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通關越嶺古道

八通關古道位於現今位於南投縣信義境內以及花蓮縣卓溪鄉、玉里鎮內,清代所築的「八通關古道」是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央山脈以東的部分,從花蓮玉里開始,清代所築的道路在拉庫拉庫溪的北岸,日治時期所築的道路在溪的南岸,兩條道路交會在大水窟山屋附近;中央山脈以西的部分,清代與日治時代的兩條道路,互相交叉數次,最後抵達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清代八通關東起花蓮玉里,西至南投信義鄉,其里程數因年代久遠以及路程險阻,里程數不易求證。日治所築八通關越嶺道全長則約為120公里。八通關古道西段部分昔日是鄒族、布農族的活動領域,歷史上曾經發了不少次的糾紛,東段部分則是布農族巒社群與郡社群活動的領域。清代在官方的「開山撫番」政策下,在光緒元年(1875),修築了清八通關道路,因為布農族原住民因素以及官方後續維修與部隊駐紮經費等因素,整條道路真正能安全通行的時間不算久。日治初期,曾經加以初步整修,此條古道依然是東、西兩地重要的交通要道。八通關越嶺道路大正8年(1919)開鑿,大正9年(1920)完工,清代八通關古道才正式退居幕後。目前,清八通關古道已呈現破損狀態、且路徑不明,被玉山國家公園列為生態保護區,不開放申請進入;日八通關越嶺古道已由全程修繕完畢,起點於東埔,終點於東部台18線的停車場(離山風駐在所約2公里),一般行程大約7-8天可走完全段,從山風到卓麓的古道,從大仙過後,則位於拉庫拉庫溪的左岸,與現在公路不同,西段部份大致沿著昔日的古道路線。

