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亞南古道

縱貫宜蘭縣大同鄉和南投縣仁愛鄉的卑亞南古道,始於1918年闢建,北起濁水、南抵霧社,全長約120公里,是原住民族古道中僅有的6條南北向道路之一。事實上,卑亞南古道的前身,原為泰雅族南北溝通的孔徑,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了交通運輸與管理控制,進而修築古道,作為泰雅族和賽德克族集體遷村的理蕃道路。時至今日,卑亞南古道的多數路段已被整建為中部橫貫公路的宜蘭支線與南投89線,僅存的古道遺跡位於梨山鞍部和思源啞口。

  • - / -
  • - - -
  • -
  • - -/-
  • -
卑亞南古道封面照
卑亞南古道封面照
卑亞南古道封面照

古道地圖

沿途景點
南山
南山村下部落一景。
南山資訊

南山部落在中橫宜蘭支線台七甲線道的28K處 ,海拔1200公尺,是蘭陽溪上游左岸的一個河階台地,原稱為pyanan(卑亞南),為炊食之意,從前泰雅族常在此地休息並炊飯而食,因以為社名。1959年中橫公路宜蘭支線興建,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途經此地,覺得卑亞南名稱不雅,乃取其南字,將村名改為南山村。南山村分為上下兩部落,卡拿旁( Kanaban)為下部落,位於南山派出所北方約 300 公尺處,是卑亞南部落原來的社地所在,由於此社位於台地下方,乃稱為下部落。古豪(Koxao)為上部落,1913 年日人勢力深入南山地區,在南山派出所現址設立駐在所,為了分散原住民的力量,令頭目 Losin-nobo 領一半的社人移住於駐在所附近令成一社,,因其地貌形狀似鼻,而稱之為 Koxao,由於較原部落位置更高,乃稱為上部落。

南山國小
南山國小校園一景。
南山國小資訊

南山國小校園一景。南山國小位於海拔將近1200公尺高的南山村上部落,是一所有著泰雅族文化的原住民學校。南山國小前身是日治時期的「卑亞南蕃童教育所」,成立於大正9年(1920)5月,同年11月校舍落成並舉行開學儀式。大正10年(1921)9月改為「甲種蕃童教育所」,同年12月增建校舍完成。1946年5月由國民政府接收,改為「台北縣太平鄉四季國民學校埤南分校」,1962年8月獨立為「宜蘭縣大同鄉南山國民學校」,1968年8月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名為「南山國民小學」。1991年重建教室、宿舍、操場工程完工。

卑亞南古道
南山村往突稜駐在所之間的一處古道,路面仍維持平整,右側駁坎十分完整。
卑亞南古道資訊

日治時期為了方便交通與管理原住民,於大正 7 年(1918)3月開始修築卑亞南古道,路線從今日宜蘭縣大同鄉樂水村經留茂安、四季、南山翻過卑亞南鞍部,再經過台中市和平區環山、梨山、南投縣仁愛鄉翠巒、望洋、紅香、瑞岩至霧社,全長約120公里,大正 10 年 (1921)3月完工。此路線原為泰雅族南北溝通的孔徑,開鑿後也成為「集團移住」泰雅族的重要道路。目前這條古道已被中部橫貫公路宜蘭支線和力行產業道路所取代,僅留下兩段未與公路重疊的古道遺跡 ,一為約克糾溪至思源啞口路段,另一段為梨山鞍部至福壽山農場。

中橫公路宜蘭支線工程紀念碑
中橫公路宜蘭支線工程紀念碑
中橫公路宜蘭支線工程紀念碑資訊

在思源啞口涼亭內,有一塊「中橫公路宜蘭支線工程紀念碑」,記述道路興建工程始末。石碑的背面,有1961年8月當時台灣省政府主席周至柔將軍所題的「飲水思源」四個字,這就是「思源埡口」地名的由來。中橫公路宜蘭支線興工於1955年1月,1959年3月竣工,全長111公里。此道路的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卑亞南古道,日人為了方便交通與管理原住民,於大正 7 年(1918)開始修築卑亞南古道,路線從今日宜蘭縣大同鄉樂水村,經留茂安、四季、南山、台中市和平區思源啞口、環山、梨山、南投縣仁愛鄉馬力觀、馬列霸、紅香、瑞岩至霧社,全長約120公里,大正 10 年 (1921)完工。

