐵路的眠月線
眠月線鐵路資訊

位於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的眠月線鐵路,完工於1915年,自阿里山舊車站通往松山,全長約14公里,中途設有塔山和眠月兩站,後因林木砍伐作業終止,眠月線於1934年遭到拆除。戰後初期,由於阿里山林業鐵路沿線需要造林,國民政府便將鐵道修復至石猴段,但近年來,眠月線鐵路先後經歷集集大地震和莫拉克風災的重創,至今仍難以通行。

大塔山
右側為大塔山主峰,設有觀景臺
大塔山資訊

塔山為阿里山山脈之一,山脈東西橫亙,岩層排列水平,層層上疊,猶如塔狀,層理極為明顯。大塔山主峰海拔2663公尺,為鄒族聖山,傳統地名為Hocubu,意指妖怪的巢窟和靈魂的歸宿,鄒族人深信死亡後靈魂會居住在塔山,善靈住在大塔山,惡靈居於小塔山,而小塔山海拔2484公尺,傳統地名稱Maeno,是尖頂山之意。

山美部落
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的山美部落街道一景
山美部落資訊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的山美部落,原為砂米箕社的所在位置,是達邦大社的一小社,過去散居於今址上方的薩匹基山南麓山凹處,但日治初期發生山崩,部落族人開始向南遷移至砂米箕蕃務官吏駐在所附近居住,並且沿用舊社名,當時僅有2戶14人,到了戰後初期增為58戶260人,國民政府設立行政區域時直接音譯為山美村。時至今日,山美部落設有學校、派出所、農會、辦事處、教會等,是阿里山鄉的生活中心。

里美避難步道
從山美橋遠眺岳亞那山稜線和達娜伊谷
里美避難步道資訊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村和里佳村的里美避難步道,過去是鄒族山美部落通往里佳部落的道路,主要是由山美部落沿著曾文溪左岸的山徑進入達娜伊谷溪之後,攀上岳亞那山西側的小支稜,經過約富霓,進而抵達里佳部落。事實上,阿里山公路通車後,這條古道已荒廢多年,直至2009年遭遇莫拉克風災,部落道路中斷,部落族人開始向林務局提出修復古道的建議,除了緊急救難之用,也可發展觀光,最後里美避難步道於2013年啟用,全長約2.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