  • - / -
  • - - -
  • -
  • - -/-
  • -
八通關越嶺古道封面照
八通關越嶺古道封面照
八通關越嶺古道封面照
塔達芬駐在所平臺上散落的酒瓶
塔達芬駐在所平臺上散落的酒瓶
塔達芬駐在所平臺上散落的酒瓶
八通關越嶺古道上通往塔達芬駐在所的指標
八通關越嶺古道上通往塔達芬駐在所的指標
八通關越嶺古道上通往塔達芬駐在所的指標
土葛駐在所地基平臺上設立的解說牌
土葛駐在所地基平臺上設立的解說牌
土葛駐在所地基平臺上設立的解說牌
土葛駐在所的入口和指示標誌
土葛駐在所的入口和指示標誌
土葛駐在所的入口和指示標誌
土葛駐在所厚達90公分的石砌外牆
土葛駐在所厚達90公分的石砌外牆
土葛駐在所厚達90公分的石砌外牆
拉古拉駐在所以人字形疊砌的駁坎
拉古拉駐在所以人字形疊砌的駁坎
拉古拉駐在所以人字形疊砌的駁坎
通往拉古拉駐在所的階梯
通往拉古拉駐在所的階梯
通往拉古拉駐在所的階梯
調查人員所立之處的右方為通往八通關越嶺古道的階梯
調查人員所立之處的右方為通往八通關越嶺古道的階梯
調查人員所立之處的右方為通往八通關越嶺古道的階梯
殉職者之碑的正面,刻著殉職者之碑字樣
殉職者之碑的正面,刻著殉職者之碑字樣
殉職者之碑的正面,刻著殉職者之碑字樣
自大分山屋後方俯視大分駐在所的平臺
自大分山屋後方俯視大分駐在所的平臺
自大分山屋後方俯視大分駐在所的平臺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興建的大分山屋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興建的大分山屋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興建的大分山屋
拉古拉駐在所以人字形疊砌的駁坎
拉古拉駐在所以人字形疊砌的駁坎
拉古拉駐在所以人字形疊砌的駁坎
殉職者之碑的背後文字已難以辨識
殉職者之碑的背後文字已難以辨識
殉職者之碑的背後文字已難以辨識
調查人員於ワバノ駐在所(華巴諾駐在所)正門合影
調查人員於ワバノ駐在所(華巴諾駐在所)正門合影
調查人員於ワバノ駐在所(華巴諾駐在所)正門合影
調查人員於ワバノ駐在所(華巴諾駐在所)的砲庫與三吋速射砲合影
調查人員於ワバノ駐在所(華巴諾駐在所)的砲庫與三吋速射砲合影
調查人員於ワバノ駐在所(華巴諾駐在所)的砲庫與三吋速射砲合影
ワバノ駐在所(華巴諾駐在所)的遺址建物
ワバノ駐在所(華巴諾駐在所)的遺址建物
ワバノ駐在所(華巴諾駐在所)的遺址建物
故花蓮港廳巡査小山惟精、後藤又五郎、警手バラッ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査小山惟精、後藤又五郎、警手バラッ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査小山惟精、後藤又五郎、警手バラッ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査小山惟精、後藤又五郎、警手バラッ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査小山惟精、後藤又五郎、警手バラッ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査小山惟精、後藤又五郎、警手バラッ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警手リノウサン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警手リノウサン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警手リノウサン戰死之地紀念碑
ワバノ駐在所(華巴諾駐在所)的砲庫與三吋速射砲
ワバノ駐在所(華巴諾駐在所)的砲庫與三吋速射砲
ワバノ駐在所(華巴諾駐在所)的砲庫與三吋速射砲
故花蓮港廳巡查野尻光一、隘勇ルスカウ、ババイ、潘阿生、潘阿武、潘納仔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查野尻光一、隘勇ルスカウ、ババイ、潘阿生、潘阿武、潘納仔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查野尻光一、隘勇ルスカウ、ババイ、潘阿生、潘阿武、潘納仔戰死之地紀念碑
カシバナ事件(喀西帕南事件)殉職者紀念碑
カシバナ事件(喀西帕南事件)殉職者紀念碑
カシバナ事件(喀西帕南事件)殉職者紀念碑
八通關開鑿紀念碑
八通關開鑿紀念碑
八通關開鑿紀念碑
大水窟駐在所的石牆與大水窟山屋的木構建材,遺址有引水鐵管
大水窟駐在所的石牆與大水窟山屋的木構建材,遺址有引水鐵管
大水窟駐在所的石牆與大水窟山屋的木構建材,遺址有引水鐵管
八通關草原
八通關草原
八通關草原
坐落八通關草原上的八通關駐在所地基
坐落八通關草原上的八通關駐在所地基
坐落八通關草原上的八通關駐在所地基
調查人員測量清代八通關營盤址
調查人員測量清代八通關營盤址
調查人員測量清代八通關營盤址
大水窟山屋後方的大水窟池
大水窟山屋後方的大水窟池
大水窟山屋後方的大水窟池
大水窟池後方的山腰道路為八通關古道
大水窟池後方的山腰道路為八通關古道
大水窟池後方的山腰道路為八通關古道
調查人員於州廳界遺址的臺階上合影
調查人員於州廳界遺址的臺階上合影
調查人員於州廳界遺址的臺階上合影
大水窟駐在所的石牆與大水窟山屋的木構建材
大水窟駐在所的石牆與大水窟山屋的木構建材
大水窟駐在所的石牆與大水窟山屋的木構建材
大水窟駐在所殘留的石牆遺構
大水窟駐在所殘留的石牆遺構
大水窟駐在所殘留的石牆遺構
鋪滿二葉松針的米亞桑駐在所地基
鋪滿二葉松針的米亞桑駐在所地基
鋪滿二葉松針的米亞桑駐在所地基
調查人員在八通關越嶺古道通往米亞桑駐在所的階道上
調查人員在八通關越嶺古道通往米亞桑駐在所的階道上
調查人員在八通關越嶺古道通往米亞桑駐在所的階道上
故花蓮港廳警手スラ、アセン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警手スラ、アセン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警手スラ、アセン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警手スラ、アセン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警手スラ、アセン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警手スラ、アセン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查宮野七兵衛、大島三男、官役人夫カシアウ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查宮野七兵衛、大島三男、官役人夫カシアウ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查宮野七兵衛、大島三男、官役人夫カシアウ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查部長仁木三十郎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查部長仁木三十郎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查部長仁木三十郎戰死之地紀念碑
塔達芬駐在所平臺上散落的酒瓶
塔達芬駐在所平臺上散落的酒瓶
塔達芬駐在所平臺上散落的酒瓶

古道地圖

沿途景點
雲龍瀑布
影像為遠望雲龍瀑布及穿越其上的八通關古道。
雲龍瀑布資訊

雲龍瀑布位於南投縣信義鄉,陳有蘭溪支流樂樂溪上游,海拔標高約1640公尺處,屬濁水溪流域。瀑布懸於八通關古道旁的岩壁上,是八通關古道上最壯觀瀑布。從東埔往瀑布路上會經「父不知子斷崖」,因地形險惡,易有落石,即便父子同行至此,也無法互相照應,故有此名稱。

樂樂山屋(ラクラク駐在所)
影像為今日的樂樂山屋。
樂樂山屋(ラクラク駐在所)資訊

樂樂山屋,距東埔約5.8公里處,為一簡易木造山屋,海拔約1696公尺,由此處東行至八通關約12.1公里。樂樂山屋建於日治時期ラクラク駐在所的地基,布農族稱駐在所一帶為Oritu,Oritu為布農語「山枇杷」之意,指有山枇杷的地方,在樂樂駐在所附近,原本並無原住民聚落,日人在這裡廣植櫻花,每年四月有賞櫻大會,並開闢一條小徑下抵陳有蘭溪底的樂樂溫泉。布農語RakuRaku為溫泉之意。在地基平臺上可發現日治時期的酒瓶與碗盤碎片。