勝光派出所
勝光派出所
勝光派出所資訊

勝光派出所位於中橫宜蘭支線49.5公里處,前身是日治時期卑亞南古道上的有勝駐在所。日治時期為了方便交通與管理原住民,於大正 7 年(1918)開始修築卑亞南古道,路線從今日宜蘭縣大同鄉濁水翻過卑亞南鞍部至南投縣仁愛鄉霧社,全長約120公里,大正 10 年 (1921)完工。此道路最大的特點是幾乎呈現「南北向」的道路系統,絕大多數的理蕃道路多為東西向,此古道是六條南北向道路之一。卑亞南古道通過泰雅族區域,與東西向的理蕃道路相互形成經緯,交織成網狀交通網,在日治時期的山區交通史上扮演著相當重要角色。戰後這條古道被中部橫貫公路宜蘭支線和力行產業道路所取代。

雪山
從雪山北峰向南眺望雪山稜線,遠方最高山頭就是雪山。
雪山資訊

雪山位於台中市和平區和苗栗縣泰安鄉交界處,海拔3886公尺,是台灣第二高峰。大正4年(1915)7月,蕃務本署測量隊財津久平一行,由卑亞南社(今南山村)越過卑亞南鞍部(今思源埡口)到達志佳陽社(今環山部落),循志佳陽大山稜線完成雪山主峰的首登與測量,從此這條路線便成為攀登次高山(日治時代雪山名稱)最便捷的路徑。昭和 4 年(1929),台中州知事於次高山東南山腹興建「次高山莊」,成為當時雪山地區唯一的新式山莊,可容納百人住宿。1970年雪山東線開闢之後,因為較平緩好走,便取代志佳陽線成為攀登雪山的主要路線。

松茂
空拍松茂部落,影像左下方分布於公路兩側的聚落為松茂部落,順著公路往前延伸至遠處的聚落為梨山,右側蜿蜒的溪谷為大甲溪。
松茂資訊

松茂部落位於梨山東北方3公里處,即台中市和平區梨山里中興路四段沿線部份。地處大甲溪及其支流合歡溪所夾之肩狀平坦稜上,海拔高度約2300公尺。日治時期該地設有太保久警官駐在所,故名「太保久」;又太保久日語拼音為「タボク」,居民因而常以「Tabok」稱呼部落。戰後,居民遷移至公路側的現址。 松茂地名源起不詳,可能與松茂梨的品種有關。

梨山賓館
梨山賓館
梨山賓館資訊

梨山賓館位於梨山地區的中心位置,建造於1965年,是當地最早興建的旅館,也是早年蔣介石總統巡視臺灣時居住與接待國外賓客的主要行館之一,其古色古香的外觀已成為中橫的地標,大紅色的外觀建築特色與台北圓山、高雄圓山皆出自同一位建築師之手,被稱為台灣三大宮殿旅館。1971年開始對外營業,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經營,後來歷經九二一地震及敏督利颱風摧殘,2000年起停止營運,也因為十餘年未加以整修維護,已失去當年的金碧輝煌。2004年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接管梨山賓館後,委由梨山賓館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管理,將其重新整建, 並於2012年12月重新對外營運。