乙女瀑布至樂樂山屋途中
乙女瀑布至樂樂山屋途中
乙女瀑布至樂樂山屋途中資訊

影像為八通關越嶺道,乙女瀑布通往樂樂山屋方向約10分鐘路程的木棧道,乙女瀑布距樂樂山屋(駐在所)雖僅有500公尺,其路幅僅約一公尺,雖右側山壁有鐵鍊、繩索輔助遊客健行,走於其上仍險象環生。臺灣地震頻繁,山壁斷崖為風化頁岩,地形險惡區域常有落石,因此每逢豪雨,土石鬆軟,在山勢陡峭地區均易發生崩塌,造成棧道損壞。由於山區道路維修不易,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特別於樂樂山屋後方稜線另闢安全的高繞路線,以便登山者通過此危險地段。

乙女瀑布
今日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溪谷上架設一座造型單純、線條簡潔的鋼橋,可在橋上欣賞乙女瀑布的風貌。影像為對關駐在所往樂樂山屋的方向,鋼橋橫越乙女瀑布溪谷。
乙女瀑布資訊

乙女瀑布位在南投縣信義鄉,海拔約1750公尺,從東埔登山口入山至乙女瀑布約6.3公里,距樂樂山屋(駐在所)雖僅約500公尺,但樂樂山屋至乙女瀑布間道路常有崩塌,可選擇樂樂山屋後方高繞路線,乙女瀑布距離對關駐在所則約4公里。
乙女瀑布形成是因地質岩性為對風化作用呈不同程度之抵抗,遂產生差異侵蝕,與雲龍瀑布同屬懸谷瀑布,瀑布分為數段蜿蜒而下,流入陳有蘭溪。乙女(おとめ)在日文是指少女之意,日文中乙女瀑布即是指少女瀑布,由於瀑布的水流涓涓秀雅不急不緩,時而隱沒,時而顯現於山林中,彷彿嬌羞的少女,因而得名。

對關駐在所
對關駐在所
對關駐在所資訊

對關駐在所由東埔登山口入山約為10.3公里,海拔約2100公尺之處,為一平坦地,此處視野開闊。對關駐在所一帶,布農族稱為Taikan,意指「道路轉角之處」,日文以漢字譯音。對關駐在所下方陳有蘭溪谷為壯麗的峽谷地形,上游一帶的溪谷則平坦遼闊,對關在地理上為重要的分界點。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此處設有解說牌,介紹日治時期八通關越嶺道沿線設有多個駐在所,對關駐在所為其中之一,現為登山重要中途休息點。

觀高工作站
影像為觀高工作站,位於觀高坪下方,在巒大林管處郡大林道66公里處。
觀高工作站資訊

影像為觀高工作站,位於觀高坪下方,在巒大林管處郡大林道66公里處,觀高工作站是早期林務局伐木時所設置,今日因林務局全面禁伐天然林,原先可運材卡車,全長83公里的郡大林道,今日亦僅能通行至32公里處,後續路段已不再修復。原屬林務體系的觀高工作站,成為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觀高保育研究站。

觀高保育研究站後方稜線為觀高坪,布農族稱為Hahaguo,為「低凹處」之意,因其為位於八通關山與觀高山間的平坦廣闊鞍部,在地形上處於較低凹處。在日治時代為警備道路「中之線」及「八通關越嶺道」,觀高為其連接點,因此觀高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造成八通關越道路西段嚴重崩塌,觀高通往八通關間的道路有4處崩塌地,觀高工作站因崩塌造成下陷,建築結構已有傾斜、龜裂的現象,已不適合登山客入住使用,因此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10年9月15日公告禁止使用。

觀高駐在所
影像為觀高駐在所下方的平臺,地表可發現日治時期酒瓶與茶壺等生活遺留。
觀高駐在所資訊

觀高布農族稱為Hahaguo,為「低凹處」之意,因其為位於八通關山與觀高山間的平闊鞍部,在地形上處於較低凹處。觀高北接東埔,東北接郡大溪沿岸部落,南接八通關,在日治時代「中之線道路」及「八通關越嶺道」二路線於觀高交會,觀高為其衝要之地,在軍事與交通上均佔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

根據昭和11年(1936)的資料,觀高駐在所職員有13名人員,並有設備完善的屋舍及哨崗。

八通關草原
八通關草原
八通關草原資訊

八通關草原,為日古道與清古道交會的地點。布農族將此地稱為BaBahrasno,意為「河流」之意,因維八通關草原南側,有荖濃溪小支流穿過。清代修築「中路」時,將鄒語指涉玉山的Pantonukua用來稱此地,音譯為八通關,日人繼續沿用至今。
日治時期的八通關駐在所,與清代八通關營盤址,並非在同一個地基,而是在清營盤北邊約120公尺處。
八通關由於地勢險要,展望良好,日治時期在此設有警察官吏駐在所、戰壕、瞭望臺及靶場等施設,在駐在所前方有角力場,每年秋天在此舉行越嶺道各駐在所的角力大賽,駐在所大門後方,有兩排高約1.2公尺的夯土牆。