四季部落
部落下方為蘭陽溪谷,可眺望四季平臺
四季部落資訊

位於宜蘭縣大同鄉的四季部落,坐落臺7甲線18公里處,在蘭陽溪上游,海拔約1000公尺,泰雅族傳統地名為Tayax,劃分上、下部落。清領時期,開闢馬諾源社的先祖Temuran Kaylo死後,其三子因與家族失和離開卑亞南社,遷至土地肥沃適於農耕的Tayax定居,其後,相距12公里的嘉蘭社遭到清軍討伐,部落族人為了逃避戰禍也遷移至此,形成混居部落。到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此設置駐在所,見其四季如春,風光明媚,便以日語稱呼此地為Skikun。

思源啞口
國民政府設立的飲水思源碑亭
思源啞口資訊

位於宜蘭縣大同鄉的思源啞口,坐落臺7甲線45公里處,海拔1948公尺,為蘭陽溪與大甲溪的分水嶺,也是南湖大山支脈與雪山山脈交會的最低鞍部,經常雲霧飄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了交通運輸與管理控制,於1918年開始修築卑亞南古道,北起濁水、南抵霧社,全長約120公里,到了戰後時期,國民政府闢建中部橫貫公路和力行產業道路,取代了卑亞南古道,但卑亞南鞍部是蘭陽溪和大甲溪源頭,因而取飲水思源之意,設立碑亭記念。

志良派出所
志良派出所的建物外觀
志良派出所資訊

位於台中市和平區的志良街道所,周圍環山東南北方約3公里處,前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在亞古道設置的志良節駐所,原古身道原是泰雅族南北溝通的孔,但台灣總督府是為了交通運輸與管理控制,大刀闊斧修築道路,作為泰雅族集體遷村的理化道路。提煉松脂油,但因利潤有限,無法在次年停產,當今的志良地區已劃入大梨山高冷農業生產區。

環山部落
從高處遠眺環山部落
環山部落資訊

位於台中市和平區的環山部落,坐落臺7甲線61公里處,海拔約1600公尺,因四周被南湖大山、雪山山脈等高山環繞而得名,舊稱シカヤウ社,為1913年以後形成的部落,是由居住在南投縣仁愛鄉マシトバオン社的泰雅族人遷移而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求統治和授產之便,曾規劃將環山部落遷至靠近平地,但終究未果,其後開始栽植溫帶果樹,到了戰後時期持續引進栽植。時至今日,部落族人仍以此為業,但受到進口競爭和交通中斷,影響甚鉅。

太保久駐在所
從高空俯瞰太保久駐在所遺址,現已搭建水塔
太保久駐在所資訊

位於台中市和平區的太保久駐在所,坐落臺7甲線上方,松茂部落附近,地處大甲溪和合歡溪之間的肩狀平坦山稜上,海拔約2300公尺,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設置的,故名太保久,又因其日語拼音為タボク,在地居民常以Tabok稱呼部落,到了戰後時期,遷移至公路旁的現址,這一帶大多已開發為果園。

梨山部落
從空中俯瞰梨山部落,此處為飯店、餐廳集中區域
梨山部落資訊

位於台中市和平區的梨山部落,坐落臺7甲線82.5公里處,大甲溪上游南岸的山坡上,海拔1780公尺,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將大甲溪左岸キシアイ社和右岸ペルモアン社的泰雅族人集體遷村,移居在官方設立的サラマオ社,並劃定為蕃人所要地,期間不但積極推動水田耕作,更引進溫帶經濟果樹種植。事實上,梨山部落原本位在舊日南派出所附近,但1960年中部橫貫公路通車後,在地居民也隨之遷居到退輔會設置的榮民村莊松柏村一帶而漸成聚落。

マリコワン駐在所
右邊第一棟民宅即為マリコワン駐在所的位置
マリコワン駐在所資訊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マリコワン駐在所,坐落馬力觀部落內。清領時期,這裡原本有莫古里汗、莫古波波、莫古塔塔和莫古巴波等四社,但在日治初期發生的白狗、馬力巴方面槍枝押收行動中,臺灣總督府派員進入部落要求繳交槍枝,遭到族人頑強抵抗,其後,出動軍警力量鎮壓,也一併燒毀莫里古汗社。到了戰後時期,國民政府將四個部落合併為翠巒社區,在力行產業道路完工後,為求交通之便,部分族人相繼遷居至道路旁,形成馬力觀部落。