八通關駐在所門柱
影像為調查人員測量八通關駐在所正門的門柱。
八通關駐在所門柱資訊

布農族將此地稱為BaBahrasno,意為「河流」之意,因為八通關草原南側,有荖濃溪小支流穿過。清代修築「中路」時,將鄒語指涉玉山的Pantonukua用來稱此地,音譯為八通關,日人繼續沿用至今。
八通關由於地勢險要,展望良好,日治時期在此設有警察官吏駐在所、戰壕、瞭望臺及靶場等施設,在駐在所前方有角力場,每年秋天在此舉行越嶺道各駐在所的角力大賽,駐在所大門後方,有兩排高約1.2公尺的夯土牆。在八通關草原,也為日古道與清古道交會的地點。

八通關駐在所玄關柱洞
影像為八通關駐在所玄關的柱洞,及當時建築物留下的相關遺構。日治時期八通關駐在所,與淸代八通關營盤址,並非在同一個地基,而是在淸營盤北邊約120公尺處。
八通關駐在所玄關柱洞資訊

布農族將此地稱為BaBahrasno,意為「河流」之意,因為八通關草原南側,有荖濃溪小支流穿過。清代修築「中路」時,將鄒語指涉玉山的Pantonukua用來稱此地,音譯為八通關,日人繼續沿用至今。
八通關由於地勢險要,展望良好,日治時期在此設有警察官吏駐在所、戰壕、瞭望臺及靶場等施設,在駐在所前方有角力場,每年秋天在此舉行越嶺道各駐在所的角力大賽,駐在所大門後方,有兩排高約1.2公尺的夯土牆。在八通關草原,也為日古道與清古道交會的地點。
由於日本的「新高登山道」與八通關越嶺道在此處相會,八通關駐在所成為最好的接待站,因此房舍寬大舒適,分為接待所、辦公室、警官宿舍、警丁宿舍以及挑夫專用房舍,並有設備良好的浴室。根據昭和11年(1936)的資料,駐在所職員計有18人,今日在遺址上可找到的電話線礙子與當時生活留下的相關遺物。

清古道階梯
影像為調查人員於八通關山前峰南稜所找到的石階,約有20多階2.4公尺的石階,成弧形修築,十分壯觀,階梯上鋪滿二葉松針,保存狀況良好,清八通關古道大多沿稜而行,與日治時期越嶺道沿山腰繞,有所差異,影像調查人員以山刀清除古道階梯上方的植物。
清古道階梯資訊

清代八通關古道從清八通關營盤址後,渡過荖濃溪上游,沿八通關前峰南稜山腰且行且下,至躑躅山北稜上升與日治時期越嶺道交會,並沿稜爬升至杜鵑鞍部。

巴奈伊克山屋
巴奈伊克山屋
巴奈伊克山屋資訊

影像為巴奈伊克避難山屋,距離日治時期所建的巴奈伊克駐在所約有100公尺。因地理位置不具重要性,巴奈伊克駐在所在日治時代末期已裁廢。巴奈伊克地名由來不詳,駐在所位於今日巴奈伊克避難山屋前約100公尺,越嶺道轉折處上方約5公尺的小平臺。巴奈伊克所處的長稜長滿高大的臺灣二葉松,地面鋪滿松針,附近野生動物極多。

躑躅山駐在所
駐在所的前門與後門,均有夯土牆,影像為躑躅山駐在所後方駁坎現況,高約1.2公尺,長約18公尺,採用人字形砌法,地表也鋪滿二葉松針。
躑躅山駐在所資訊

躑躅山駐在所(杜鵑營地)位於秀姑巒駐在所及南駐在所之間,海拔約3150公尺處,躑躅山駐在所之得名來自此處盛產躑躅,躑躅即杜鵑,因此有人稱之為杜鵑駐在所或是杜鵑營地。日治時期八通關越嶺道路位於駐在所下方約30公尺處,非今日登山道路穿越駐在所,在日治時期越嶺道與駐在所間留有剌鐵絲,可見當時防範原住民的情形,在駐在所週邊可找到許多當時遺留的酒瓶等生活器物,駐在所的展望甚佳,其位置亦相當避風。

杜鵑駐在所
This image shows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barrier behind what used to be the Zhizhushan police post,  about 1.2 meters high and 18 meters long. The front door and the back door of the police post have rammed earth walls with layered stones and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pine needles. Many living utensils such as wine bottles left over at that time can be found around the area.
杜鵑駐在所資訊

躑躅山駐在所(杜鵑營地)位於秀姑巒駐在所及南駐在所之間,海拔約3150公尺處,躑躅山駐在所之得名來自此處盛產躑躅,躑躅即杜鵑,因此有人稱之為杜鵑駐在所或是杜鵑營地。日治時期八通關越嶺道路位於駐在所下方約30公尺處,非今日登山道路穿越駐在所,在日治時期越嶺道與駐在所間留有剌鐵絲,可見當時防範原住民的情形,在駐在所週邊可找到許多當時遺留的酒瓶等生活器物,駐在所的展望甚佳,其位置亦相當避風。

大水窟
影像為大水窟池東北方的高處俯瞰大水窟山屋與日越嶺道。
大水窟資訊

大水窟從清代以來此地一直是交通要衝,光緒元年(1875)完工的清朝八通關古道,於大水窟池東側設置營盤,在地表所殘留陶瓷殘片,經考古學者研究是出自於清咸豐同治年間的福建德化窯產物。大正10年(1921)完工的八通關越道路,日本人在大水窟池西南側路旁,海拔約3240公尺之處,設置州廳界,在其上方興建涼亭供行旅歇腳。
1970年代林務局曾在大水窟池南方建造鐵皮鐵骨登山小屋一座,但毀於強風與積雪。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在原址建造一座具太陽能供電、雨水集水槽、簡易廁所,可供24人住宿的山屋。

中央金礦山屋
中央金礦山屋
中央金礦山屋資訊

中央金礦山屋位於南投縣信義鄉,海拔2823公尺處,距秀姑坪約4公里處,所屬單位是玉山國家公園,山屋為鋼骨結構,內分上下二層,具有20個床位,屋頂鋪設太陽能板,可提供夜間照明、旁設簡易廁所、床墊、野餐桌椅等,水源為山屋前往杜鵑營地叉路指標旁的清徹溪水。中央金礦山屋建於日治時期秀姑巒駐在所的地基上,秀姑巒駐在所之得名來自秀姑巒山,日治時期本地以採金著名(中央金礦原稱為秀姑巒金礦),由中央金礦向東緩緩腰繞上升,約2.5公里可抵白洋金礦山屋,向南沿越嶺道腰繞可抵躑躅山駐在所(今日杜鵑營地)。

南駐在所
南駐在所遺留的疊石圍牆。
南駐在所資訊

南駐在所位於躑躅山駐在所及州廳界之間,海拔約3225公尺,當時越嶺道由駐在所外圍牆繞過,並非如同今日登山道路直接穿越駐在所。影像為南駐在所遺留的完整疊石牆及夯土牆,南駐在所之得名,尚不清楚,外圍遺有完整疊石及夯土圍牆,駐在所的範圍近似梯形,長約40公尺,寬約35公尺,斜邊疊石圍牆約為44公尺,在南駐在所地表可採集當時遺留的瓷器碎片及酒瓶等容器。

大水窟附近
大水窟附近
大水窟附近資訊

圖中遠方稜線為大水窟,位於中央山脈主脊大水窟山之南、尖山之南,尖山、北面山之北。附近為短箭竹草原,展望佳。有一天然水池,清代此處曾有清兵駐紮,營盤名為水堀(架札),目前地表可拾獲當時人群生活所遺留的陶器碎片,日治時代為臺中州與花蓮港廳的界線,此處設有州廳界檢查哨,檢查哨尚存疊石地基。日治時期大水窟駐在所水源引自大水窟池北側水池區,目前仍有半圓鐵皮水管殘跡。
清代八通關古道與日治八通關越嶺道交會於大水窟,圖中調查人員所站立之處為日治時期越嶺道,其中向右斜下通往溪谷的道路為清代古道,可通往八母坑。日治時期的八通關越嶺道則為當時理蕃道路中,最重要的一條東西聯絡要道,戰後亦成為登山客攀登玉山、秀姑巒大山、馬博拉斯山、大水窟山、八通關山的重要路徑。

大水窟山屋
大水窟山屋
大水窟山屋資訊

圖中遠方稜線為大水窟,位於中央山脈主脊大水窟山之南、尖山之南,尖山、北面山之北。附近為短箭竹草原,展望佳。有一天然水池,清代此處曾有清兵駐紮,營盤名為水堀(架札),目前地表可拾獲當時人群生活所遺留的陶器碎片,日治時代為臺中州與花蓮港廳的界線,此處設有州廳界檢查哨,檢查哨尚存疊石地基。日治時期大水窟駐在所水源引自大水窟池北側水池區,目前仍有半圓鐵皮水管殘跡。
清代八通關古道與日治八通關越嶺道交會於大水窟,圖中調查人員所站立之處為日治時期越嶺道,其中向右斜下通往溪谷的道路為清代古道,可通往八母坑。日治時期的八通關越嶺道則為當時理蕃道路中,最重要的一條東西聯絡要道,戰後亦成為登山客攀登玉山、秀姑巒大山、馬博拉斯山、大水窟山、八通關山的重要路徑。