マレッパ駐在所
新望洋公墓內的水泥建物即為マレッパ駐在所遺址
マレッパ駐在所資訊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マレッパ駐在所,坐落力行產業道路29公里處旁邊的新望洋公墓內,海拔約1500公尺。事實上,新望洋公墓原是望洋部落,又稱馬力巴或馬烈霸,是日治時期才遷移至此定居的,到了戰後時期,由於部落地層產生滑動,有居住安全上的疑慮,便集體遷村到西南方地質較為穩定的地方,命名為新望洋。現今,部落族人大多從事溫帶水果和高冷蔬菜的農業工作,是當地重要經濟來源。

新望洋部落
從力行產業道路上遠眺新望洋部落
新望洋部落資訊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新望洋部落,坐落力行產業道路29公里處,又稱馬力巴或馬烈霸。事實上,新望洋部落族人原本居住在現址下方的北港溪山腹,傳統地名稱為Mek-Moyau,但在日治時期,由於居住在傾斜地形下方,部分族人認為環境不良,於是遷居至新望洋公墓一帶。到了戰後時期,部落地層產生滑動,有安全疑慮,便再次集體遷村到西南方地質較為穩定的地方,命名為新望洋。現今,部落族人大多從事溫帶水果和高冷蔬菜的農業工作,是重要經濟來源。

紅香部落
從新望洋部落遠眺紅香部落
紅香部落資訊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紅香部落,坐落白姑大山東南方的山麓,海拔1170公尺,泰雅族傳統地名為Makanaji,土地平坦肥沃,大多已闢為水田。日治初期,由於臺灣總督府派遣軍警進入部落,一開始族人先移動到馬卡納奇溪上游避難,但為了方便監控和管理,強制族人遷徙至邁西多邦社舊址北方1.3公里處的坡那支金居住,後因土地貧瘠,再度於1923年遷於現址迄今。

白狗駐在所
力行產業道路通往瑞岩的岔路口民宅即為白狗駐在所舊址
白狗駐在所資訊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紅香部落,坐落白姑大山東南方的山麓,海拔1170公尺,泰雅族傳統地名為Makanaji,土地平坦肥沃,大多已闢為水田。日治初期,由於臺灣總督府派遣軍警進入部落,一開始族人先移動到馬卡納奇溪上游避難,但為了方便監控和管理,強制族人遷徙至邁西多邦社舊址北方1.3公里處的坡那支金居住,後因土地貧瘠,再度於1923年遷於現址迄今。

舊瑞岩派出所
舊瑞岩派出所即為マシトバオン駐在所遺址
舊瑞岩派出所資訊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舊瑞岩派出所,坐落北港溪和卡告溪匯流之處的東北方山麓,原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設置的マシトバオン駐在所。事實上,瑞岩部落是由邁西多邦社與貼里荖社合併而成的部落,自日治時期以來就經歷過多次集團移住政策,到了戰後時期,國民政府同樣將部落更名合併。直至1999年發生集集大地震,瑞岩部落因地層嚴重受損,於2011年再次完成遷村,部落新址在北港溪右岸,在原本部落的西北方,但因腹地不足仍有32戶未遷建。

梅木駐在所
力行產業道路上的茶葉工廠即為梅木駐在所舊址
梅木駐在所資訊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梅木駐在所,坐落力行產業道路下方,梅木樟腦局旁邊,現已改建為一間茶葉工廠。事實上,力行產業道路完工於1968年,南起霧社、北抵梨山,與中部橫貫公路銜接,而梅木至翠巒此一路段在日治時期原為卑亞南古道的一部分。時至今日,力行產業道路沿線的山坡地盛產溫帶水果,但道路行經地區地質脆弱,經常滑動崩塌,路況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