八通關駐在所
八通關草原
八通關駐在所資訊

坐落玉山山脈和中央山脈之間的八通關駐在所,位在廣闊的八通關草原上,為日治時期八通關越嶺古道與新高登山道的相接地點,同時也與清領時期修築的八通關古道交會。由於地勢險要、展望良好,臺灣總督府就在此處設置警察官吏駐在所,還有戰壕、靶場及瞭望臺等設施,每年秋天也會在此舉辦八通關越嶺古道上各個駐在所的角力大賽,八通關駐在所因而成為最好的接待處所,房舍寬大舒適。時至今日,仍可在遺址上找到電話線礙子與生活遺物。

八通關清代營盤址
調查人員測量清代八通關營盤址
八通關清代營盤址資訊

清領時期修築的八通關營盤址與日治時期設置的八通關駐在所,並非同一個地基,兩者南北相距120公尺,海拔約2745公尺。事實上,八通關的地名由來是鄒族指稱玉山為Pantonukua的音譯,從清代開始沿用至今,目前八通關清代營盤址還留有夯土牆圍成的兩塊基地。

大水窟池
大水窟山屋後方的大水窟池
大水窟池資訊

位於清領時期八通關古道東段路線的大水窟池,為終年不涸的高山水池,水源仰賴降雨和融雪,布農族人指稱大水窟池為Oniyap,即水池之意,自清領以來此處一直是交通要衝。事實上,大水窟池是中央山脈主稜上重要的飲水來源,提供大水窟營盤的日常用水,在清領末期纂修的《臺灣輿圖》中記載的架扎,或是《臺灣通志稿》中記載的水崛,均是指稱大水窟池。時至今日,在大水窟山屋後方,仍可發現大量清代咸豐、同治年間福建德化窯的陶瓷殘片。

州廳界遺址
調查人員於州廳界遺址的臺階上合影
州廳界遺址資訊

坐落日治時期八通關越嶺古道的州廳界遺址,主要位在大水窟池西南側的路旁,海拔約3240公尺,為石造砌出的臺基,具有四階寬達4.3公尺的梯階,是日治時期臺中州和花蓮港廳的分界線。過去,臺灣總督府曾在地基上興建涼亭提供行旅歇腳,並於前方豎立木造界碑,到了戰後,林務局曾於1970年代建造一幢鐵皮鐵骨的登山小屋,但毀於強風和積雪。時至今日,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在原址重建了一座兼具太陽能供電與集中雨水的住宿山屋。

大水窟駐在所
大水窟駐在所的石牆與大水窟山屋的木構建材,遺址有引水鐵管
大水窟駐在所資訊

坐落南大水窟山東側平坦肩稜上的大水窟駐在所,始於1920年設置,海拔高達3150公尺,為日治時期八通關越嶺古道最高的駐在所。由於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為高山積雪期間,大水窟駐在所的值勤生活遭遇種種困難,像是氣溫遽降、飲水結冰時,日常用水需要從山下數公里遠的米亞桑駐在所取用,或是當冰封嚴寒之際,需要全員撤至米亞桑駐在所。戰後1980年代,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曾在大水窟駐在所的石牆一角建造大水窟山屋,但已在1999年毀於颱風。

米亞桑駐在所
鋪滿二葉松針的米亞桑駐在所地基
米亞桑駐在所資訊

坐落南大水窟山東南稜北方小支稜上的米亞桑駐在所,主要位在八通關越嶺古道旁的谷側,始於1920年設置,海拔約2650公尺,在布農族語中米亞桑為祖社之意。事實上,米亞桑駐在所置身高山氣候,多半籠罩白霧,每年11月至翌年2月為降雪期間,而當相距數公里遠的大水窟駐在所,因為積雪冰封無法運作時,警備人員就會撤退到米亞桑駐在所,旁邊流有山溝水源。時至今日,米亞桑駐在所的地基上,已長滿二葉松,僅能找到少數建物構材和生活遺物。

故花蓮港廳警手スラ、アセン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警手スラ、アセン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警手スラ、アセン戰死之地紀念碑資訊

坐落八通關越嶺古道旁的故花蓮港廳警手スラ、アセン戰死之地紀念碑,位在相距沙沙拉比駐在所約100公尺之處,也距離托馬斯駐在所東側約1公里遠,為鋼筋混凝土修建的方尖造型紀念碑,主要記念托馬斯駐在所警備人員スラ(Sura)和アセン(Asen),於1921年2月17日奉命執行巡邏和運送物資到大分駐在所後,下午返回托馬斯駐在所附近巡邏時遇襲致死,臺灣總督府因此設置碑體記念。

故花蓮港廳巡查宮野七兵衛、大島三男、官役人夫カシアウ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查宮野七兵衛、大島三男、官役人夫カシアウ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查宮野七兵衛、大島三男、官役人夫カシアウ戰死之地紀念碑資訊

坐落八通關越嶺古道旁的故花蓮港廳巡查宮野七兵衛、大島三男、官役人夫カシアウ戰死之地紀念碑,海拔約1900公尺,位在朋珂駐在所南邊,相距意西拉駐在所約1.8公里,原本為豎立3柱木造方尖碑,後於日治中期1930年代改建為鋼筋混凝土修築的方尖造型紀念碑,主要記念花蓮港廳巡查宮野七兵衛率領約50名的道路測量隊員,於1921年3月16日遭到密林埋伏狙擊,導致巡查宮野七兵衛、大島三男、警手リノ、カツアウ戰死,並且槍枝和物品遭奪。

故花蓮港廳巡查部長仁木三十郎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查部長仁木三十郎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查部長仁木三十郎戰死之地紀念碑資訊

坐落八通關越嶺古道凸稜谷側的故花蓮港廳巡查部長仁木三十郎戰死之地紀念碑,海拔約1770公尺,位在第一代意西拉鐵線橋的南側橋基,相距意西拉駐在所約10分鐘路程,原本只是豎立2柱墓標,右為仁木三十郎之墓,左是警手林賴明和之墓,其後,日治中期1930年代改建為鋼筋混凝土修築的方尖造型紀念碑,但碑文僅載仁木三十郎之名,主要記念其監督八通關越嶺古道第二期築路工程隊作業時,於1920年10月23日遭到密林埋伏的槍枝狙擊致死。

塔達芬駐在所
塔達芬駐在所平臺上散落的酒瓶
塔達芬駐在所資訊

位於八通關越嶺古道旁山側的塔達芬駐在所,海拔約1550公尺,始於1920年設置,終於1934年裁撤,腹地狹小,僅高於道路5公尺,在布農族語中塔達芬為水氣很多之意。塔達芬駐在所周圍建有1.2公尺高的刺網保護,前有石砌駁坎,地基平臺種植山櫻和青楓,辦公室位在中央,官舍則在左側,但時至今日,塔達芬駐在所的遺址已完全埋沒於芒草中。

土葛駐在所
土葛駐在所地基平臺上設立的解說牌
土葛駐在所資訊

臨近八通關越嶺古道上土葛崩壁的土葛駐在所,始於1922年設置,終於1944年裁撤,向南約20分鐘路程即可抵達土葛崩壁,此處破碎崩坍地形是由拉庫拉庫溪匯合塔達芬溪後主流轉向,合流之處不斷向上侵蝕造成綿延近1公里的崩壁。因此,土葛駐在所的周圍三面為陡崖,西南側設有厚達90公分的石砌外牆,時至今日,當年警備人員利用石板所圍成的花圃遺跡還在。

拉古拉駐在所
拉古拉駐在所以人字形疊砌的駁坎
拉古拉駐在所資訊

臨近八通關越嶺古道上拉古拉橋的拉古拉駐在所,始於1920年設置,終於1944年裁撤,海拔約1355公尺。經過土葛崩壁和拉古拉橋後,繼續行走約莫15分鐘的路程,接著進入一片二葉松林,即可在路旁看見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設立的拉古拉駐在所指示牌。在日治時期編纂完成的《東臺灣展望》中,曾經形容坐落在樹林中的拉古拉駐在所宛若渡假小屋,具有悠閒安適的氛圍。

大分駐在所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興建的大分山屋
大分駐在所資訊

位於大分事件紀念碑附近的大分駐在所,始於1911年設置,為日治時期最早設立的駐在所之一。但是,1915年發生大分事件,建物遭到焚毀,臺灣總督府便於1920年重新復設,並將駐在所上遷至山腰,建有武德殿、軍械彈藥庫、官舍、辦公室、蕃產交易所等。到了戰後時期,大分駐在所曾經充當林務局護管所使用,也有原住大分的布農族人返回定居。時至今日,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大分駐在所遺址興建鋼骨鐵皮的大分山屋,提供研究者或登山客住宿使用。

殉職者之碑
殉職者之碑的正面,刻著殉職者之碑字樣
殉職者之碑資訊

位於大分玄關的殉職者之碑,海拔約1250公尺,經過大分鐵線橋後,自八通關越嶺古道緩緩上坡即可遇見,這個地點為大分地區警備人員舉行迎送儀式之處,自此開始就正式進入大分地區。殉職者之碑是由天然石材製成,下方為卵石臺基,依照石碑的造型、材料與刻文,不難推測這個石碑主要是記念大分事件的罹難者,但背後碑文已不甚清晰,隱約刻著大正四年五月十七日……。

ワバノ駐在所(華巴諾駐在所)
調查人員於ワバノ駐在所(華巴諾駐在所)正門合影
ワバノ駐在所(華巴諾駐在所)資訊

位於大分駐在所西南稜線上的ワバノ駐在所(華巴諾駐在所),始於1920年設置,海拔約1930公尺,為八通關越嶺古道華巴諾支線的終點,展望極佳、地形險要,是一處戰略要點,因此,臺灣總督府在這裡設有三吋速射砲、七珊山砲和十二拇舊砲各一門,火炮射程幾乎涵蓋鄰近的布農族部落。除此之外,ワバノ駐在所的建築本身,主要依據日式模矩尺間法來設計施工,使用規格化的建材,但位居稜線之故,並無用水,必須以水管引進千餘公尺外的水源。

故花蓮港廳警手リノウサン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警手リノウサン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警手リノウサン戰死之地紀念碑資訊

坐落八通關越嶺古道山側的故花蓮港廳警手リノウサン戰死之地紀念碑,海拔約1730公尺,主要位在十三里駐在所北側約50公尺之處,原本為木造方尖碑,後來改建為鋼筋混凝土修築的方尖造型紀念碑,主要記念花蓮港廳新康駐在所警手リノウサン於1920年10月31日遭到突襲斬首而死,但由於リノウサン階級卑微,相關文獻並未記載其生平事蹟和事件經過,而殉職事蹟同樣也未被記載於日治時期編纂的《臺灣警察遺芳錄》當中。

故花蓮港廳巡査小山惟精、後藤又五郎、警手バラッ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査小山惟精、後藤又五郎、警手バラッ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査小山惟精、後藤又五郎、警手バラッ戰死之地紀念碑資訊

坐落八通關越嶺古道山側的故花蓮港廳巡査小山惟精、後藤又五郎、警手バラッ戰死之地紀念碑,主要位在櫻橋(七號橋)北側約50公尺之處,原本僅有豎立2柱日本巡査的木造墓標,因同一事件死亡的原住民警手並不在列,後於1930年代改建的鋼筋混凝土方尖碑,三人並列其上,主要記念花蓮港廳石洞駐在所巡查小山惟精、後藤又五郎和警手バラッ,於1922年4月11日遭到埋伏突襲而死,當時華巴諾駐在所的砲臺曾經發射數枚火炮示威。

故花蓮港廳巡查野尻光一、隘勇ルスカウ、ババイ、潘阿生、潘阿武、潘納仔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查野尻光一、隘勇ルスカウ、ババイ、潘阿生、潘阿武、潘納仔戰死之地紀念碑
故花蓮港廳巡查野尻光一、隘勇ルスカウ、ババイ、潘阿生、潘阿武、潘納仔戰死之地紀念碑資訊

坐落八通關越嶺古道山坳的故花蓮港廳巡查野尻光一、隘勇ルスカウ、ババイ、潘阿生、潘阿武、潘納仔戰死之地紀念碑,海拔約1315公尺,主要位在綠駐在所西側約15分鐘路程之處。此一紀念碑為鋼筋混凝土修建而成的方尖造型碑體,主要記念花蓮港廳巡查野尻光一、隘勇ルスカウ、ババイ、潘阿生、潘阿武、潘納仔於1919年10月10日在八通關越嶺古道開鑿施工期間,遭到埋伏狙擊而死。

カシバナ事件(喀西帕南事件)殉職者紀念碑
カシバナ事件(喀西帕南事件)殉職者紀念碑
カシバナ事件(喀西帕南事件)殉職者紀念碑資訊

坐落八通關越嶺古道山側的カシバナ事件(喀西帕南事件)殉職者紀念碑,主要位在黃麻駐在所南側約15分鐘路程之處。此一紀念碑建於1931年,為鋼筋混凝土修建而成的方尖造型碑體,主要記念花蓮港廳喀西帕南駐在所10名巡査和警手,於1915年5月12日發生的喀西帕南事件中身亡。

八通關開鑿紀念碑
八通關開鑿紀念碑
八通關開鑿紀念碑資訊

位於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南安遊客中心的八通關開鑿紀念碑,原本在1921年1月22日舉行的八通關越嶺古道東段竣工儀式時,設立於當時的玉里神社前方,但到了戰後時期,因為道路拓寬之故,八通關開鑿紀念碑一度流落在圳溝石橋,最後是由臺灣古道研究專家楊南郡於1988年尋獲,並交由南安警察小隊保管。時至今日,八通關開鑿紀念碑仍然具體載明工程梗概,像是日期、里程、經費、隊員、職工、死傷等資訊。